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基本的情绪和高级的情感发展

学前儿童基本的情绪和高级的情感发展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研究,婴儿通过哭的表情和动作反映出来的情绪很早就有所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进一步分化。这是婴儿的基本哭声。婴儿最初的诱发性的笑也发生于睡眠时间。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恐惧是婴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甚至可以说是本能的反应。婴儿对此有所感觉,并通过哭的方式来排解这种痛苦和恐惧。这个年龄的儿童集体情感开始发展起来。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

一、基本的情绪

(一)哭

众所周知,婴儿出生就会哭。哭代表不愉快的情绪。据研究,婴儿通过哭的表情和动作反映出来的情绪很早就有所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进一步分化。

1.饥饿的啼哭

这是婴儿的基本哭声。啼哭时还伴随着闭眼、嚎叫、双脚紧蹬,如同蹬自行车那样。出生第一个月时,有一半啼哭是由于饥饿或干渴引起的。到第6个月,这一类啼哭就下降为30%。

2.发怒的啼哭

声音往往有点失真,因为婴儿发怒时用力吸气,迫使大量空气从声带通过,使声带震动而引起哭声。

3.疼痛的啼哭

事先没有呜咽,也没有缓慢的哭泣,因为疼痛突然高声大哭,拉直了嗓门连哭数秒,接着是平静地呼气,再吸气,然后又呼气,由此引起一连串的哭叫声。

4.恐惧和惊吓的啼哭

突然发作,强烈而刺耳,伴有间隔时间较短的嚎叫。

5.不称心的啼哭

开始时的两三声是缓慢而拖长的,持续不断,悲悲切切。

6.招引别人的啼哭

从第3周开始出现,先是长时间吭吭吱吱,低沉单调,断断续续。如果没有人去理他,就要大哭起来。

在良好的护理条件下,婴儿随着年龄增长,哭的现象逐渐减少。这是由于:①婴儿对外界环境和成人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周围成人,特别是初次当父母的成人,对婴儿的适应性逐渐改善,从而减少了婴儿的不愉快情绪;②婴儿逐渐学会用动作和语言来表示自己的需求和不愉快情绪,这就取代了哭的表情。

(二)笑

笑是情绪愉快的表现。学前儿童的笑比哭发生得晚,可分为自发性的笑和诱发性的笑。

1.自发性的笑

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称内源性的笑,或早期笑。这是一种生理表现,而不是交往的表情手段。

内源性的微笑主要发生于婴儿的睡眠中,困倦时也可能出现。这种微笑通常是突然出现的,是低强度的笑。其表现只是卷口角,即嘴周围的肌肉活动,不包括眼周围的肌肉活动。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皮层下的自发发放有关,与脑干或边缘系统的兴奋状态有直接联系,发生于兴奋超过或低于某一阈值的变化过程中。这种早期的笑在3个月后逐渐减少。

新生儿出生后一个星期,在清醒时间内,吃饱了或听到柔和的声音时,也会本能地笑。这种微笑最初是生理性的,是反射性微笑。

真题再现

婴儿最初的笑也是具有交往性的表情手段。 ( )

(河南省2015年)

【育萃专家解析】×。婴儿的笑有自发性的笑和诱发性的笑两种。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婴儿在出生后两周内,就会在迷迷糊糊的浅睡状态中出现嘴角微微上翘的自发性的笑。这种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与最初的哭一样,是一种本能的情绪活动,不是交往的表情手段。

2.诱发性的笑

婴儿最初的诱发性的笑也发生于睡眠时间。诱发性的笑与自我性的笑不同,它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比如,温柔地碰碰婴儿的脸颊,就可能出现诱发性的笑。

在第3周时,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性的笑。如轻轻触摸或吹其皮肤敏感区4~5秒钟,即可出现微笑。4~5周婴儿对各种不同刺激可产生微笑。如把婴儿的双手对拍,让他看转动的椭圆形卡片纸板,或听熟悉的说话声等,都能引起微笑。这种诱发性微笑是反射性的,不是社会性微笑。

4个月前的婴儿只会微笑,不会出声笑,4个月以后才笑出咯咯声来。4个月前的诱发性的笑是无差别的微笑,这种微笑往往还不分对象。例如,3个月婴儿对面对成人的脸,不论其是生气还是笑,都报以微笑;如果接着把正面人脸变为侧面人脸,或者把脸的大小改变了,婴儿就会停止微笑。

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婴儿只对亲近的人笑,或者对熟悉的人脸比对不熟悉的人脸笑得更多,这是最初的社会性微笑。

(三)恐 惧

恐惧的分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1.本能的恐惧

恐惧是婴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甚至可以说是本能的反应。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机体觉等刺激引起的。如尖锐刺耳的高声、皮肤受伤、身体位置突然发生急剧变化、从高处摔下等。

真题再现

恐惧是婴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 ( )

(河南省2015年)

【育萃专家解析】√。胎儿在7个月大时就有了心理活动。当出生的时刻来临,这些弱小的生命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他们不得不为此做最艰难的挣扎。尽管他们对所发生的事情都没有意识,无法表达出生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在他们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里打下了烙印,这就是婴儿的 “出生恐惧”。婴儿对此有所感觉,并通过哭的方式来排解这种痛苦和恐惧。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从4个月左右开始,婴儿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如外界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起恐惧情绪。是从这时候开始,视觉对恐惧的产生渐渐起主要作用。“高处恐惧”随着深度知觉的产生而产生。

3.怕生

所谓怕生,可以说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0右出现。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越强烈,怕生情绪越强烈。

4.预测性恐惧

2岁左右的婴儿,随着想象的发展,出现预测性恐惧,如怕黑、怕狼、怕坏人等。这些是和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往往是由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与此同时,由于语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的增加,可以通过成人讲解来帮助儿童克服这种恐惧。

(四)依 恋

依恋是指婴儿对某个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绪。研究认为,依恋突出表现为三个特点:①依恋对象比任何人更能抚慰婴儿;②婴儿更多趋向依恋目标;③当依恋对象在旁时,婴儿较少害怕。当婴儿害怕时,更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并寻找依恋对象,以取得安全感。

二、高级的情感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儿童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进入幼儿园以后,特别是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孩子逐渐接触到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步发展起来。小班孩子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中班孩子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道德感相对稳定;到了大班,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情感。这个年龄的儿童集体情感开始发展起来。

正是这个时期,儿童的羞愧感或内疚感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羞愧感,从学前中期开始明显发展起来。儿童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行为会感到羞愧,这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的说来,学前期的道德感是不深刻的,大多是模仿成人、执行成人的口头要求,在集体活动和成人的道德评价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真题再现

1.中班幼儿告状现象频繁,这主要是因为 的激发。 ( )

(江西省2016年)

A.道德感 B.正义感 C.美感 D.理智感

【育萃专家解析】A。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中班孩子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题干中所描述的中班孩子的告状行为就是对别人行为方面的评价,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

2.幼儿看到书中的坏人,经常会将坏人抠掉,这种心理现象是 ( )

(福建省2016年)

A.理智感 B.道德感 C.美感 D.自尊感

【育萃专家解析】B。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随着幼儿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发展起来,他们对好与坏、好人和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情绪。

(二)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所特有的情感。这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因此,家长和教师适时地提供婴幼儿以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他们理智感的发展。对一般儿童来说,5岁左右,这种情感已明显地发展起来,突出表现在儿童很喜欢提问题,并由于提问和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6岁儿童喜爱进行各种智力游戏,或所谓 “动脑筋”活动,如下棋、猜谜语等,这些活动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进理智感的发展。

(三)美 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研究表明,新生儿已经倾向于注视端正的人脸,而不喜欢五官零乱颠倒的人脸,他们喜欢有图案的纸板多于纯灰色的纸板。学前初期仍然主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产生美感。他们本能地喜欢相貌漂亮的小朋友,而不喜欢形状丑恶的事物。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婴幼儿逐渐形成了审美的标准。比如,在幼儿园,儿童对拖着长鼻涕的样子感到厌恶,对于衣物玩具摆放整齐产生愉悦感。同时,他们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