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能准确搜集信息的提问②

能准确搜集信息的提问②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像“今天好热啊”这样一句随口说出的话,说话者也是有其发表意见的前提的。像这样,我们等于下意识中搜集到的都是“失真的信息”。而想要依靠失真的信息找到答案,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参与调查问卷的受访者,他们的回答可能是失之偏颇的,所以这样的数据也是会有偏差的。我们必须亲自搜集到一手信息,或者直接去拜访信息的发布者,明确该信息由来的依据及统计的意图。

我们在工作中常常要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是如果将这些意见都照单全收,就会导致工作无法继续推进下去。

当我们在听别人发表的意见时,一定要在内心有这样的意识:这个人是以什么为前提,才说这些话的呢?

例如,像“今天好热啊”这样一句随口说出的话,说话者也是有其发表意见的前提的。他是一个从严寒地区来的人,还是一个从酷热地区来的人?抑或,这个人身上穿的是什么衣服呢?也就是说,当前提不一样时,即使是同样的28℃,每个人对“炎热”和“寒冷”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哪怕是同一天来听培训课程的学员,有的人会表示“今天很炎热”,有的人则会表示“今天比较凉爽”。总之,即便是体验相同的环境,当事人所处的前提不同的话,其感受的方式也是大不相同的。

工作中,有时我们会对将要提交给客户的策划案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也许你会听到完全不同的意见。千万不要盲目地听从这些意见,而是应该多思考:

为什么他会这样说呢?

他是基于什么样的前提,才这样说的呢?

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接近问题的本质。

另一方面,我们在面对自己内心的想法时,也要将这种“自我”的因素过滤掉。

与自己关系好的人所说的话,就完全听得进去;而关系疏远的人所说的就全盘否定。那些自己听来“刺耳”的话,更是全当耳旁风。像这样,我们等于下意识中搜集到的都是“失真的信息”。而想要依靠失真的信息找到答案,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即便是对于自己内心的想法,也请大家首先要过滤掉自我的因素,然后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去听取他人的意见。

质疑数据的偏差

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一说起上网搜索的具体内容,估计大家都只是用搜索引擎查询一下排名信息而已吧。那么,像“从互联网上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个很流行”的表述有其客观依据吗?

这真的属于可供参考的数据吗?其实,参与调查问卷的受访者,他们的回答可能是失之偏颇的,所以这样的数据也是会有偏差的。

希望大家对于眼前的信息或者数据,都务必在心里问一问:真的是这样的吗?

即使是政府部门或者智囊团发布的白皮书,如果我们不清楚其原始信息的处理过程或者术语的定义,也同样不能确定其是否真的与我们调研的目的相吻合。

在麦肯锡公司内部,我们将这种信息称为“二手信息”,虽然也可以拿来参考,但是不能以此来制定经营战略。我们必须亲自搜集到一手信息,或者直接去拜访信息的发布者,明确该信息由来的依据及统计的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