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时工程灾恢复临时解决个年全村共投入各类救灾资金

时工程灾恢复临时解决个年全村共投入各类救灾资金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恢复重建民房511户2197间。国家民政部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紧急派出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昭通市、巧家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领导批示精神,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了《昭通市重特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应急预案》一级响应。巧家县在第一时间迅速启动《巧家县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理预案》一级响应,及时成立了“7·13”重大洪涝灾害抢险救灾指挥
恢复重建_云南减灾年鉴

抗灾救灾 恢复重建

【2010年概述】 2010年,全年共投入各类救灾资金1.56亿元,救灾帐篷310顶,棉被4600床,衣服5000套、捐赠衣物50余万件。共口粮救助困难群众52.45万人,衣被救助25万余人,伤病救助3100人。共恢复重建民房511户2197间。

【2010年抗旱救灾】 2010年,昭通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灾害。面对6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市委、市政府把抗旱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及时部署抗旱救灾工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领导组,启动昭通市抗旱应急预案特别重大级(Ⅰ级)应急响应,并召开抗旱救灾专题会议6次。

二是深入灾区指导抗旱救灾工作。主要领导亲临县区、乡镇、村、组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有关领导分赴各灾区抓好抗旱工作。全市抗旱救灾工作组共980个,市、县、乡、村供水春耕服务小组4351个,共发动干部群众150.06万人次参加抗旱救灾工作。在10个受旱严重县区128个乡镇,有“党员干部先锋模范抗旱队”1629支、“春耕生产技术指导组”979个、“抗旱先锋送水队”1893支、“水源勘查队”189支、“地下打井队”89支、“森林防火应急队”218支,进行抗旱救灾服务。

三是科学调度,强化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科学调度,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进行水源调度,合理解决抗旱用水。加强水情监测,引导农民节约用水。具体做到“四个落实”:落实好用水计划和用水方案,落实好春耕用水领导小组和管水责任制,落实好村、组管水人员,落实和完善好春耕用水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用水纪律。同时,坚持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形成“蓄水、保水、节水、管水、科学用水”的良好局面。

四是多措并举,科学抗旱。科学搞好田间肥水管理,及时落实配套措施,充分发挥农机抗旱作用,大力推广运用生物、农业抗旱措施,加强病虫害防治。充分利用好塘、堰、溪流、水井等现有水源,按照“一保人畜用水、二保水稻用水”的原则,采取库塘放水、溪河提水、挖塘打井等多种办法进行抗救。

农业部门积极帮助地方调剂调运种子等救灾物资,保证补种改种等灾后农业生产恢复需要。市、县区农业部门组织广大农技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和帮助农户搞好抗旱保苗、抢栽抢种、补种改种,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全市投入2.58万人次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指导抓好抗旱促春耕工作。2010年共计下拨省级农业生产救灾资金1895万元,市县财政投入抗旱资金3183.75万元投入抗旱机械10141台(套);抗旱浇灌面积8.34万公顷;实施地膜覆盖1.38万公顷;秸杆还田0.52万公顷;施用抗旱剂面积1.44万公顷;病虫害防治4.39万公顷,占发生面积的120.5%;挽回经济损失2.19亿元。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2010年全市粮食生产在克服各种自然灾害的同时再夺丰收,据各县区农业部门上报统计,粮食产量达176.39万吨,比上年增7.3%。

水利部门争取投入抗旱资金约2.6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为2.14亿元),新增水源点1356个,建水池、水窖等“五小水利”工程2163个、解决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采取库塘、浅井、溪流、机电提水等临时工程措施6126个,临时解决9316个自然村134.23万人的干旱缺水问题;通过组织发动群众生产自救,用3.06万辆车拉水、发动人力背水、服务队送水、牲畜拉水等,解决了约17.56万人的临时用水困难。确保抗旱救灾工作有效开展。并加大抗旱经费的监管力度,真正做到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抗旱最急需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益。减少全市经济干旱损失约10个百分点,约14.345万吨,挽回经济损失3.15亿元。

五是查灾核灾,确保民生。民政部门认真核查灾情,及时上报灾情,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逐级分解任务,层层抓好落实。组织干部职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落实到户。对群众生活情况,市级掌握到乡,县级掌握到村,乡级掌握到村民小组,村级掌握到户,做到家底清,情况明。民政部门安排抗旱救灾资金10327.34万元,确保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病能及时医治。

六是强化督查,建立机制。为切实履行职责,强化抗旱工作领导,市委、市政府先后派出27个督查工作组,共81人次分赴灾区督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针对严重旱情,市防汛抗旱办公室成立3个抗旱督导组实行分包责任制,到11县区进行抗旱工作督促检查,对每处水利设施进行摸底调查,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对抗旱工作进行全面督促指导,确保了抗旱工作顺利推进。

【巧家县特大洪涝灾害处置】 2010年7月10日至13日,巧家县小河镇所在地炉房沟流域连续发生强降雨,引发特大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发生后,中央、省、市高度重视,有关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及时救治伤员,妥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切实做好预防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家民政部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紧急派出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省委李纪恒副书记、省政府曹建方副省长率领省直相关部门领导及时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一是认真落实领导指示精神,紧急转移安置灾民。昭通市、巧家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领导批示精神,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了《昭通市重特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应急预案》一级响应。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市武警、消防官兵以及矿山救护队560余人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抢险救灾。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后,迅速查看灾情,看望慰问伤员。并召开昭通市巧家县小河镇“7·13”特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会议,对应急抢险(人员搜救)、医疗救护和防疫、死亡人员(失踪)善后、治安维护、交通电力通信保障、灾情监测、新闻宣传、综合协调、后勤保障等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同时,成立相应的10个专门工作组,指定相关负责人为组长,牵头负责具体工作。

巧家县在第一时间迅速启动《巧家县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理预案》一级响应,及时成立了“7·13”重大洪涝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第一时间带领灾情监视组、救灾抢险组、工程抢险组、医疗卫生组、生活安置组、交通宣传报道组等15个工作组,赶到现场指挥抢险救灾,转移安置受灾人员。通过搭建救灾帐篷150顶、动用学校校舍临时转移安置灾民1200人。

二是全力搜救失踪人员,组织抢修生命线工程。工作组全力搜救失踪人员,认真查灾核灾,组织抢修生命线工程。武警云南总队特勤支队重型搜救队、昆明支队东川中队、曲靖支队会泽中队共90人,携带4只搜救犬和特殊应急救援装备赶到灾区后立即投入搜救被困失踪人员、清理河道等工作。昭通市调集武警、消防、民兵、公安干警560余人以及矿山救护队投入搜救失踪人员和街道、河道、房屋的清淤除障工作中。市、县、乡、村1000余名干部群众和沿江5县沿岸干部群众全力开展对失踪人员的拉网式搜索,确保现场搜救无一遗漏。同时商请四川凉山州、宜宾市组织人力帮助搜救。巧家、昭阳、鲁甸3县公安、交通、交警部门及有关乡镇全力确保通往灾区的道路畅通。共投入11台挖机、9台装载机、工程车13辆,空压机2台,清淤除障。电力、通讯等相关部门全力抢修受损基础设施。

三是紧急安排救灾款物,解决灾民生活困难。及时安排救灾资金和物资用于灾区抢险应急及解决灾民生活等困难。中央、省、市、县共安排救灾资金1740万元、救灾帐篷200顶、棉被1200床、衣服850套、大米3.3万千克。对无家可归灾民,按照每人每天1斤大米、救助金10元的标准予以救助。对住房倒塌灾民,每户补助1000元用于购买生活用具。对遇难者善后,每位遇难者解决3000元安葬费和补助其家属200斤大米。

四是及时救治伤员,有效开展卫生防疫。医护人员对所有受伤人员全力进行救治。重伤员实行一人一套救治方案,全部转到巧家县人民医院和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治疗。卫生部门快速组织防疫消杀药品在灾区全面开展防疫消杀,向群众发放卫生防疫宣传册,开展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监测。卫生工作人员对学校、集众场所、街道、房屋角落等进行每天不低于3次的全面消毒。

【巧家县洪涝灾害恢复重建】 2010年8月7日,昭通市委召开巧家县小河镇“7·13”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汇报会。市委书记夜礼斌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副市长成联远主持,研究部署巧家县小河镇“7·13”特大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会议决定,民房重建2011年春节前全部完成,灾民迁入新居;通水通电、道路恢复、河堤加固、农田恢复等生命线工程,2011年5月底前全部完成。

巧家县小河镇“7·13”特大洪涝灾害民房恢复重建共完成民房恢复重建设28幢100套,总建筑面积16975.24平方米(住宅16494.12平方米,配套公建面积481.12平方米)。

【2010年抗震救灾】 2010年8月29日8时53分25秒,巧家县境内发生4.8级地震。微观震中位于巧家县西北的大寨镇大寨村罗吉社(北纬27°08',东经102°57')一带,大寨镇、白鹤滩镇、药山镇、东坪乡等4个乡镇震感强烈,其余12个乡镇均有震感。

震情发生后,省、市领导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副省长曹建方相继作出重要批示,市委书记夜礼斌,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敏正,市政府副市长成联远对巧家县抗震救灾工作相继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巧家县立即核查灾情,及时启动预案,组织好抗震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派出现场工作组,于8月29日9时30分奔赴震区,会同省地震局工作组,于8月29日、8月30日深入大寨、白鹤滩、药山等3个受灾较严重乡镇、村组及灾民家中,查看灾情,慰问受伤人员,指导抗震救灾,鼓励灾民自力更生、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并在大寨镇组织召开了抗震救灾工作会:一是继续做好因灾伤病人员的救治工作;二是做好灾民临时转移安置工作;三是加强震情监测预报和抢险排危工作,确保安全;四是认真核查上报灾情;五是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六是做好正确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抗震救灾工作氛围,确保灾区人心稳定。市政府及时安排救灾应急资金10万元,帮助灾区抢险救灾、转移安置灾民和解决灾民生活困难。

巧家县投入三色塑料布151包、牛毛毡30卷搭建临时救灾帐篷,479户1859名受灾群众得到妥善转移安置;修复损毁管网3750米、沟渠2250米;组织6台大型机械投入灾区清运坍塌的土方,确保灾区道路畅通。

【2010年抗旱救灾捐赠】 面对严重干旱灾害,全市上下积极开展抗旱救灾捐赠活动,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支持灾区。全市共接收抗旱救灾捐赠资金2786.38万元,其中:社会捐赠资金1995.06万元,共产党员特别捐赠资金1496.3万元。累计接收捐赠物资价值93.34万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抗旱救灾。

(王先波)  

【2010年气象服务】 2010年,全市气象部门在应对气象灾害中,加强领导,全面部署,精心组织,措施到位,积极开展气象服务。

一是抗大旱保民生重大气象服务。2009年11月到2010年5月,昭通市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重的秋冬春三季连旱危害,面对严峻的干旱形势,气象部门及时启动了抗旱应急响应,24小时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全市气象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抗旱救灾保民生保春耕的气象预报服务工作。2010年1月27日启动Ⅱ级(干旱)应急响应。2月26日升级为I级(干旱)应急响应。在干旱发生持续影响过程中,市县气象部门切实做到重大气象干旱发生前提前预测、灾中跟踪服务、灾后影响评估全过程跟踪滚动服务不放松。先后组织全市气象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开展旱情、墒情调查320余人次,采取定期(日报、周报、旬报、月报)和不定期的方式滚动向党政部门报送决策气象服务材料、为公众提供气象服务材料共计358份,被各级党政部门及相关外部门引用1393次、被市县领导批示次数41次,发布预警信号43次,免费发布气象预警手机短信3797人次。在特大干旱影响期间,积极组织全市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增雨抗旱救灾工作,共计组建了人工增雨雪作业应急小分队21个,在120多天的干旱I级应急响应中,全市气象部门共计组织人工增雨作业232点次(930余发弹药),对于缓和旱情和降低森林火险等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低温冷害服务。2010年6月昭通出现少见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全市气温特低,光热严重不足,作物光合作用偏差,不利于物质积累;同时雨日多,土壤长时段过湿,不利作物根系正常生长,致使作物生长速度缓慢,光热气象条件特别对水稻和烤烟的正常生长影响大;低温阴雨寡照天气还导致全市大部地区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水稻叶稻瘟病和烤烟气候性病斑普遍发生。8月22日~9月2日,昭通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出现不同程度低温冷害天气,对发育期偏晚未进入齐穗期的粳稻危害较大,导致其粳稻不能正常开花,空瘪粒增加;致使稻温病等大面积大发生,影响水稻产量形成。

针对两次夏季低温冷害天气,全市气象部门积极加强跟踪滚动服务,在定期编报常规《农业气象旬月报》服务基础上,先后于编报了“昭通初夏低温阴雨寡照历史少见”、“近期气象条件有利作物病虫发生发展”、“我市粮烟作物大田中后期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加强粮烟作物中后期管理抗灾夺丰收”、“我市粮烟作物关键期昭阳区和镇雄遭遇八月低温危害”、“近期气象条件仍有利稻瘟病发生蔓延,各地须进一步加强防控对策”等不定期农业气象专题服务材料,并提出具体的防灾减灾生产建议。编制的服务宣传材料,被昭通党建网、昭通广播电台及时宣传报道,受到广大公众好评。

三是巧家小河镇“7.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预报服务。2010年7月13日凌晨4时,巧家县小河镇遭受暴风雨袭击,发生滑坡泥石流,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

灾情发生后,气象部门立即就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此次过程为单点性小尺度强降水,预报难度较大,但昭通市县气象局进行了及时跟踪监测服务。12日夜间,通过雷达回波分析,多次向防汛部门通报鲁甸,巧家,昭阳等区域乡镇雨量; 13日凌晨3点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通过手机向防汛等相关部门发布; 3时20分与省台会商,通报降雨情况; 13日早上8点30发布全市雨情通报,9点发布救灾抢险专题天气预报,市局在第一时间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和相关突发公共事件Ⅳ级应急预案,7月13日15时市局根据灾情应急预案升级为Ⅲ级,7月14日再次升级为Ⅰ级应急响应,巧家县气象局也在第一时间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和相关突发公共事件Ⅱ级应急响应。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利用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24小时严密监视天气和雨情变化,加强天气会商,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及时搜集上报灾情,对小河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主要气象因素进行了分析,及时的监测分析报告以《重要气象信息专报》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抗洪排涝服务宣传材料“异常气候诱发巧家小河山洪泥石流灾害,气象部门提醒:应进一步加强防洪排涝工作”被昭通党建网、昭通村村通广播电台及时报道。

四是绥江“7.17”暴雨气象预报服务。7月17日绥江县普降暴雨,暴雨时间短、强度大、降雨集中。由于早分析、早会商、早报告、早总结。及时发布了准确的天气预报,为抗击洪灾赢得了时间,为减免重大损失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晓燕)  

【2010年防灾减灾宣传】 2010年5月7日至5月13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共开展现场宣传活动15场次,悬挂横幅标语254条,展出宣传展版217块、挂图(图片) 13932张、画报8000份,发放宣传手册60520册、宣传单120600份、科普读物6000册,防灾减灾知识光盘500张。宣传教育群众30万人。

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和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向学生讲授防灾救灾知识,开展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参与宣传学校2150所,受教育学生95万人;开展急演练活动300余所,应急培训师生15万人;悬挂标语352条,举办专题专刊(黑板报) 1357期,校园广播防灾减灾知识2500次,举办专题讲座230次,举办知识竞赛66次,组织答题考试2477次,举行升旗演讲2150次,安全知识课829次,发放宣传单18万份。

组织基层社区开展对民房、学校、医院、防洪泄洪设施、公路设施、供电线路、各类建筑等行业、公共场所、工厂、企事业单位等隐患排查治理行动。

【2011年概述】 2011年,面对严重自然灾害,昭通市委、市政府共安排下达救灾及灾民生活救助资金9365万元,发放救灾棉被20652床、毛毯902床、棉衣13128件、衣服7327套、捐赠衣物50余万件,发放救灾粮3179.3吨,共口粮救助灾民35.5万人,衣被救助灾民30万人,帮助灾民230户910人完成恢复重建,确保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切实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

【2011年抗冰救灾大会战】 2011年1月至2月,全市遭遇持续一个月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在乌蒙大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大会战。经过顽强奋战,抗冰救灾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

一是保交通安全。全市投入道路保通资金910万元,出动疏导、保通、养护作业人员3万余人次,车辆1万余辆次;抛洒工业盐100余吨、融冰融雪剂600余吨;采备防滑沙22500方、备煤渣12000方、防滑链5000条。发布气象、路况信息1300余条。道路破冰250多千米,在危险路段、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牌2000余块。对89条县乡道2900千米进行了巡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了整治。共疏导拥堵车辆30余万辆次,疏散受困群众100万余人次,救助、服务受困群众1.6万人次,确保了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二是保电力供应。组织电网抗冰抢险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11万人次、车辆9046余辆次、机具10790台、工具14490套、应急抢险物资83646件,迅速对覆冰线路进行融冰除冰,修复断线线路。累计完成线路融冰除冰3233条次,人工除冰3741.23千米。修复变电站12个、输电塔53基(杆)、杆塔塔头125个、导地线74处,线路特巡7359条次,确保了电力的正常供应。

三是保通信畅通。组织通信技术人员721人次,出动抢修车辆166台次,投入油机总数169台,及时抢修受损基站线路,向受损基站发放供电油机。修复受损通讯线路118千米、受损通讯基站960个、通讯线杆274根、宽带接入设备17台,确保了通讯畅通。

四是保群众生活。组织水利、供水工程技术人员3400人次,施工机械600台次,修复供水水源点1236处,修复管道1968千米,抢修供水管网1793处,修护供水设施设备11814件(个),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抗冰救灾期间,民政部门安排灾民生活救助资金6753.87万元,捐赠衣物50余万件、棉被18629床、棉衣11414件、衣服5300套、毛毯260床、大米136.2万千克、食用油2万千克。对边远、高寒山区困难群众,采取集中发放和入户发放救灾款物,进行重点救助。同时,为全市城乡困难群众一次性发放春节生活补贴,全力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较之2008年,在2011年的抗冰救灾工作中,各部门救灾应急主动性增强,协同作战能力得到加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011年抗旱救灾攻坚战】 2011年2月至10月,全市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强光照、强蒸发天气,遭遇昭通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重春夏秋连旱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面对严重旱情,市委、市政府及时作出安排部署。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抗大旱、救大灾、促生产、保民生”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及时带领抗旱救灾工作组和技术指导组,分片深入重旱区,帮助指导抗灾救灾和生产自救,推动全市抗旱救灾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加大抗旱投入。全市投入抗旱救灾的各级干部群众122.72万人次,各级各部门共筹集投入抗旱救灾资金1.09亿元。投入抗旱设备1.5万台套,启用泵站600处,机动运水车辆2.8万辆次,装机容量44.8万千瓦,抗旱用电358.6万度,抗旱用油399吨。

三是确保用水安全。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完善配水计划,合理调度水库、坝塘等库塘蓄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共组织新增水源点56个,采取库塘、浅井、水池、水窖、溪流、机电提水等临时工程措施169个,共修复旱损、水毁工程1149件,加固堤防46千米,疏通河道113千米,清淤沟渠1746千米。建设村镇饮水工程793件,新修水池19683个。新增干支防渗渠道326千米、田间渠道269千米、小型应急水源工程4162处、农村供水工程2106处。水利工程统筹调水约7.6亿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7.6亿立方米。积极组织发动群众互帮互助,采用消防车送水等办法,解决灾民用水困难。全市没有发生一起供水水事纠纷,旱区用水秩序良好,社会稳定。

四是实施人工增雨。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及时准确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开展旱情会商,评估旱灾损失,适时发布旱情预警,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积极组织9个县区的82个人工防雹增雨炮点和23个火箭移动作业点,先后实施人工防雹增雨联防作业496点次,增雨防雹减灾效果明显。

五是安排好灾民生活。民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妥善安排好灾民生活。抗旱救灾期间,安排灾民生活救助资金5455万元,救灾粮1181.16吨,确保灾民生活不出问题。

六是开展生产自救。组织广大群众充分利用各种农机具,通过找、调、节;抽、提、拉、挑、引、运等到办法,开展集中节水保苗,有计划、有组织地及时对农田进行灌溉,增加旱地土壤墒情,减轻伏旱危害。采取追肥提苗抗旱保苗,采用地膜覆盖,旱地龙等技术措施,加大抗灾救灾力度。充分利用农家肥和旱浇池及时灌溉水稻秧苗、蔬菜等农作物,千方百计进行抗旱保苗。指导群众抗旱浇灌面积313.48万亩次、使用抗旱剂面积达22.85万亩。

按照“大春损失晚秋补、种植业损失畜牧业补、粮食损失经作补、农业损失非农补、重灾区损失无灾区补”的思路和“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宜肥则肥”的原则,层层落实晚秋作物播种计划,全市晚秋作物种植总面积达到230万亩。

(王先波)  

【2011年气象服务】 2011年,全市气象部门积极而为,及时为灾害预报预警提供服务,为抗灾救灾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一是历史最重低温雨雪冰冻气象预报服务。2011年1月1日到31日,全市遭受严重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针对此次长时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市县气象部门均提前开展了监测、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工作。于1月16日响应中国气象局和云南省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Ⅳ级应急响应; 18日再次研究落实应急响应工作,将Ⅳ级应急响应提升为Ⅲ级(低温冰冻)应急预案; 19日又召开会议传达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冰雪灾害抢险救灾工作专题会议精神,并根据市政府启动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Ⅰ级应急响应命令,启动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Ⅰ级应急响应; 21日再一次召开专题会议,检查落实应急响应工作。整个应急响应期间,市县两级气象科技人员严格按照应急相应工作预案和工作流程,全面进入应急响应工作状态。共制作、发布、报送各类决策气象服务材料和预警信号170期(次),通过自建短信平台给政府及各部门决策人员发布预警短信等气象信息8500余条次。准确及时的重要天气预警等气象信息和形式多样的气象服务材料为各级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安排和指挥抗灾救灾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是积极应对罕见春夏秋特大旱灾。2011年2月起到10月,昭通市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重春夏秋三季连旱危害,干旱持续时间8个多月。在特大干旱气象服务过程中,在省气象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昭通市县气象部门积极应对特大干旱,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中的先导作用,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抗旱救灾决策气象服务,抓住有利增雨作业时机,在防雹的同时积极开展增雨抗旱工作。

在干旱灾害影响前及发生过程中,积极开展干旱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工作,积极与相关涉农部门、省市县气象部门会商100余次,先后组织相关气象科技人员近100余人次,深入田间、旱灾区进行旱情、土壤墒情监测调查,实地指导农民积极开展抗旱保春耕、抗旱保粮烟等安全生产;积极采取定期(每日、每周、每旬、每月)与不定期方式开展跟踪滚动服务,积极编发各类干旱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为地方党政部门、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抗旱减灾气象保障服务,为地方党政部门评估灾情提供气象参考依据。先后向市委、市政府和相关单位、部门报送各类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材料近300期,市县气象部门及积极向地方政府提供各类干旱气象决策服务,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是区域性强降雨预报服务。2011年6月26日16时夜间至27日08时,昭通市出现今年第一场区域性强降水,全市普降中到大雨,东部、南部大到暴雨。对该次强降水过程,昭通市气象局于6月26日15时35分发布了重要天气消息,并对外发布未来24小时城市预报。重要天气消息和预报发出后,市气象台加强短临期天气监测和分析预报。26日22时左右,市气象台值班预报人员通过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区域自动站资料分析,并与县局会商后,于26日22时30分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27日03时10~25分,分析了区域自动站降雨资料和雷达回波及云图资料,市台于27日03时31分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26日21时30分开始至27日08时,市台与各县会商天气、通报雨情7次,向市人影中心通报回波情况1次,向市防汛办通报天气情况和雨量3次,与服务单位电话联系8次。

此次全市性强降雨天气从预报到服务都做得较圆满成功。预警信号制作发布及时准确,为防御暴雨灾害提供了较充足时间,极大减轻了暴雨形成的危害。

四是镇雄“6.27”大到暴雨预报准确及时。2011年6月27日镇雄全县普遍降了大雨,部分乡镇降了暴雨,最大降雨量为88.1毫米。在这次大到暴雨服务过程中,镇雄局提前做了准确预报,且服务主动及时。

26日17时以重要天气消息发布,值班人员严密监视天气变化。27日02时40分发布暴雨(蓝色)警报。27日08时以《气象情报》2011年02号对27日雨情进行通报。此次过程由于镇雄局领导高度重视,提前做了准确预报,各有关部门采取了强有力措施,没有造成较大损失。

(李晓燕)  

【2011年防灾减灾宣传】 2011年5月9日至5月15日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周期间,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推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让每个公民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共开展集中宣传教育活动16场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80余万份,悬挂标语2082条,开展应急演练12次,举办防灾减灾讲座1300次,发送手机短信50万条次,接受群众咨询6000余人次,受教育人数近100万人,大大强化了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防灾应急“三小”工程建设】 为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群众临灾条件下的自救互救能力,遵照省政府第46次常务会议精神和省减灾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昭通市2011年启动了防灾应急“三小”工程活动。为全市1539873户家庭每户发放1本防灾应急小册子,为绥江县45045户家庭每户发放1个防灾应急小应急包。

(王先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