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制约学生素质内涵丰富的原因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中制约学生素质内涵丰富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语文学科来讲,实施素质教育应从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将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健康而同时又有所长的新型人才。虽然有学者认为素质教育不是学科教育,但不同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其侧重点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就语文学科讲,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二是认知能力的教育;三是意志气质的教育。从实际情况看,语文教学所体现的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此。

胡 亮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现今的确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缺陷,需要我们理性而全面地对其进行分析。就语文学科来讲,实施素质教育应从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将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健康而同时又有所长的新型人才。本文试着以一个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身份,从素质的内涵、人格道德素质、认知能力、意志气质等角度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成绩和不足。

【关键词】 素质内涵 人格道德 认知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

人的素质到底包含哪些内容,没有一个一致的结论。但素质教育历经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初步具备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大致可理解为:从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将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健康,而同时又有所长的新型人才。虽然有学者认为素质教育不是学科教育,但不同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其侧重点是不同的。

一、语文教学在学生素质内涵培养上的尴尬地位

一直以来,圈外人士发表了不少文章对中学语文教学大加挞伐,纷纷指责中学语文教学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而完全抛弃了素质教育,文人学者们发出呐喊:“少,慢,差,费”“误尽苍生是语文!”更有甚者,说中学语文教学是在“误人子弟”“祸国殃民”等,不一而足。中学语文教师真是惭愧啊!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近30年的教师,我认为,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现行中学语文教学的确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缺陷,的确需要改革。但如果不作具体分析,不问青红皂白,而将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一棍子打死,是缺少理性的分析,也是失之偏颇的。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主义的思考,而不是那种片面的、不公正的、偏激的、非理性主义的“声讨”。也只有这样,才会对中学语文教学有利,才会使中学语文教学走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阳光地带。

二、语文学科对学生素质内涵丰富的承担职责

笔者认为,就语文学科讲,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二是认知能力的教育;三是意志气质的教育。

1.关于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

所谓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是指利用教材积极培养学生立志、爱国、忠诚、勤奋、朴素、坚韧、敬老爱幼、关注现实、关心集体、积极向上等优秀品质。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从实际情况看,语文教学所体现的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此。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两千多年来,人格道德的培养一直贯穿于我们的人文教育之中。在浩如烟海的儒家典籍中,有关教育应该培养崇高人格道德的论述俯拾即是。《大学》的首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思想,《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等,充分说明儒家教育最注重学生的修身养性。

孔子一贯坚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对后代的儒家子弟产生深刻的影响。至清代,顾炎武响亮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先秦儒家所积极倡导的人格道德教育,如一条水量充沛的河流,滋润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广大的知识分子,造就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如顶住重重压力坚持改革的王安石,心怀朝廷九死一生而矢志不渝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义无反顾甘愿为变法牺牲的谭嗣同等。孔子、孟子、曹操、李白、杜甫、岳飞、陆游、辛弃疾、黄遵宪、林则徐,这一个个光辉的名字响彻寰宇。中国名列四大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应该说,儒家的道德完善教育功不可没。

2.关于认知能力的教育

认知能力包括观察、感觉、记忆、概括、演绎、分析、言语、想象等各种能力。对生活而言,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人格道德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思想性最重要的内容,那么认知能力的培养则是语文工具性特点的最重要的体现。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普遍实施题海战术,导致认知能力的培养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只重结论而轻推理,只有教师的条分缕析,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使得认知能力的培养只停留在表面上。每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得分低,就是最好的佐证。

比如说观察能力。能敏锐而细致全面地观察周围的一切,了解身边的人和事,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应该是人的素质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人是要与周围环境打交道的,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然而,由于学习负担的沉重,由于生活的贫乏单调,学生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学习观察,教师也极少有机会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学生基本上没有了有组织的户外活动。学生只能在教室里从书本上抽象地、模糊地、间接地了解一些外界的事物。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能力退化了,他们对眼前的事物熟视无睹。在他们的眼中,千人一面,万物同形。观察的迟钝,使得他们难以发现生活中的美,难以捕捉灵感的火花,同时,也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许多不够得体的举止。

再说说记忆能力。传统的教学理论特别强调记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之谓也。古代的启蒙教育,重视诵读。意思懂不懂不要紧,先背会再说。记得多,积累的多,潜移默化,随着经历的丰富、见识的增广,不懂的地方自然而然也就懂了;到需要用的时候,当然也可以汩汩而出,源源不断。其实,记忆就是打基础。

3.关于意志气质素质的教育

人生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到处充满曲折坎坷和不如意。任何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挫折面前,意志坚强的人砥磨意志,百折不挠,在人生的道路上奏响一曲激昂的战歌;而意志薄弱者,会灰心丧气,自暴自弃,被困难打败。现在的中学生肩负着新世纪建设祖国的重任,在新世纪,中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就看我们今天所培养的人才是不是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不是具有坚强的意志力。

应该说,我们的中学教育是非常重视意志力的培养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做了自己该做的。近几年来,有关家境贫寒或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凭着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发奋苦读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但是,在城市中学,由于生活条件比较好,加之大多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在优裕的生活环境中养成了不能受委屈、不能面对挫折的毛病。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些许的不如意,极小的挫折,他们都承受不了,或者离家出走,甚或自杀。这样的事,媒体也有不少报道。

按理说,这样一个很严重的教育问题,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升学的压力,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书上,而忽略了育人。坚强意志的培养,不只是班主任的工作,语文教师也承担着很大的责任。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课文为意志力的培养提供了极好的范本。中学语文课本中,这样的内容还有不少。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正视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锤炼他们坚强的意志,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成为一个强者。

儒家教育特别强调个人气质的修养。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的气质如何,对他的生活工作影响很大。在人际交往中,别人对你看法如何,是否信任你,你的气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代公关学十分强调气质。中学生经过十几年的文化熏陶,从道理上讲,应该具有较高的气质风度;在待人接物时,应该有较为得体的言行举止。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的中学生,有不少是气质修养比较低下的,表现为:大庭广众之下非常拘谨,面对陌生人没开口先脸红,家里来了客人不知问候,遇到突发事件不知所措,还有固执、偏激、自以为是,等等。

三、当前语文教学在人的素质内涵丰富方面的误区与缺陷

纵览我们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无论是语文教材的编选,还是教师授课的主导思想,都将人格道德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上。今天,我们的青年朝气蓬勃,热爱祖国,关心国事,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挥洒青春,杰出青年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这一切说明我们的中学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在人格道德素质的完善方面是成功的,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人格道德素质教育上的成功,不能掩盖中学语文教学在其他方面的缺陷。

1.人们的语文教育观念滞后于时代,跟不上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于人们对语文狭隘的理解,大语文学习观尚未形成气候,语文教师越教路子越窄,学生越学语文天地越窄,到后面教师不知怎样教而学生也不知怎样学。因此,学生的语文素质得不到提高。在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只教课本而没有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语文天地大得很,语文的外延几乎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无时不有,无时不在。读读背背,读杂志看报纸,给人写信,看电视新闻,听人说话或自己讲话,甚至旅游观光,看山看海,都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在“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岁月里,人们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体教育和人文教育功能,到了现在,人们却只片面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又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其实,语文教学是集“工具性”“思想品德”“人文精神”、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思维能力教育于一体,血肉相连,如同人一样是一个生命的整体,决不能分解开来讲。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知识能力的教育,而绝不能忽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对学生认知能力缺乏针对性的培养

多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轻视记忆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学生甚至相当多的教师割裂记忆与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片面地强调运用而轻视记忆。他们的理由是,现在的高考不考或极少考死记的东西,主要考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根本不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就急匆匆到分析;优美的文段,要求背诵的课文,也不再严格要求学生背会。殊不知,运用离不开记忆。记忆是运用的基础,没有记忆,何来运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说你能用豆腐做一百道菜,可你手上连一块豆腐都没有,你一道菜也做不出来!不重视记忆,不重视积累,学生缺少必要的语文功底,这是现在的中学生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都说语文是基础学科,是一门工具。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为了迎合高考,带有太明显的急功近利的目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它作为基础学科和工具性的性质,的确需要深入地改革。

3.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影响了学生气质的培养

我们认为,高雅气质的养成,离不开高雅文学的陶冶。文学对人的气质的熏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如果多读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多接受一些文化营养的滋润,其言谈举止自会优雅迷人许多。儒将、儒商这两个词,充分说明了读书对人的积极改变。外国文学不说,仅中国古代那么多伟大的作品,就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论语》的厚重、泱泱大度,《庄子》的汪洋恣肆,陶诗的清新脱俗,李诗的飘逸,杜诗的深沉,柳永的沉郁缠绵,苏轼的旷达乐观。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哪怕只是撷取一朵浪花,也会一辈子受益无穷。

但是,由于升学的压力,由于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现在的中学生哪有时间、哪有兴趣去研读文学!除了几本课本,很少有学生敢说他读了多少文学作品,该背的文章尚且背得不熟,又何从去读唐诗宋词呢?高雅气质的培养需要深厚的文学营养的积蕴,这是一个厚积才能发出的过程。根本就没有文学积累,当然也就不会产生高雅的气质。所以,要想使学生成为彬彬有礼、举止得体、谈吐雅致、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人,就必须鼓励学生多多涉猎优美的文学作品,从文学宝库中吸收精神养料——当然,这只是手段之一。

四、中学语文教学的建议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怎么改,改什么,需要慎重考虑,该改的不改或不该改的却改了,同样是错误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情况很复杂,有许多问题对我们这些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还是盲区,有些现象和问题还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去观察分析。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需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需要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而不是用片面的眼光和思维,更不能用偏激的态度来看待。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会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这说明一者语文重要;二者人们关心中学语文的命运;三者中学语文教学离人们的期望值还有较大的距离,也确实需要自我解剖,自我批判,自我完善

我们认为,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实施者,语文教师应头脑清醒,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而圈外人士也不能只一味指责,应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双方共同努力,从而使中学语文教学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