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社会适应性

提高社会适应性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适应性位居其中。社会适应性是指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承受水平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社会适应性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绩效的影响是比较直接而且明显的。创造性思维是指用创造的理念、创造的方法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创新是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与学习。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促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社会的重要目标。

美国《未来学家》2004年7~8月发表戴维·皮尔斯·斯德写的《改变世界的五大趋势》一文,说文化现代化、经济全球化、通信网络化、交易透明化和社会适应性这5大趋势将深刻影响整个世界。社会适应性位居其中。

社会适应性是指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承受水平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它包括人的气质、性格、应激能力等心理指标。

社会适应性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绩效的影响是比较直接而且明显的。例如,在智能指标基本相同的前提下,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待同一样工作表现出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效果是不一样的。

应该说,每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性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环境而言,并且具有适应性强与弱的区别。在现代社会,社会适应性虽然不是选拔考核人才的重要指标,但是它在实际工作中又无时不在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对知识的运用、经验的积累和才能的发挥。

在特殊的情况下,它将起到比智能因素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应激状态下,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往往比智慧显得重要。事实上,对于从事工作的人才来说,导致其工作上的受挫或失败,因为适应、自我调节能力差者多;由于知识欠缺,经验不足者少。

因此,当代教育特别强调要真正把受教育者当做一个生命体、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强化美行雅止培养,使中小学生的知识、能力、体魄、内质、个性、创造性以及社会适应性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当一个人面临新的问题时,通常采用“尝试”的方法,思维的灵活性能够使人在新问题面前机智地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善于对问题进行变换转化。

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使个体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运用已有的经验灵活地进行思维,及时地改变原定的方案,不局限于过时或不妥的假设之中,因为客观世界时时处处在发展变化,所以它要求个体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解决问题,“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

培养灵活性思维通常通过由此及彼、正难则反、想象等方式。由此及彼是一种类似于联想的策略,它为思维从横向进行发散提供了一条途径。在具体问题中这个“此”可以是生活经验、物理现象和过程、物理模型、物理图像等等。正难则反的思维策略提供了思维发散的又一种途径——逆向思维。这种策略常具体体现在“时间反演”、“反证法”上。想象是人的思维中最活跃、最开放的一种思维形式,但想象如果没有以等效转化为基础就失去了科学性、有可能成为“猜想”、“胡思乱想”,我们提倡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动力(大胆想象)又避免了思维的盲目性(避免了胡思乱想)。

成功的秘诀是“创造”,而创造要靠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用创造的理念、创造的方法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辩证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成果的独创性,以及思维主体的能动性。

创新是与维持相对应的。维持是固守固定的见解、方法、规则以处理已知的和再发生的事情,它对于封闭的、固定不变的情形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是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新的问题,它的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范围。创新是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与学习。维持和创新的另一区别在于:维持所要解决的问题来源于科学权威或行政领导,其解决方案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对创新而言,问题解决本身比其被接受更重要,它们在与更大的社会环境整合中获得价值和意义。因此,创新的关键目标是在充足的时间内扩大观念的影响范围。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促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社会的重要目标。

人的能力表现为广度、深度、正确性、独立性、灵活性、逻辑性等。如何有效地培养人的灵活性、适应性、创新能力呢?

有学者认为:要加强对比训练,培养思维的正确性,培养社会成员的思维活动符合逻辑、形成的概念正确、判断推理准确;要激发求异心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让社会成员思维的出发点、方向、方法多种多样,想象广阔,能在适应多变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通过思路发散,寻找多种方法,从中发现最佳解法;要引导迁移变通,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思维要具有创见,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从未有过的思维效果;要注重过程推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即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