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适应性教学

适应性教学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知动力学既强调学生、教师、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又强调三者之间的有条件的不协调性,适应性和不协调性这两者相反相成,构成了教学认知的两个方面。通过矛盾的作用,使教学认知被赋予创造性成分。如此,适应性教学就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适应;二是教学创造。反映在学生学的一面,创造的含义是指:学习的过程是对经验教学再认知、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

2.适应性教学

认知动力学既强调学生、教师、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又强调三者之间的有条件的不协调性,适应性和不协调性这两者相反相成,构成了教学认知的两个方面。通过矛盾的作用,使教学认知被赋予创造性成分。如此,适应性教学就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适应;二是教学创造。

(1)教学适应

课堂教学适应,意指课堂满足学生和教师的知识需要,与其课堂心理的协调,课堂的环节和步骤表现出自然、流畅,教学效果评价的有效等方面。

从教学过程而言,教学适应的课堂表征是:学生的“乐学”与“会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活动程序,它凸现了教师教得有序、学生学得主动、师生活动自然的教学,对于优化教学结构,真正发挥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发展素质,都具有实在的意义。

“乐学”,首先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兴趣引向执著,培养执著精神,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乐学。三是对学生坚持以鼓励为主,挫折体验为辅,使学生产生自我尝试的乐趣,使其精神得到愉悦的满足。

“会学”,首先是教师要明确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知识,选择关于学习的优化方法。二是注重启发诱导,在课堂上要把学习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尽量鼓励其动脑、动手、动口,去发现问题,去获取知识。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会读书、会思考。

(2)教学创造

反映在学生学的一面,创造的含义是指:学习的过程是对经验教学再认知、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经验具有历史性,对于现实的学习情景而言,时间、空间发生改变,原有结论已不具备变化了的条件,已不能够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结论必然有所更新。这是建构性认知的一个视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加强过程的思考性,启发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客观事实,不唯书,不唯权威。

“创造”,反映在教师教的一面,一是要能够走出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敢于自我否定,不拘一格,追寻新的课堂教学策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有待于教师去开发。凡是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与教科书、教师、同学不同的见解,有认知不尽一致的地方,只要有合理的因素,都要积极地给予肯定,都可以视为“一种潜在创新品质的体现”。二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题,开动脑筋,陈述不同意见,大胆表现自己。三是鼓励和倡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问多思、一题多解,从多个不同侧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