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世纪的重要高等教育产业基地

中国世纪的重要高等教育产业基地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及水平,为武汉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高等教育资源的重组,为武汉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省、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支持,使武汉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环境。同时,将加快武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级化。
中国世纪的重要高等教育产业基地_关于加快武汉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思考_科技促进发展

武汉:中国21世纪的重要高等教育产业基地——关于加快武汉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思考

在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号召: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朱镕基总理也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教育产业。这一重大抉择,不仅顺应了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世界潮流,而且也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及长远需要,既符合国情又是人心所向。武汉作为高等教育大市,具有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优越条件,能够创造高等教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并成为我国21世纪的高等教育产业基地。

一、武汉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有利条件

武汉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1个世纪以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及水平,为武汉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高等教育存量大。按照《中国统计年鉴1999》提供的数据,武汉拥有高等学校教职工55 000多人,分别超过了天津、湖南、广东、四川、山东等26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学校教职工数;武汉高等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0 600多人,分别超过上海、山东、陕西、河北、河南等27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武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为190 000人,分别超过上海、天津、山东、吉林、广东等27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武汉高等学校在校研究生19 000多人,约占全国在校研究生的1/10。

2.著名高等学府蜚声中外。武汉地区拥有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百年老校,新中国诞生以后建设的一批高等学校(如华中科技大学)发展迅速,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并形成了宝贵的无形资产。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当时全国6所国立大学之一。这些宝贵的无形资产,使武汉高校历来受到华中、华南乃至全国考生的青睐。

3.高等教育资源重组带来新机遇。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武汉地区的高等学校经过较长时间酝酿,在2000年开始实质性资源重组。这种重组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改变高等学校规模偏小、学科单一、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使高等教育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仅重组后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三校的在校生就超过10万人,这一规模已分别超过天津、山西、福建等14个省、市、自治区的在校生数。高等教育资源的重组,为武汉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4.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快。1999年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以后,武汉的高等学校加快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在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后勤社会化改革初见成效。教育部已决定2000年下半年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交流会。为适应武汉高等学校发展的需要,湖北省和武汉市决定并开始在武昌地区建设六大学生公寓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快,将使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5.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环境。武汉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武昌地区,这有利于形成高等教育产业集中度,有利于创建大学城并实施集约化管理,也有利于发挥高等教育产业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综合效应。武汉作为特大城市,交通十分便利,现代通信发达,商业网点齐备,并且是区域性金融中心和信息集散之地,为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改善高等学校的办学环境,省、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省、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支持,使武汉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环境。

6.高等教育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能够相互支撑。武汉的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武昌地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建后,这些大学绝大多数都在开发区范围内。事实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选址,很大程度上考虑了高等学校密集的因素,因为依托著名大学创建开发区是众所周知的国际惯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高等院校的技术源和科技企业及创业者的孵化作用。同时,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软硬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大学科技园和留学生创业园的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高等教育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事实上,科技与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相关性,而高等教育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支撑,能够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全国范围看,像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这样同时具有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越条件的地方十分罕见。

二、武汉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将对武汉的科技、经济、社会诸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概括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

1.将促进政府和社会的教育观念转变,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意识,拓宽教育发展思路,有利于构建地方终生教育体系,有利于武汉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实现武汉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的根本性转变。

2.将有效激活武汉高等教育资源存量,尤其是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科学重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同时,将加快高等院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从根本上解决影响高等院校规模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武汉市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并取得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规模效益。

3.将带动武汉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有效推动建筑、交通、通讯、餐饮、出版、旅游、科教器材、咨询、金融、保险和网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武汉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方面将有所作为。同时,将加快武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级化。一方面,会增加地方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另一方面,会改变地方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使第三产业趋向高级化。

4.将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武汉地区高等院校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能有效发挥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源和科技企业及其创业者孵化器的作用。同时,将促进武汉城市功能布局的优化

5.将刺激教育投资和教育消费。高等教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成为公共投资和个人投资的热点之一。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必然带来教育消费的增加,或多或少会产生扩大内需的效果。同时,高等教育产业发展还将为成人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产业化经营作出示范。

6.将提供可观的社会就业机会,又能推迟平均就业年龄,缓解沉重的就业压力,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一般来说,教育发展可为社会提供占从业者总量4%左右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能向社会提供受过更多教育训练的劳动力。同时,将牵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整及发展,减少社会青年总量。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使高等院校原来面临分流的富余教职工人尽其用。

7.将有效提高武汉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社会能力。高等教育规模扩展既包括量的扩展也包括质的提升,武汉近水楼台先得月,将源源不断地获得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不断提高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社会能力,创造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

8.将能成为武汉的城市名片,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武汉高等学校相当集中,便于高等教育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并形成国家重要的高等教育产业基地。在高校密集的东湖风景区周边建设大学城,形成“大学城”品牌,能够作为武汉的新名片,大大提高武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在日益凸显的“注意力经济”时代,给武汉带来多方面的效益。

三、加快武汉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为加快武汉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的高等教育产业基地,必须创造竞争优势,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1.牢固树立教育发展新观念,从长远发展确定高等教育产业为先导性重点产业。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发展观,真正将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性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必须根据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性,区别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区别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区别高等教育中一般应用专业与师范、基础、农林、航海、民族等专业。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非选择性和公共产品特性,使其很难按照产业规范运作,但这并不排斥适应社会部分个人选择义务教育的需求,对部分义务教育进行产业经营运作的尝试;也并不意味着义务教育可以不讲办学效益。从时间顺序看,武汉教育产业发展的重点是非义务教育,在非义务教育中首先是普通高等教育(尤其是一般应用专业),其次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在“十五”期间,以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产业发展的先导性重点,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现实的。

2.强化人力资本投资的全社会意识,建立高等教育投入分担制度。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必须强化政府、企业、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意识。人力资本投资旨在开发人力资源,其实质是不断提高人们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不论是从现在还是从未来需求看,政府最重要的投资,应定位于人力资本投资;政府最重要的政绩,应是不遗余力地提高地方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社会创新能力。因此,政府必须承担应负的责任,不断创造条件增加对武汉高等教育的投入,同时要拓宽教育投入渠道,打通社会资金流向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通道,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要逐步有区别地提高接受高等教育者个人分担教育投入的比例,分类实行教育的完全成本、准成本和部分成本等不同收费制度。从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考虑,应充分借鉴国外经验,落实和规范贷学金、奖学金、困难学生补助、勤工助学等制度。

3.加快办学体制改革,依法规范高等教育产业的市场准入。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多种所有制形式,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多种所有制形式。为改变武汉地区高等教育所有制几近单一的现状,必须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尽快形成公办、民办、国有民办、混合制民办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在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面,迫切需要国家及地方健全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尤其要平等地关注两种体制及其衍生体。从公开竞争考虑,政府应该对民办高校由“隐性支持”到公平支持,对民办高校给予一定数量的公共教育经费补贴,因为民办教育已经或多或少地为政府分担了教育责任。政府在鼓励社会力量进入高等教育产业的同时,必须依法规范认定批准,既包括办学资金、校舍、师资队伍等硬指标,也包括办学理念、经验等软指标。政府要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兴办民营性质的二级学院或整体转制为民营。我国加入WTO以后,教育市场必然会提高开放程度,应有计划、有条件地开放武汉地区教育市场,允许国际上著名大学来汉合办二级学院或创办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学院。

4.作出优先发展教育的制度安排,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政府科学、合理、可行且具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是发展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产业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使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由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利益机制驱动下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从而真正使高等教育产业成为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积极参与的事业,使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推进武汉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必须依法解决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问题,从最终目标看,不仅要给予高校自主决定办学规模、招生范围、专业设置、收入分配的权利,而且要给予高校文凭发放、教学组织、教师聘任等方面的权利,从而激发高校与社会发展教育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在真正超脱于高等学校的具体管理之后,能够更好地担负起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法规制定、教育质量评估、教育行为监督等宏观管理职能。

5.加快高等教育资源存量的科学重组和优化配置,做好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规划和计划。国家关于高等学校合并、调整的重大决策,为加快武汉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存量的科学重组和优化配置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机遇对于加快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来说十分难得。武汉作为高等教育大市,从这次高等学校合并、调整中受益较多,应积极促进武汉地区高等学校的合并和调整,缩短高等学校合并、调整以后的磨合期,为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快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必然有大量投入及建设项目,必须花力气做好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实施计划,立足于国家重点高等教育产业基地建设及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使高等教育产业发展行动以科学决策为前提,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高等教育资源存量的科学重组和优化配置,是武汉高等教育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则能有效提高武汉高等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6.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建立和完善主要面向学校的社会服务体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要实现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带动高校办学模式的重大变革,而且要为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首先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换,高校后勤部门成建制地从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分离,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进入高校后勤服务集团,以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向武汉地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保障。同时,高校与政府、企业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建构社会服务体系,首要的任务是加快高校学生公寓及配套设施的开发与建设。在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教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用好用足国家及湖北省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优惠政策,并根据武汉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应具有与国内其他教育发达城市的可比性。

7.以高等教育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设一批新的区域性市场。加快武汉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本身。作为一项多目标决策,在加快武汉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一批新的区域性市场。高等教育产业发展首先要带动建筑业的发展,预计武汉地区高校“十五”计划末在校生增加20万,再考虑将部分在校生迁入校外学生公寓,加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对建筑业的拉动作用将十分明显。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应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武汉地区高校旅游资源(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知名学府)丰富,拥有不少旅游院系和校办旅行社。大学城新景区将吸引更多的海内外观光旅游者,而增加的20万学生及其亲友中有大部分会成为江城及周边地区的旅游者。武汉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还应促进人才、教科仪器设备、教材、信息、咨询等方面区域性市场的形成,应有助于武汉地区市场体系的完善,并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武汉高等教育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也必然创造一系列的就业机会。

8.加快大学城建设,形成高等教育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互支撑。武汉地区高校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大部分地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这种历史上形成的状况有利于形成高等教育产业的集中度,客观上具备建设大学城的基本条件和优势。若以大学城定位,耗费不多的时间和投入,经过精心的包装,即可作为武汉的城市名片,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大学城的品牌效应,不仅有助于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为武汉市带来“注意力经济”效应。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必须以大学为依托,形成高等教育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互支撑。

9.立足于构建终生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产业向纵深发展。武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构建适应现时和未来发展需要的终生教育体系,加快教育产业发展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高等教育产业是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教育产业的全部内容。教育产业向纵深发展,必然导致非义务教育的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和中等职业教育产业发展问题的凸显。在高等教育产业发展作出探索和示范以后,武汉地区成人高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应逐步实现产业经营。其运作应根据这两类学校的特点以及相对萎缩的趋势,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通过合并、调整整合办学资源,实施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在后勤社会化方面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的做法和经验,突出空间转换,并尽可能与普通高等学校共用社会服务体系,由此减少改革的预付成本;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并成为武汉教育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

参 考 文 献

[1]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娄延常,李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科技教育改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光.我国教育产业发展的认识误区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7).

[4]李光.聚焦2000年:中国教育的热点与难点[J].决策与信息,1999(9).

原载《科教·经济·发展——21世纪与湖北暨武汉教授论坛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