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多维视角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影响

从多维视角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影响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关于“如何做”,即限定词“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思想认识等视角和具体处境”;二是关于“做什么”,即动词“理解历史人物作用与影响”。这一目标内容表述指向的是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影响”。连年的征战,造成国库空虚;武帝奢侈逸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统治阶级日趋腐化,对人民剥削加重。

普陀区教育学院 鲍丽倩

目标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思想认识等视角和具体处境理解历史人物作用与影响。

一、如何把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思想认识、具体处境”等多维视角

总体来看,目标内容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关于“如何做”,即限定词“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思想认识等视角和具体处境”;二是关于“做什么”,即动词“理解历史人物作用与影响”。

针对“如何做”,目标内容从两个层面加以引导。第一个层面要看历史人物的具体作为,如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思考。第二个层面要看历史人物的自身属性,如可以从“社会地位、思想认识、具体处境”等角度分析。前者重点解决历史人物“做了什么”,后者重点解决历史人物“为什么这么做”。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知道历史人物做了什么,还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历史。

关于历史人物做了什么,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思考。当然,目标内容提供的只是比较常用的视角,我们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衍生出新的视角。

如就本单元中的汉武帝来说,他的作为除了在政治上通过形成内外朝制度、创设刺史制度和颁布推恩令以加强皇帝集权,在经济上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灌溉、设置田官发展屯田制度,在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外,还在民族关系上通过三次战争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并通过设立河西四郡使天山南北与内地联为一体。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交往范围的扩大,“对外关系”也逐渐成为考量统治者历史作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角度。可见,对于分处于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空间范围的历史人物,我们对其的主要考量角度是会有变化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有时还可以跳出“有为”的视域束缚,从“无为”的角度加以思考。因为,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有时需要“有为”,有时则需要“无为”;有时在这方面需要“有为”,而在另一方面则需要“无为”。一旦“有为”被异化为“折腾”,那么,“无为”才是真正的“有为”,不管怎样,一切都要根据时代需求来考量。如何用这样的思维视角分析历史人物,本单元就给出了很好的示范,教材陈述时既重点指出了文景时期“清静无为”和汉武时期“积极有为”的总体特征,也关注到了文景时期“无为”中“有为”和汉武时期“有为”中“无为”的具体情况。

综上所述,对于历史人物作为的视角不宜教条化,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示范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从哪些角度了解历史人物做了什么,自然,这些角度是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化的;然后学生在熟练运用的基础上,自己来提炼角度,这些角度可以是教师示范过的角度,更可以是根据具体情况衍生出的新的角度。

关于历史人物的自身属性,可以从“社会地位、思想认识、具体处境”等角度分析。显然,不同的社会地位、思想认识和具体处境等会影响和制约人物的行为,而且,即便是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其社会地位、思想认识和具体处境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其行为方式在不同时期也会有所不同。恰如彭明教授所言,“评价历史人物要分析历史人物成长的时代和各种社会条件,要具体地分析人物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彭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教学》1980年第6期)所以,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苛求历史人物。

如就汉武帝,他的开拓事业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承袭文景以来保境安民政策的时期,这一方面是因为武帝即位才十六岁,尚显稚嫩,另一方面是有一位坚信“黄老”的太皇太后窦氏掌权。第二是专力排击匈奴时期,这时随着窦氏之死,黄老退位,儒家正统确立,政府从率旧无为变而发奋兴作。第三是开通西域时期,武帝凭借着强大的王朝实力和老道的政治谋略将他的事业推向顶峰。第四则是国力衰退时期,随着匈奴寇边、征战失利和太子冤死等变故,武帝写下“罪己诏”,认识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也正因为这份“罪己诏”,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高于秦始皇。综上可见,武帝的作为是因时而异的,而这种差异,归根到底是由他的社会地位、思想认识、具体处境等决定的。

二、如何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影响

针对“做什么”,目标内容表述也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理解”,二是“历史人物作用和影响”。

“理解”是行为动词,在这里也可以看作是能力目标,在程度上要低于“解释”和“评价”,它既指理解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也指理解各种针对该历史人物评价观点的可理解之处,这也隐含着对学生“历史意识”和“包容意识”的培养。“解释”则既可以指向对概念、原因、特征等的解读,也可以指向对他人观点差异原因的思考。“评价”则主要是对历史人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当然也可以是对他人观点的看法。

这一目标内容表述指向的是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影响”。相对而言,作用更侧重于短时段,影响则更关注长时段。也就是说,目标内容的表述意味着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影响,这也隐含着对学生“长远意识”的培养。

还是以汉武帝为例,首先,我们顺承着前文的四个角度看他的作为在当时的作用:其在政治方面的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地方分裂隐患;在经济方面的举措既为西汉王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也为常年征战提供了经济支撑;在文化方面的举措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维护了政治上的统一;在民族关系上的举措解除了匈奴的威胁,拓展了疆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武帝的积极有为,将西汉王朝推向了鼎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空前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连年的征战,造成国库空虚;武帝奢侈逸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统治阶级日趋腐化,对人民剥削加重。接着,我们来看其影响,有意思的是,有时历史人物致力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却会产生连当事人自己都不曾预料的深远影响。例如,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解决匈奴威胁问题,却意外地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物质文化交流,进而在中外文明史上传为佳话。这就又可以由“作用和影响”的关系而引申出“动机与效果”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是一种解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每一个评价者都置身于具体的时代,而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其特定的历史观念,这就意味着在不同的史观和时代需求下,评价者对同一历史人物的看法会产生差异,甚至碰撞。

例如,就后人对汉武帝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的。一百多年后三国曹植“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的评价,是对武帝“文治武功”的全面肯定。千年之后孙中山“拿破仑兴法典,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则更多体现出对其“文治”影响的盛赞。毛泽东“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的评价则进一步关注到了“罪己诏”的作用,这也体现了汉武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敢于公开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

综上所述,历史人物作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不同方面影响的持久力也是有所差异的,而评价者由于所处时代和个人处境的差异,其关注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对于历史素养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尝试将目标提升到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观性,以及进行导致主观性差异的因素分析。

三、如何构建本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

要全面、正确地把握好本目标内容,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把握好两个基本路径,即“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地位、思想认识、具体处境”等视角。

二是要明确目标指向,即“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影响”。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既要通过教师示范的方法进行建模,又要通过学生体验的方式进行内化,更要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有机生成。

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情对目标预设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重点关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思想认识、具体处境”等视角的建模过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由“作用和影响”的关系进一步关联到“动机与效果”的目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还可以上升到对历史人物评价具有主观性的认识层面,进而理解“历史是一种解释”。

四、实施案例

目标1: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

师:(讲授完汉武帝“有为”的基本史实后出示材料)

材料: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倪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注:器重)之。

——(东汉)班固,《汉书·循吏传序》

师:材料从哪几个视角阐述了汉武帝的作为?请分别提炼视角,并指出对应文字。

生:“外攘四夷”是民族关系的视角,“内改法度”是政治的视角,“天子器”董仲舒等三个儒者是思想文化的视角。

师:材料中“外攘四夷,内改法度”,主要指哪些举措?

生:“外攘四夷”主要指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同时,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另外,政府又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

生:“内改法度”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汉武帝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形成宫廷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二是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三是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师:那么,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生: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位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后又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

目标2:从社会地位、思想认识等视角和具体处境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师:汉武帝为什么要做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呢?

师:从材料来看,作者认为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等儒者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民用凋敝、奸轨不禁”的现象,所以统治者要通过儒家思想来感化、教化民众。

师:大家觉得这个观点是否有合理之处?

生:有一定道理,因为汉初奉行的是黄老之学,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百姓都习惯了政府的不作为状态。而汉武帝内外政策的巨大改变,必然会使人产生不适应。首先,多次大规模战争显然是要消耗大量财力的,这会造成“民用凋敝”,百姓生活困苦。其次,内改法度,必然也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由此会产生“奸轨不禁”的现象。所以,政府需要在文化上有所建树,对民众进行礼仪教化。

师:看来,解决当时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是否仅此而已呢?

师:《中国哲学与文化》一书中指出:

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天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体会一下,董仲舒对孔子儒家文化进行了哪些改造?

生:加入了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等内容。

师:这些改造对汉代统治有什么作用呢?

生:使百姓认为一切都是天数,每个人都应该遵从三纲五常,安于现状。

师:是啊,相信天命,安于现状,不作反抗,就有利于社会稳定,这就通过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看来,汉武帝的思想措施,除了有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更有长远的政治考虑。

师:看起来汉武帝非常有政治远见,明白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的关系。同样认识到这一点的,前朝也有一个皇帝,是谁?

生:秦始皇。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秦始皇试图以法家统一思想。

师:是啊。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但问题是,有远见不一定手段得当。同样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两人采取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有没有同学能说一说?

生: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的暴力方式来推行法家思想,自然不得人心。汉武帝通过将儒学定为官学,设立太学,以五经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选拔的主要内容等怀柔方式来加以引导,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

师:看来,同样作为最高统治者,面临具体问题,即便有相同的思想认识,如果缺乏合理的政治手段,也是会功亏一篑的。所以说,从这个角度讲,汉武帝还是要比秦始皇棋高一着。

师:当然,除了思想文化方面,同学有兴趣的话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理解一下武帝在其他方面做出重大改变的原因。

目标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理解历史人物的影响。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汉武帝的措施从总体来看消除了边患、维护了统一、创造了西汉盛世。那么从长远看,汉武帝又留下了哪些影响呢?我们看看后来者是怎么评价他的,从中来感受一下汉武帝的影响。(出示材料)

材料1: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2:张骞自西域归还,是轰动朝野的大事。他给汉人的政治、商业和文化开了一道大门;后来印度佛教的输入,就是取道西域的。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3:如果说秦始皇以“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即从外在的规范方面,对统一的华夏文明的形成做出巨大的贡献,那么汉武帝则以定儒学于一尊,即从内在精神方面进一步巩固了华夏文明的统一。

——马振铎等,《儒家文明》

师:材料1主要从哪个方面肯定汉武帝?

生:晚年发布轮台诏书,能知错改过。

师:知错改过的人很多,为什么作者对他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生:因为汉武帝身为皇帝,能向世人发布诏书承认自己的错误,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师:很好,大家能从当事人的社会地位思考这个问题。那么,大家再看一下作者的意图。

生: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主要目的是要给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因此,他对汉武帝的这一做法大加赞赏,深层目的是要给当时的统治者以启发。

师:司马光对汉武帝知错改过的精神和做法给予肯定,反过来也说明汉武帝在这一方面给后世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也曾说过“汉武帝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从中可以窥见一斑。

师:材料2主要从哪方面谈其影响?

生: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角度。

师:材料3呢?

生:从民族精神的角度。

师:那么大家也可以回顾一下,当初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和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生:解除匈奴威胁,以及维护政治统一。

师:历史的发展有时总是出人意料。张骞出使西域未解决匈奴问题,却意外地开通了丝绸之路,这条路成为此后中外交往的重要桥梁,一直到今天它成为我国与亚欧国家友好的历史见证和强劲动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了政治统一,在此后的数千年中,儒家思想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内核,也一度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根本魅力所在,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文化软实力。

师:现在,请大家再来看一下课题——《汉武帝时代》。在我们的教材中,汉武帝,是唯一在名字后面被冠以时代二字的帝王,他究竟是不是值得被这样称道?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