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多元视角理解历史事件

从多元视角理解历史事件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偶然,但是多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以《中世纪西欧》一课为例,中世纪通常指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期之间的时代,约相当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从经济状况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要注意经济现象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随着城市的复兴,等级君主制登上了西欧历史舞台。

闵行中学 林唯

目标内容: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与影响。

一、理解历史事件需要多元视角

虽然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偶然,但是多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如“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等。这些历史的多方面因素不仅影响历史事件的发生,还往往影响历史事件的发展走向和结局。所以,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理解。综合性理解包含着“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的多元视角,这样才能“理解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与影响”。

“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的视角”是多元视角,这些视角可以单一理解历史事件的一个方面,也可以联系起来审视历史,加深理解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与影响。历史学家、历史教师就某一时间和某一空间里纷纭的历史事实进行联系比较,发现相互关系,理解其呈现的某种现象或者意义,予以指出,这就形成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完整理解。

多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并不是要求我们在解释每个历史事件时都要用到所有这些视角,这主要是给我们提供一个理解历史事件的方法,尤其是学生在面对陌生的历史事件时,从有效的视角去分析,有助于聚焦视线,理清思路。

二、从多元视角理解历史事件

1.从自然环境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人类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够进行各类活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

从自然环境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要明确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地扩大、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增强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自然环境也影响人类活动,形成地域特征,产生地域差异。尽管自然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发生不起决定作用,但它对事件发生是有影响的,有时甚至起重大作用。

以《中世纪西欧》一课为例,中世纪通常指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期(文艺复兴)之间的时代,约相当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古代希腊建立的是奴隶制民主共和国,从自然环境看,希腊依山傍海,很少有大平原,所以建立起几百个小国寡民的国家。由于地小人少,国家的领导人不像东方的领导人那么难以接触人民群众,没有被赋予神的色彩,于是氏族大会制直接演变为民主共和制。而古代希腊人和古代罗马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古代欧洲文明最主要的代表,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正是在生存环境和历史演变方式的双重作用下,古代希腊人和古代罗马人的历史发展都经历了不断打破氏族血缘纽带、以地域划分居民的国家形成过程。他们的国家都以城邦为其初始形态,都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日趋完善,并形成了崇尚法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应对策略,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达到了各自的文明高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除了明确自然环境对历史发展有影响外,还要避免“自然环境决定论”的误区。主张“自然环境决定论”的人认为,自然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国家形式和社会进步。北方寒冷,使人们的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热,使人们有才智而缺少精力。因此,统治国家的决定因素也应当有所不同:北方民族依靠权力,南方民族依靠宗教,中部民族依靠正义与公平。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

“自然环境决定论”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是错误的。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2.从经济状况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

经济对于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仅对政治,而且对社会都会提出变革的要求,甚至会强烈推动历史的发展。

从经济状况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要注意经济现象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横向联系是指同一时期中各种经济现象(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联系;纵向联系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先后相承的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只有厘清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才能说明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变化,勾勒出历史发展的全貌。

中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罗马帝国内部的封建制因素和日耳曼人的氏族制因素,共同催生出西欧封建制度。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集中体现了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两大本质特征,即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复兴,是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活跃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反过来推动西欧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城市的复兴,等级君主制登上了西欧历史舞台。城市经济的复苏,又为文化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条件。

3.从政治形态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

政治形态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它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关系及运作过程的反映,既继承前人的政治形态,也会具有本时代的特征。

从政治形态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要把握政权形态、政治制度和执政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等影响中占主导和统治地位,把握好政治形态的视角有助于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

中世纪城市复兴之后,与封建领主时有冲突,争取自治是其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随着城市的复兴,等级君主制登上了西欧历史舞台。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显著特征之一。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既互相依存、互相利用,又互相对立、互相争斗,双方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演绎了一部独特的西欧中世纪政治史。

4.从文化传统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经济生活中的生产交换,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包括人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一切成果。狭义地说,包括社会精神形式的总和,指意识形态领域,涵盖了教育、文学、艺术、哲学、道德、宗教和自然科学上的发明创造等。

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受到特定的地理、政治、经济、时代背景的影响,特别是文化传统多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升华,形成了人们认可的传统。同时文化又是特定的地理、政治、经济、时代背景的反映,文化中有历史,历史中有文化。因此,从文化传统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要从特定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时代背景来看,尤其从传统视角来看,这对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中世纪西欧文化的建树主要表现在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市民文学和大学的兴起等方面。随着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复兴,基督教对文化的统治地位正在被削弱,代表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文化应运而生,一种新的文化运动正在孕育,《列那狐的故事》就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品。中世纪西欧文化对近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从社会生活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

社会生活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社会生活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发展。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理解历史事件,要从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的表象如服装、饮食、住房乃至发式等,看到社会深层的变化,进而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在中世纪早期,城镇大多衰落了。随着贸易的复兴,商人开始在古罗马城市落户,身怀技艺的手工业工匠也进了城。在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古罗马城市由于有了新的人口和活力而重现生机。大多数城市与周围地区有紧密联系,因为它们得依靠附近庄园生产的粮食。城市居民需要贸易自由,他们想建立独特的法律,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久而久之,中世纪城市形成了管理自身事务的自治政府。

6.从时代特征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

时代特征是指历史事件所表现出的比较显著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些特点和趋势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下才能形成。

从时代特征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就是坚持唯物史观,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具体、恰当地看待,而不是用今天的视角,以今人的认识水平来代替古人的认识水平,得出相关的结论。从时代特征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便于学生学会学习、观察历史的基本方法,明确历史求真的本质。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进程相互交叉、两种社会历史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一方面西罗马帝国奴隶制解体,孕育着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另一方面日耳曼人固有的原始社会组织开始瓦解,酝酿着向阶级社会的过渡。于是,西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制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

三、从多元视角理解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和影响

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除了可以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更为重要的是综合这些视角,理解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与影响。

1.在多元视角中突出重点视角

历史事件的发生多有数种影响相互作用,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是其中的几方面,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先进思想的引领也是影响因素。有时,上述某一方面促使历史事件发生;而有时是上述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促使历史事件发生。因此,从多元视角理解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和影响,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在多元视角中突出重点视角。

西欧中世纪城市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契机。诞生之初的西欧中世纪城市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和封建制度之间不可能有什么根本的矛盾和冲突。但同时,中世纪城市复兴之初,导致城市与封建制度日后反目成仇的隐患就已经存在了。因为在经济领域中,城市一开始就表现为一个商品经济的实体,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城市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一旦条件成熟,简单商品经济就会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必将给自然经济及依附于它的封建制度带来灭顶之灾。所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城市中出现和发展,城市与封建制度的决裂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在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历史事件中,我们应该把握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城市中出现和发展,导致城市与封建制度的决裂。虽然在历史事件中存在经济状况和政治形态的联系,经济状况作用着政治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社会变革,但是重点仍然应该是经济状况的视角。

2.多元视角带来认识历史多元化

看待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发展,我们会习惯地用经济状况作为重点的视角,并且适度联系政治形态来理解。

中世纪初期,欧洲教育为教会所垄断。11世纪西欧中世纪城市复兴以后,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和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世俗学校的普遍兴起,促进了城市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引发了人们对古典艺术、古典哲学和罗马法的兴趣。欧洲中世纪大学大多为自治团体,既不隶属于教会,又不受制于地方,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可以较为自由地研究学术。到公元1500年,全欧已有80所大学,公元1600年增加到108所。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做了准备,促进了各国文化和学术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的繁荣和工商业的进步,加强了国际的文化和学术的交流,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在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历史事件中,还要联系文化传统。如11世纪兴起的世俗学校,中世纪欧洲大学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做了准备,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等。可见,随着人们对历史认识的加深,认识历史的视角也会发生变化,真正实现多元化地认识历史。

3.多元视角要坚持辩证理解历史

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建立在采邑制基础之上。国王分封土地给臣属,接受封地者要履行服兵役等义务。有条件的封建主也层层分封土地,由此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只能控制直接附属于自己的部分贵族。封建等级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制度是导致西欧分裂割据的因素之一。

如果我们用政治形态的视角来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会很容易得出层层分封是有助于加强封建制度的结论。如果我们再用辩证的视角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就会得出层层分封在有助于加强封建制度的同时,也是导致西欧分裂割据的因素之一,即破坏封建制度的结论。有趣的是中世纪西欧经院哲学家们早就有了这样的观点。四、实施案例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思潮。中世纪早期思想家只是对基督教的圣经、信条加以阐述,或对文献、经籍的一些段落进行注释。11世纪以后,神学命题日益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在论证这些问题时,人们将正反两方面的理由或意见列举出来,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当时称这种方法为辩证法,它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的信仰,以为宗教神学服务。经院哲学家们在神学的形式下把道德思考和伦理学研究从古希腊注重个人德性、人际关系和现实生活方式等方面,引向人和神的关系以及拯救个人的灵魂方面,从而使道德宗教化。

目标1: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与影响。

师:刚才我们说到,欧洲最早的大学出现在11世纪末的意大利,当时国王、教皇和王公们都把办大学视为一种荣耀。到公元1500年,欧洲已经有80所大学。大学的兴起,对欧洲社会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还是让我们把眼光放到14至15世纪的欧洲。

材料:1348年,欧洲中世纪,一场可怕的瘟疫爆发了。繁华的佛罗伦萨丧钟乱鸣,尸体纵横,十室九空,人心惶惶,到处呈现着触目惊心的恐怖景象,仿佛世界末日已经到了这个伟大的城市中爆发了……白天也好,黑夜也好,总是有许多人倒毙在路上。许多人死在家里,直到尸体腐烂,发出了臭味,邻居们才知道他已经死了……教堂的坟地再也容纳不下了……等坟地全葬满了,只好在周围掘一些又长又阔的深坑,把后来的尸体几百个几百个葬下去。就像堆积在船舱里的货物一样,这些尸体,给层层叠叠地放在坑里,只盖着一层薄薄的泥土,直到整个坑都装满了,方才用土封起来。

——卜伽丘,《十日谈》,方平、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15、16页

师:从以上材料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生:瘟疫导致佛罗伦萨人口大量减少。

生:瘟疫对佛罗伦萨的城市发展是重大的摧残,导致贸易衰落、劳动力短缺等等。

生:佛罗伦萨只是欧洲众多城市中的一个。

生:人们对瘟疫恐惧万分,这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可怕力量。

师:是啊,当时欧洲的总人口为7500万,其中约3800万死于1347至1351年的大瘟疫。人口稠密的意大利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50%~60%的人口死亡,如此众多的人口死亡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人们不知道瘟疫的原因何在,很多人认为这是上帝对他们所犯罪孽的惩罚,或认为是魔鬼在兴风作浪。

师:正如上节课我们学到的,中世纪西欧社会经历了王权与教权互相依存又互相争斗的过程,在“阿维尼翁之囚”之后,教廷虽然重新迁回罗马,但是天主教会一度严重分裂,甚至出现三个教皇鼎立的局面,教权由此急剧衰落。到15世纪,教会已经失去大部分政治权力。教皇过去曾声称对国家拥有至上权,现在他已经彻底失去了希望。虽然基督教仍是中世纪生活的中心,但是教会和教皇已失去大部分的精神权威。

材料:百年战争形势图。

师:瘟疫、经济危机和教会的衰落并不是中世纪晚期面临的全部问题。战争和政治动荡也是主要灾难之一。百年战争就是这一时期最残酷的武装冲突。到15世纪,欧洲一些新的统治者逐步重建起君主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局势也开始逐渐稳定。

师:这就是14至15世纪的西欧社会,一方面西欧社会从各种灾难,诸如瘟疫、政治动荡、教会权力等危机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与之相随的是人们重新出现的对古典文化的浓厚兴趣。所以,这一时期大学的出现、大学开设的课程、大学的教学形式等,都有助于摆脱教会控制,逐步实现师生的自由探索,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目标2:从社会生活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的联系、作用与影响。

师:这幅图选自一本公元1300年后创作的书籍,描绘的是两位骑士在比武大会上进行格斗的场景。请大家看看,可以从中提取哪些信息?

生:骑士的衣服有些与众不同。

生:这个比武大会是有输赢的,赢的一方长矛也折断了,说明格斗还是很激烈的。

师:除了关注骑士,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观众是怎样的情绪?

生:贵妇们在观看表演时露出很赞赏的表情。

师:从这一场景中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觉得以前说起骑士,总说是去征战的,但这幅图似乎不是这样表现的。

师:是的,根据12世纪的材料,骑士要“保护教会、攻击变节者、尊重教士、为穷人抵御不公、在自己的家乡维护和平、为弟兄流血,如果需要则献出自己的生命”。到了13至14世纪,新的军事战术削弱了骑士的重要性,集中的王权削弱了骑士的独立性,而且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也能购买骑士身份了,所以骑士的传统功能渐渐过时了,于是这种露天表演不断发展起来。

生:不过,我们还是能看到骑士依然很勇敢。

师:是的,骑士还是马匹和盔甲的拥有者,图中也表现出了男性的刚毅和女性的温柔,表明骑士精神仍然存在。总之,这幅图反映出了13至14世纪的西欧社会日益世俗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