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的认识

对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的认识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来看,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认识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的立场和出发点,即视角;其二是认识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的途径,即通过归纳和比较,发现史实间重大或主要特征的异同点。历史是历史学家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历史研究的是已经过去的事件,“是研究往事的学术”。如对于伊斯兰世界,很多人对伊斯兰世界抱着敌视的态度,尤其是西欧世界,把它视为基督教世界主要的威胁。

大同中学 邵 清

目标内容:从相同与不同的视角,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

总体来看,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认识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的立场和出发点,即视角;其二是认识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的途径,即通过归纳和比较,发现史实间重大或主要特征的异同点。

一、基于一定的视角

历史是历史学家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历史研究的是已经过去的事件,“是研究往事的学术”。(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往事无法重现与复制,我们能够研究的对象无非是前人留存下来的痕迹。这些痕迹,有些因为年代久远,历经沧桑,留存甚少;有些已经不是往事的全貌,而是文献记录,掺杂着记录者的主观因素。

但是,“真实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永恒的追求,离开了真实,史学就没有任何价值,就不成其为科学”。(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如何追求真实的历史呢?历史事实是无穷无尽的,而历史的解释者却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解释历史,不同的人解释历史或同一个人变换不同视角解释历史,就会产生不同的历史意义。历史学家在历史解释中所反映出的意志、愿望和追求,则会形成历史的观念,影响着他们对历史事实的发现、取舍和认知,最后构成了历史认识。因此,在认识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的时候,我们除了从史料的来源、佐证的材料中辨别史料的真伪之外,更应该从不同视角来分析史料,这样才能更完整地把握史料,进而认识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的主旨和精髓。

如对于伊斯兰世界,很多人对伊斯兰世界抱着敌视的态度,尤其是西欧世界,把它视为基督教世界主要的威胁。这是因为从宗教角度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神学上的相似使双方陷入冲突中。作为一神论的宗教强调神的绝对性和独一性,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基督教的世界表现更为强烈。而且伊斯兰教在创立时在教义教规、宗教掌故等许多方面吸取了基督教的一些思想,这一渊源导致西欧人总是从基督教出发。从历史角度看,伊斯兰世界的几次扩张给西欧人心中留下了强烈的印象,给双方的关系造成疏远和不信任。因此如果我们仅仅从西欧人的立场上,选取西欧人留存的史料来了解伊斯兰世界,对伊斯兰世界的认识肯定会有所偏差。

二、视角的主要方面

在认识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过程中,基于视角主要是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史观

历史观是指用什么样的观点看待历史,持不同史观分析同一历史问题,会得出不同的认识结果。历史观包括: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英雄史观、人民史观等。例如,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文明史观是以各个文明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以及反映各个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变迁和磨合的历史观。

2.立场

不同的阶级属性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各阶级都有各自的政治标准,因此对历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现实政治的需要往往影响着历史认识,即使是同一个阶级,政治立场不同,历史认识也不同。

3.时代环境

每个时代总需要按自己的价值观念来理解、评述。历史事实固然不容改变,但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解释却可以随着时代的前进、史观的进步、理论的创新和资料的丰富不断改变,或超越前人,或超越他人,或超越自己,绝不会永远停留在同一认识水平上,这就是史学研究的时代性。

如对于“为什么伊斯兰教产生在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

其一,以文明史观看来,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地区间的接触、联系、交流、互动,推动文明的发展。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部,幅员辽阔,是世界第一大半岛,面积相当于欧洲的四分之一强。但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终年干旱少雨,绝大部分都是沙漠和草原,唯有南部的也门易于农耕,被称为“阿拉伯福地”。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的故乡,7世纪以前他们大多为牧人,逐水草而居。阿拉伯半岛气候干燥,罕有可与外界交换的商品。半岛的西边跨过红海和西奈半岛与非洲的大国埃及相邻;北部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相近;从半岛的东北方向延伸过去,就是古老的两河流域;跨过东边的海洋,是亚洲的大国印度。阿拉伯半岛地处欧、亚、非三洲间的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沿红海沿岸的希贾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要道(也称“汉志”,“汉志”意为“间隔”,因为那里有数座山脉,分开了红海沿岸的低凹地带)。商品从海路运到也门,然后就由骆驼组成的运输队运至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转运到非洲。商道的建设带来了许多交换点,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城镇,其中的麦加和麦地那是两颗镶嵌在商道宝链上最灿烂的明珠。麦加城地处商道的正中,周围则是布满水草的丘陵地带。麦加虽然气候干燥炎热,却因城内有赛母桑泉,成了商旅必经的给养补充地。商队在长途跋涉中,也把各地的文化和宗教带到了麦加,使麦加逐渐成为文化宗教中心。麦地那也是一个繁华的商贸城市。因此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阿拉伯半岛地处几个古老文明之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便捷的交通对阿拉伯半岛的经济带来促进性影响。

其二,从当时阿拉伯地区的现状来看,尽管公社制度已在逐步解体,国家和阶级社会正在形成,但此时的阿拉伯人尚未完全脱离部落习俗。为了争夺水草和牲口,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同时,血族间的复仇也非常普遍,遭到损害的家族往往自行解决复仇纠纷,报复的力度通常要高过遭到损害的程度。部落习俗也使得阿拉伯人拥有几百个被供奉的神。在半岛海岸线沿岸和半岛的北部,出现过一些组织上相当松散的王国。王国里并没有完善的中央政府,各地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很紧密。阿拉伯人经常遭受来自外界的压迫,结果,阿拉伯半岛的西南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波斯帝国统治也门时期,改走从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的东西商道。也门城市的破坏、商道的改变,导致了麦加等地过境贸易的迅速减少,加剧了阿拉伯地区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政治分裂(多神)、部落战争、外来侵略使7世纪时期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人们迫切渴望和平、统一。

其三,从伊斯兰教的教义看,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信仰,相信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古兰经》第112忠诚章称:“安拉是真主,是独一的主,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据《古兰经》记载,安拉有99个尊名,是独一无二、永生永存、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创造一切、主宰所有人命运的无上权威。信安拉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体现其一神论的主要特点。用这种最严格的一神教取代阿拉伯人原始的多神宗教,适应统一的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

三、视角下的归纳和比较

基于一定的视角,运用归纳和比较方法,是认识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的主要途径。

归纳法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归纳法被正式提出,始自英国著名学者培根,17世纪曾风靡西方学术界。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归纳法指史学家尽量多地搜集可能搜集到的史料,再得出结论。归纳法应用于历史研究上,力求史料搜集全面、真实,选择史料要基于同一个标准,得出结论要审慎精确。

如宗教都是人们所处时代物质生活条件的虚幻反映。 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系统,它的形成离不开本民族传统的思想材料、民族心理、民族感情、习俗和价值观念,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而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选择,则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的,是由基于当时的经济关系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决定的。所以,任何宗教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综合产物,是一种文化重构物。恩格斯指出:“宗教一旦形成,总要包含某些传统的材料,因为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但是,这些材料所发生的变化是由造成这种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宗教的个性及以后的发展趋势。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法被认为是史学方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家布洛克有比较史学家之称,他曾经说:“我已使用了一个有神力的魔,它就是比较法。”众多的历史学家认为,庞杂的史料归纳在一起,不经过比较,无法把握每一种史料所代表的特殊性以及史料与史料之间详略异同所在。比较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上,力求比较同源史料,更多地发挥历史现象比较的价值,历史现象比较要克服道德判断,以及比较者民族的国家的偏见和主观的思想立场。

例如,通过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比较,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三大宗教的产生都是经济原因引起的社会矛盾的产物,都是在社会的阶级矛盾极其尖锐时,为缓和社会矛盾而产生的。 自然宗教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异己的自然力量的压迫,人为宗教产生的原因除了异己的自然力量的压迫外,增加了社会的异己力量的压迫,而且后者更为重要。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2.三大宗教都是多种文化传统融合的文化重构物。它们在形成时都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宗教观念、民族感情、民族心理、习俗和价值观念),吸收和改造旧宗教以及外来文化的有价值的成分。这种改造和创新既照顾了群众对宗教的需要和宗教感情,又迎合了时代的客观需要,有着浓厚而广泛的社会基础,因而能被整个社会迅速而平静地接受。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各个民族、地区、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渗透、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一种文化系统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开放性。3.三大宗教产生的动因不同。佛教、基督教是在民众中自然产生的,并无一定的政治目的。伊斯兰教则是由政治人物根据政治目的创造的,即阿拉伯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家而创造的,所以与政治、国家政权密切结合,具有鲜明的政教合一的特点。

四、实施案例

目标1:基于一定视角,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异同。

师: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国家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因此以全球史观的视角分析世界历史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我们选取《全球通史》中的一段论述,来看看在持全球史观的历史学家的视线中,公元800年至1200年的伊斯兰世界是怎样一番景象。

材料:公元800年至1200年,伊斯兰世界远远超过西方,但到16世纪时,这种差距已经消失。此后,西方迅速发展,突然跑到了前面,而伊斯兰世界则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下面这段话生动地描写了这两个世界间的差别:“白昼逝去了,伊斯兰医学和科学却反射出古希腊文化的太阳的光芒,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有些明亮的星星也闪烁着各自的光芒。但在新的一天——文艺复兴——的黎明,月亮和星星却都变得暗淡无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师:同学们,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视线中,公元800年至1200年,“远远超过西方”的“伊斯兰世界”主要指的是什么政权,为什么能远远超过西方?

生:是阿拉伯帝国。它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通过长期交流、探索和积累,在许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形成内涵丰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师:材料中所提到的16世纪的“伊斯兰世界”的主要代表是什么政权?为什么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生:16世纪的“伊斯兰世界”的主要代表政权是奥斯曼帝国。作为一个军事封建帝国,国内民族、宗教矛盾激化,社会不稳定,阻碍社会文化发展。

师:你能不能说说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伊斯兰政权对于人类文化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生:前者具有沟通东西方、承上启下的作用。后者却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路线,也迫使欧洲人寻找新的通往东方的航路。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持全球史观的历史学家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他们希望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他们认为,不同种类文明之间的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标2:基于一定视角,比较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异同。

师:学完了伊斯兰教之后,我们已经了解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历史,今天的回家作业,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对三大宗教做一个比较。老师提供一个大致的思路,我们一般可以从宗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宗教的主要教义、宗教的影响三个方面设计表格。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这三个大类别下,再设计一些小项目,使比较更加深入。

(第二节课可以先展示学生的作业,从表格的设计方面评价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师:通过对三大宗教的比较,你觉得三大宗教有什么共同之处?谈谈你的认识。

生:三大宗教都是多种文化传统融合的文化重构物。它们在形成时都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宗教观念、民族感情、民族心理、习俗和价值观念),吸收和改造旧宗教以及外来文化的有价值的成分。

生:正确解决传播过程中与接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成为世界宗教的重要原因。

生:在漫长的中世纪,世界三大宗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性宗教,取决于其内在素质,取决于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例如,基督教成功地吸收了西方观点和东方观点,使它“一经创立,能够博取希腊人和罗马人的信奉”。伊斯兰教严格的一神教信仰,满足了阿拉伯半岛渴望统一的人们的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