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始终坚持正确利益观,自觉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始终坚持正确利益观,自觉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坚持正确的利益观,就会经不住利益的考验,在各种诱惑面前败下阵来。因此,如何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一个重大问题。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说明,不少剥削阶级的政党或政治集团,在执政以后就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极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

第三节 始终坚持正确利益观,自觉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一、当前领导干部在利益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干部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领导干部面临着利益的考验。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党、参加革命队伍,不但谈不上给个人带来什么利益和好处,而且要随时准备奉献个人的一切乃至牺牲生命。那时,我们党可以调动的资源十分有限,从高级干部到普通党员,都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现在,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连续执政60年的党。党成为执政党,掌握了政权,有了调动全国人、财、物等资源的权力,而且权力之大,可调动的资源之多,都是执政前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大批领导干部担任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职务,掌握了这样那样的权力。执政使党掌握了权力,拥有了群众利益的支配权。尽管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力属于人民,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但这种权力最终还要由具体的人去行使。由于领导干部的权力使用还缺乏严格的规范,就很容易出现权力失控的局面。对于掌握着各个层次权力的领导者来说,权力用得好,利国利民,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用得不好,祸国殃民,甚至毁掉自身。从主观上说,既然权力是对利益的支配权,那么,掌握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就会面临一种抉择:支配利益天平上的砝码是向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倾斜,还是向个人、少数人、小团体的利益倾斜?把手中的权力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还是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就取决于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下、政治道德品位的高低,取决于领导干部树立什么样的利益观。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坚持正确的利益观,就会经不住利益的考验,在各种诱惑面前败下阵来。执政的考验之所以异常严峻正在于此。因此,如何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一个重大问题。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变革带来各种诱惑和腐蚀愈发具有冲击力,领导干部面临的利益考验更为严峻。能不能经受住考验,是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正视的重大问题。目前在各个岗位上工作的领导干部,有相当一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实惠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对待权力、地位与利益的考验。现实生活中,有一些领导干部经受不住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与诱惑,党性原则淡化,利益观出现偏差。一些领导干部个人主义严重,个人利益至上,甚至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只有钱财和享受才是实的,其他都是空的。在这种错误的利益观的支配下,有的领导干部凡事以对个人是否有利为准则,一心追逐自己的仕途、“钱途”,忘记党的宗旨,对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没有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和利益挂在心上。有的领导干部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私欲膨胀,利令智昏,不能正确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甚至把组织当作工具,把权力当作手段,凭借手中的权力非法谋取个人、家庭和小团体的利益,不惜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大肆与民争利,甚至以集体决策为幌子,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政策优势”,对群众“吃拿卡要”,任意拖欠、截留、挪用、贪污群众利益。有的领导干部“官”念深重,官迷心窍,干一点事就希望组织上“回报”,刚提拔到新的领导岗位上就考虑“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工作上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在个人进退流转等问题上与组织讨价还价,把等价交换原则搬到了党内;为捞取政治利益,终日里谋人不谋事,工作敷衍塞责,把心思用于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求升官晋爵,甚至采用不正当手段跑官要官。有的领导干部勤于投机钻营,不靠实干靠“作秀”,对容易看得见的政绩“乐此不疲”,对默默无闻的艰苦工作却不愿投入精力,为谋求个人政绩,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甚至劳民伤财,拿民众的血汗钱,做违背民心的事,急功近利,热衷于“短、平、快”能塑个人形象的政绩工程。上述这些表现,危害十分严重,不仅给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阻力,而且给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巨大损失。

以上所举,虽然属于少数现象,但是危害巨大。对这种“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的所谓领导干部,就不可能指望他们“关键时刻豁得出去,危急关头冲得上去”;国内外局势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不可能指望他们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做人民群众的中流砥柱。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说明,不少剥削阶级的政党或政治集团,在执政以后就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极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正因为这样,他们终究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和抛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历来不允许搞剥削阶级政党及其政治集团所追求的那种既得利益,也绝不允许党内形成那样的既得利益集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警醒。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告诫全党务必保持高度警觉,经受利益考验,这是十分切中要害的。

二、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支撑,努力构建正确的利益观

人们关于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内容的根本的系统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作用、效用,即客体是否满足主体需要,同主体一致,为主体服务。肯定的、好的,是正价值;否定的,坏的,是负价值。人们在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质关系中形成的根本的系统的观点,就是价值观。价值观在世界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从世界观的内容看,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观包括人们对世界本来面目的认识,即“世界是什么”的观点,和人们对世界事物价值的认识,即“世界对人有什么作用”的观点。二者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前一个方面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解决的问题,后一个方面的认识便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世界观作用于实践的过程看,价值观是世界观向实践活动转化的“指示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是受世界观指导的,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正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主要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即按照客观世界对自己的意义的认识来影响和改变客体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便成为实践活动的“指示器”,对把世界观转化为实践起直接的支配作用。由此可见,价值是人们精神软件系统中的一个定向、导向的因素,是人的思想观念的中心要素。领导干部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必须端正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价值追求,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注重笃实的价值实践,从而实现主观需要与时代要求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最近在谈到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时指出,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一种强调在为个人努力、为个人奋斗中,客观上也为社会工作;另一种坚持在为国家、为党的事业奋斗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他指出,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党性和作风。加强党性修养,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他强调,党员入党不是为了谋取某种职业,而是要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信仰和宗旨,从而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利益。

对这两种价值观的阐释,鞭辟入里,发人深思。作为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党员领导干部不可能没有个人利益、个人抱负、个人追求。问题在于,我们某些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年轻领导干部,过于追求个人的所谓价值实现,甚至把个人利益、个人抱负、个人追求凌驾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热衷于“人生设计”,一心盯着个人的“事业成功”,连参加党校学习、拿第二文凭等充实提高自身修养的内容,都要想方设法异化成走向个人成功的“敲门砖”,极尽功利之能事。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领导干部往往一心想做官、无心办实事。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其决策也往往倾向于能给自己获得“加分”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一个人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是由其价值观所决定的。那种“在为个人努力、为个人奋斗中,客观上也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需要警惕的。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领导干部,在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没有矛盾时,往往“相安无事”,客观上也可以为社会做点事情。但是,一旦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或者个人利益一时不能满足乃至需要作出某些牺牲的时候,这类领导干部可能就会“原形毕露”,不惜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以维护一己之私。个别的甚至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近年来,一些地方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乱纪的案件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的领导干部在一方区域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平时能严于律己老百姓的口碑也不错,但仅仅因为某次提拔无门,或所谓的机遇没抓住,就如同末日来临,一下子陷入迷失和沉沦,变得像换了个人似的,放松、放纵自己,结果“病菌”乘虚而入,与违法犯罪分子沆瀣一气,最终自我毁灭。无数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树立和坚守正确的价值观,放任个人利益、个人追求、个人抱负如同野草般疯长蔓延,势必导致个人利益膨胀,导致作风的漂浮和党性原则的丧失。这样的领导干部迟早会摔得鼻青脸肿。

习近平同志不久前在谈到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切实改进干部作风问题时指出:要把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只有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在为国家、为党的事业奋斗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这样的价值观才是一个领导干部应取的价值观,这样的境界才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境界。这样的境界,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对领导干部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应是每个领导干部自觉追求和坚守的境界。毋庸讳言,如今的从政环境较之以往要复杂得多,领导干部所面对的各种诱惑也比以前多得多。但无论环境怎么复杂,诱惑多么巨大,领导干部都需要时刻保持灵台清明,头脑清醒。而要保持灵台清明,头脑清醒,必须靠正确的价值观支撑。正确的价值观,是对正确价值发自内心的内在认定,并外化为个人行为上的自觉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当下,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认同和坚守,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我期许,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自觉维护,对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形形色色的官场“潜规则”的自觉抵制和迎头痛击。在其位,谋其政。真正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自己的领导岗位上,做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经得起时间和人民检验的政绩。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矛盾错综复杂,各级领导干部肩上的担子重、履行的责任大、面临的难题多。危机和挑战同样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试金石。只有牢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才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三、以坚持“三个第一”为切入,自觉践行正确的利益观

当前,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很多矛盾纠纷往往是由小事积累演化而成的。原本一件不大的事情或者小小的摩擦,由于重视不够、应对不力、工作不细,结果越闹越大,直至酿成难以控制的群体性事件,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也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在宗旨观念和作风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突出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着力增强宗旨意识,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这“三个第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宗旨观、利益观、群众观的深刻诠释,为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和科学方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三个第一”的理念。“三个第一”讲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定语,那就是“群众”。“第一信号”是群众呼声,“第一选择”是群众需要,“第一标准”是群众满意,都是以“群众”为根本、为前提的。离开了“群众”这个根本和前提,所有的“第一”也就无从谈起。同时,“三个第一”是有机统一的:从第一信号到第一选择、再到第一标准,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能否做到始终坚持“三个第一”,是检验领导干部宗旨观念和正确的利益观念是否牢固、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

始终坚持“三个第一”,是立场问题、作风问题、对待群众的利益问题,也是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问题。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也是一个资讯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的事物、情况、问题层出不穷,各种信息、观念、思潮纷至沓来,人们每天要面对的事务、所接受的信息很多,需要作出的判断和选择也很多。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领导、开展工作?在众多的信息中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在众多的选择中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在众多的标准中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及时倾听群众的呼声,认真解决群众的难题,努力实现群众的愿望,是根本要求,也是有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减少行动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工作的实效性。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始终坚持“三个第一”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始终坚持“三个第一”,必须更加自觉地贯彻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正确的思想从哪里来?正确的决策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的思想是否符合实际、作出的决策是否正确,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最真切、最具体。心中装着群众,切实尊重群众,主动深入群众,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更加符合群众的需要和愿望、真正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形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这也就是要努力做到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领导干部处理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是始终坚持“三个第一”的灵魂,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基本要求。面对日益多元的利益格局,面对社会上种种腐朽思想的影响,能不能始终坚持“三个第一”,能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利益观,对领导干部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验。

在利益观的考验面前,绝大部分领导干部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但是,也有少数领导干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甚至滑向违法违纪的深渊。领导干部只有始终坚持“三个第一”,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才能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能抵挡住金钱和物欲的诱惑。

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论者,不讳言利益,不否认社会成员有个人利益、个人抱负、个人追求。领导干部也有制度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正当利益。对于领导干部的正当利益,组织上应该维护。但是,作为领导干部,不能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更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尤其不能看到社会上一些人富起来就感到心理失衡,觉得自己吃了亏,总想着攀比仿效,总琢磨给自己找好后路。这样想问题,没有不犯错误的,没有不走到邪路上去的。大量案例警示我们,个人主义逐步发展、恶性膨胀,必然导致以权谋私、走向消极腐败和堕落。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始终坚持“三个第一”,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正确看待个人利益,正确看待个人得失,正确把握利益关系,多想想为党和人民事业而牺牲的英烈们,多想想那些至今衣食住行仍然有不少困难的群众,多比比那些为党和人民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的模范人物,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淡泊名利,克己奉公,努力实践共产党人高尚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

始终坚持“三个第一”,是领导干部自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重要切入,也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重要思想防线。只有始终坚持“三个第一”,树立了正确的利益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迷茫,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不动摇,在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不失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