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力群校长和她的学生们

李力群校长和她的学生们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北育才学校的首任校长李力群,江苏南通人,生于1920年,17岁参加革命,18岁入党,1948年11月10日,由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任命,担任了东北育才的第一任校长,是东北育才学校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奠基人。张闻天同志考虑再三,认为李力群是最合适的校长人选,李力群久经考验,工作泼辣,组织能力强,她一定能当好这个校长。李力群阿姨答应出任校长,她一诺千金,由此开始了她的教育生涯,一辈子也没有离开教育事业。

1956届学生 刘 歌

作者简介

刘歌,曾用名牛劲,1943年生于陕西省延安市,高级工程师。1948年11月—1950年9月就读于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196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机械系。历任工人、技术员、宣传干事、外销员。1985年任中信海直公司广州办事处主任、进出口部经理、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助理等职。现为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内蒙古档案学会会员、北京育才学校校友会副理事长、北京延安文化展示中心高级顾问。

东北育才学校的首任校长李力群,江苏南通人,生于1920年,17岁参加革命,18岁入党,1948年11月10日,由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任命,担任了东北育才的第一任校长,是东北育才学校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奠基人。

追述东北育才的建校历史,还得从罗荣桓元帅和他的夫人林月琴阿姨说起。1948年5月罗荣桓元帅和他的夫人林月琴、王稼祥等从苏联回国,受党中央委托带回来十几个寄养在苏联的孩子,都是我党高级干部的子女,其中有毛主席的女儿娇娇(当时她的名字,1949年5月回到北京毛主席身边后才改名李敏)、张闻天的儿子张虹生等。林月琴回到哈尔滨后,时任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的杜平同志找她谈话,请她出任组织部副部长。罗帅知道这件事情后却不同意,他对林月琴阿姨说,你就不要当副部长了,现在好多孩子没有学上,从苏联回来的孩子连中文都不会说,当务之急是办一所学校,你就当校长吧。林月琴阿姨二话没说就办起学校,只经过简单的准备,5月份就开始接收学生,这就是东北野战军南岗子弟小学,到10月份已经有80多名学生,由林月琴任校长,副校长是吕正操上将的夫人刘莎和萧向荣中将的夫人余慎,高年级班有李敏、李广、刘维明、瞿克林等,他们在苏联长时间说俄语,已经不能说中文。初年级有张虹生、任远北(任弼时之子)、吕彤羽(吕正操之子)、冯淬、王小丽等。幼儿班由黄永胜上将夫人项辉芳负责,学生有黄春光、张郎郎、王大伟、刘歌(牛劲)等。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党中央要求东北野战军不作休整,即刻南下入关作战。南岗子弟小学的一部分学生由校长林月琴率领要随大军南下,有一部分学生随父母所在部队行动,南岗子弟小学和东北军区政治部后勤子弟学校还剩下20多个学生急需有人接管。张闻天同志考虑再三,认为李力群是最合适的校长人选,李力群久经考验,工作泼辣,组织能力强,她一定能当好这个校长。张闻天同志把这个想法和李力群阿姨一说,李力群再三推辞,她说自己没有搞过教育,怕当不好校长。张闻天同志说,革命工作都是边干边学,你就是校长的最佳人选。孩子们的父母都在前线浴血奋战,我们要对得起他们。你有什么困难,我帮你解决。张闻天同志一说是为了革命后代,李力群阿姨知道自己推卸不了,办学校也是革命工作的需要,和上前线打仗一样重要。李力群阿姨答应出任校长,她一诺千金,由此开始了她的教育生涯,一辈子也没有离开教育事业。

由林月琴阿姨带领的老师和学生,入关后,在天津继续办四野子弟小学。该学校的一部分又随大军南下,到武汉发展成中南干部子弟小学,林月琴阿姨任校长,谭政大将的夫人王长德任副校长。学校的一部分学生还转移到庐山学习。不久,广州解放,学校的一部分又迁到广州,发展成广州八一学校,项辉芳阿姨任校长。林月琴阿姨调北京工作后,担任了新建的北京第十一学校校长,这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很多都来自上述几个学校。可以说这些干部子弟学校都是一脉相承的,在战火中诞生,在战火中成长。刘震上将的儿子刘卫兵随39军入关,先后在天津、武汉、庐山学习,他父亲调东北军区,他转学到东北育才,围绕中国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东北,同班同学中好多人都认识,如赖传珠上将的儿子赖小鹏、吴信泉中将的儿子吴皖湘,他们原来就是好朋友,现在又在一个班学习了。

1948年11月中旬东北局南迁沈阳,学校也跟着迁移到沈阳。老师、阿姨一共才有三四个人,人才奇缺,李力群校长凡事都得亲力亲为,跑前跑后照顾这二十几个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好不容易安全到了沈阳。学校急需寻找一个落脚点。李力群校长请求张闻天同志帮助解决,张闻天同志说,一切为了孩子,地方任你们挑选,所有单位都要给学校让地方。李力群校长看中了东北军区卫生部的院子,它位于中山公园东北面,交通方便,占地面积大,还有一座假山,下面是钢骨水泥的防空洞,可以防空。张闻天同志马上下命令让东北军区卫生部让出大部分院子给学校。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军队干部子弟,地方干部子弟较少。还有一部分来自哈尔滨后勤子弟学校,由梁克和马志英带领,并入了东北育才。

学校有了新校园,也该有个新名字。李力群专门为校名问题请示张闻天同志和徐特立同志,徐老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率先在湖南、四川等地办育才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我们的学校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学校的校名就叫东北第一育才学校,以后还可以办第二、第三育才。从此,学校有了新校名,全称“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在以后风风雨雨的几十年里,学校的名称有些小调整,但东北育才这几个字始终没有变,它和遍布全国各地的育才学校一样,都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校有了校舍,当务之急就是缺少教职员工,李力群校长求贤若渴,四处广揽人才,梁克、夏柯、马淑性、冯佩铭、王传励、秦福昌、李彬、韩旭、孙世平、刘秀媛、王亚兰、王洁、郝洁芳、张英莲、李成玉、胡肇兰、周乃瑞、崔启泰、王淑兰等,先后调入东北育才,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李校长以海纳百川之势,延揽了很多人才,大家团结合作,分工明确,确保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执行。

1950年,李力群校长到北京中央教育部汇报工作,她专门拜访了徐特立同志,请徐老推荐能在教学上领军的人才。徐老知人善任,亲自说服湖南刘辅同、肖先锐两位老师到育才工作。教学实践证明,徐老果然慧眼识人才,两位老师都是大师级的一代宗师,为东北育才成为一流学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力群还从全国各地选调了彭映蓓、钟国本、阴国琼、晏开华、金迺珍、张爱丽、马丽、夏士珍、沈念芳、孙兰英、胡丽玺、周宗复、崔君贤等,他们都为育才学校作出了贡献。

李校长遵照徐老在延安创立的“集中养育、保教并举”的办学思想,特别重视学生的保育工作,她选调孟蕾、严孟莲同志担任保育处主任,高瑞英、穆锦香、梁桂珍、马鸣政等担任保育员,精心照顾每一个孩子,胜过孩子的亲生父母。

林彪的大女儿林晓霖、博古的女儿秦吉玛等孩子从苏联回来,不会说中文,李力群校长特聘了一个俄罗斯女教师,名叫维拉,给他们当翻译,兼学校的俄语课。学校的医务室有一名护士是日本人,名字叫小山,她对中国孩子特别好。当时教师队伍特别团结,一心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很多老师回忆当年的往事,都认为那是他们人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年代,让他们永生难忘。

李力群校长在学校创建初期,带着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们吃住在一起。后来她从学校搬出去住,到了周末,经常把没有家的孩子接到她家去玩耍,王新生和牛劲都记得在她家,因为孩子多,床不够睡,就在地毯上睡觉的情景。经常和他们一起去的孩子还有李敏、金日成将军的儿子金正日,他最喜欢和宝娃(李校长的二儿子,大名叫高轩)摔跤,经常不分胜负,他们之间的友谊,一直保持到几十年后。

学校初建时,正值艰苦的战争年代,学校的伙食开始很差,洪学智上将到学校视察,对李校长说:“学校经费够不够?不够你找我。”看到小孩子也和大人一样吃窝头、高粱米,他就对李力群校长说:“孩子们要长身体,要给他们吃得好一点,我想办法从部队给学校调一点大米、白面。”由于部队的支援,学校的伙食有所改善。1950年,林晓霖、李树华、秦吉玛、侯果力、孙和、孙玉等刚从苏联回来的孩子,一看见吃馒头就哭鼻子,哭着喊着要吃“荷列巴”(面包),李校长就动员炊事员到西餐厅学习做面包,学成了,孩子们都有面包吃了。

邓华上将并没有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上学,但他经常到学校看望老师和学生,他对李校长说:“孩子们的父母都在前线浴血奋战,我们要把他们的孩子照顾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幼儿班的孩子没有牛奶吃,李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件事情真叫李校长犯难,万般无奈,她只好向时任内蒙古党委书记的乌兰夫同志求援。乌兰夫同志二话没说,就赠送东北育才20头奶牛。把这20头活奶牛弄回学校可费了大力气,历尽千辛万苦。李校长在假山西面专门修了养牛场,派专人饲养。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吃上了牛奶、面包,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李校长热爱她的孩子们,离开学校多年以后,她还在打听她的奶牛怎么样了。

1949年4月24日到4月26日,学校连续在《东北日报》上刊登通知,告知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军区系统的干部可为子女申请办理入学手续。学校实行供给制,学生一律住校。5月1日学校正式开学,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一共4个班,学生190人,已经粗具规模。贺龙、林彪、高岗、萧华、洪学智、邓华等先后到学校视察,对东北育才学校的工作给以大力支持。萧华上将还为青年教师韩旭题字:“为青年解放而斗争”。

毛主席的女儿李敏1936年出生于陕北保安县,不到4岁就去苏联和她的生母贺子珍团聚。李敏在苏联上到小学五年级,中文全忘记了。李校长对她们母女两人非常照顾,她鼓励李敏给父亲写信,还一直让李敏住在自己家里,好言安慰她,为她找老师补习中文,使得李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在学校跟上中文课程。1949年5月,陈云同志奉调到北京工作,把李敏带到北京,李敏终于回到毛主席身边。

林彪的女儿林晓霖,是林彪的前妻张梅所生,她1941年在苏联出生,1950年回国。李校长对林晓霖非常照顾,经常把她接到自己家里,给她家庭般的温暖。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她的中文也很流利了,后来她考上了哈尔滨军工学院,和当年东北育才的小伙伴又成为大学的同学。

刘歌在学校的名字叫牛劲,他还有一个蒙古族的名字叫齐布尔呼,他两岁多时,因战争的缘故被疏散到外蒙古乌兰巴托,蒙古老师给他起的。他在蒙古人的托儿所长大,学了一口蒙古话,中文反而说得结结巴巴含糊不清。他的母亲还要照顾只有几个月大的弟弟,根本没有时间管他。1948年,他被送进南岗子弟小学的幼儿班,年底,李校长又把他带到东北育才。他有一件蒙古袍,已经小得不能穿了,上面都是虱子,老师和阿姨费了好多口舌,才说服他同意把袍子扔掉。同学们因此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小蒙古”。

学校大操场旁边,有一个游林(大铁塔),是给大人玩的,特别高大。一天,刘歌和几个大孩子在上面打闹,刘歌被一个大孩子推了一把,他没抓住栏杆,头朝下摔下来,头破血流,生命垂危。李校长闻讯,亲自参加抢救,及时把刘歌送到沈阳最好的医院做手术,挽救了刘歌的生命。由于刘歌失血过多,急需输血,李校长马上组织老师为刘歌献血。韩旭老师等都为刘歌献了血。50多年后,刘歌再次见到韩旭老师,对当年救命之恩仍然感激不尽。韩旭老师说:“幸亏那时你年纪小,体重轻,摔下来的时候手脚在栏杆挂了一下,延缓了下跌的速度,不然的话,我们想救也救不了你了。”刘歌大难不死,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只是说汉话不结巴了,蒙古话也渐渐忘了。出了这么大的事,李校长一直没敢告诉刘歌的父母,害怕他们着急,她一人承担了全部风险,刘歌完全脱离危险后,她才通知刘歌的父母到医院看望。

刘歌的母亲叫伊力,时任内蒙古文工团团长,她为了能有机会到沈阳出差,顺便到学校看望刘歌,就揽了一个购买服装、道具的差事,这是个本来用不着团长亲自干的活。没有想到,她从学校接出刘歌,一起去百货商店购买服装的时候,被小偷团伙盯上了,所带巨额公款,全部被盗。刘歌的母亲急得不得了,想死的心都有了。危难之机,她想到了李校长,就带着刘歌找到李校长。李校长问明情况,就安慰刘歌的母亲说:“你不要着急,小偷一定能抓到。孩子你就交给我,你先回内蒙古等消息。”李校长向公安部门报了案,有关方面组织力量,很快就把小偷抓到了,全部公款如数追回,一分也不少。刘歌的母亲返回沈阳,领回了公款,她握着李校长的手,激动地说:“你可救了我们全家人了。”

王新生的父亲是王世泰同志,时任第一野战军一兵团政委,他父亲参加完开国大典,带领他到东北参观。看完东北育才井然有序、朝气蓬勃的校园,王世泰同志对李校长说:“我们不是东北的,我儿子能到东北育才上学吗?”李校长说: “只要你们愿意来,我们都欢迎。”于是,王新生就上了东北育才。王新生是摔跤好手,可是他摔不过吴皖湘,基本上是屡战屡败。王新生不服气,写信给他父亲说:“东北育才太好了,让我的哥哥和弟弟也到东北育才上学吧。”果然,他的哥哥和弟弟也上了东北育才。哥儿仨商量好了,要给吴皖湘来一个下马威。那天,吴皖湘刚到操场,突然王新生冲上去搂住吴的后腰,王新生的哥哥和弟弟,一个抱左腿,一个抱右腿,齐心合力,把吴皖湘摔倒在地。吴皖湘首尝败绩,难受了好几天。后来,吴皖湘奋发图强锻炼身体,成为国家队的足球名将。退役后担任八一体工大队大校队长,为发展祖国的体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王新生长大后也参了军,成为总参谋部的大校军官。吴皖湘兄弟两人和王新生兄弟三人都是李校长的好学生。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最紧张的时候,为防止敌人轰炸沈阳,学校于10月初搬迁到哈尔滨,1951年3月迁回沈阳,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大的动作,李校长身上的重担,可想而知。

1952年,李校长又有惊人之举,她组织全校师生到大连办夏令营,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让全体师生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李校长的壮举,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

1952年10月,李校长奉调到北京教育部工作,马志英接任校长。她从此离开了东北育才,但是她的心始终没有离开心爱的学生们,她和她的学生们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的学生经常去看望她,祝她健康,祝她长寿

附:李力群简介

女,汉族,祖籍江苏省邳县邳州镇,生于1920年12月26日;东北育才学校第一任校长;1937年七七事变时,在徐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北公学和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党委秘书处工作,先后任区宣传科长、区委副书记等职务;1945年11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与延安赴东北干部家属队去东北,先后在中共北满分局和松江省委工作;1948年任东北工会执行委员、东北妇联执行委员。

1948年年底,辽沈战役结束后,受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长张闻天之命,筹建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先后北上哈尔滨、南下北京,求教于老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等人,从湖南周南女中、北京第二师范学校等处招聘教师,在原奉天千代田小学旧址建立起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学校于1949年5月1日正式开学,李力群任校长。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0月,学校奉命北迁哈尔滨,在南岗区松江省委附近的一所楼房上课,晚上打地铺睡觉,夜间还要查铺两三次,防止学生受冻感冒。1951年3月,师生又迁回沈阳原校址复课。在这段时间里,李力群校长领导全校教师认真总结了前一阶段办学的经验教训,结合苏联的先进教育理论和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制订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管理、教师备课、上课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校工作迅速走上正轨并走在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为东北育才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10月,李力群奉调进京,先后在教育部任学生司司长、基础教育司司长等职务。在京工作期间,李力群校长仍关心东北育才学校的工作,曾指示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院校选派优秀毕业生来我校任教。1997年10月还亲临东北育才学校浑南校区的奠基典礼,与省市领导共商育才的发展大计。

李力群从教育部离休后,又担任东北育才学校校友会名誉会长职务,一直关心和指导东北育才学校校友会北京分会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