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的结晶智慧的升华

实践的结晶智慧的升华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的结晶,智慧的升华”这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等著的《语文教学点拨艺术丛谈》一书的题词。该书已于1996年12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共收录了蔡澄清先生和陈军等同志探索语文点拨教学艺术精粹的论文三十余篇。尤其是《丛谈》重笔阐释的“导”之以“点”的阅读课文教学的点拨艺术,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点睛“术”之一,举一反三,受益匪浅。

实践的结晶!智慧的升华———《语文点拨艺术丛谈》读后

许纪友

“实践的结晶,智慧的升华”这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等著的《语文教学点拨艺术丛谈》一书的题词。该书已于1996年12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共收录了蔡澄清先生和陈军等同志探索语文点拨教学艺术精粹的论文三十余篇。作者根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方位地讨论了语文点拨教学艺术的各个“层岭”和“侧峰”,真实地记录了点拨教学开拓者的睿智和踪迹。读罢《丛谈》,掩卷沉思,一行行质朴无华的文字不时闪动着点拨的火花,顿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与欣喜。

“点拨法”是蔡澄清先生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积累和倡导的一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丛谈》举隅,既有点拨理论的高屋建瓴,又有点拨艺术的实践阐释,点拨教学灵动飞扬的个性特质在文章中水乳交融地胶柱一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点拨之花异彩纷呈。尤其是《丛谈》重笔阐释的“导”之以“点”的阅读课文教学的点拨艺术,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点睛“术”之一,举一反三,受益匪浅。例如,夏衍的《包身工》,我们运用以“点”带“面”的点拨之术,从“数字说明,字字是血”、“议论控诉,声声是泪”、“细节描述,人人是史”三“点”,分类点拨,既突出重点,又提高了效率。教学《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我们采用“中间爆破”的点拨之术,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瀚藻”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为点拨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轨迹,找到很好的切入口,达到了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点拨效果。“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也”(蔡澄清语),如此等等,《丛谈》的实践价值不言而喻。

蔡澄清先生说:“我们认定‘点拨法’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是因为它在总结吸收前人创建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已经注入了新时代的活水。”(《语文教学方法论》第71页,北京出版社)他又说:“点拨有‘法’而无‘模式’”(《语文教学点拨艺术丛谈》第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精读《丛谈》,蔡澄清先生力倡的“点拨有‘法’而无‘模式’”的点拨理论精髓一以贯之。这是“点拨法”创新之论。因为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蔡澄清先生深谙语文教学的艺术规律,“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加里宁语),它充满灵性,如同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时的“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同文艺创作中的“文无定法”,所以“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而这种“无法之法乃为至法”(齐白石语),它反映了语文教学艺术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点拨有‘法’而无‘模式’”的创见就是源于语文教学的艺术规律,并且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这种升华的智慧,在《丛谈》中作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启人睿智,例如,《丛谈》所述作文教学的点拨指导就是很好的示例导引,受其启迪,笔者触类旁通,曾发表了《例谈竞赛作文的“新”“奇”“巧”“活”》和《准巧新美———摭谈供料作文自拟题的艺术》两文,运用点拨理论指导竞赛作文和高考、中考供料作文的拟题艺术,开启学生的思维,“授之以渔”,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运用。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有了很好的教学法,如果不运用,也是白搭。把教学法运用得很好,取得很理想的效果,需要有很好的技巧,也就是要掌握教学的艺术。”(《课程·教材·教法》1988.3)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了培养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点拨法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门教学艺术。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11期。作者系芜湖一中语文特级教师,曾任芜湖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现任芜湖一中教务处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