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校本课之初体验

我的校本课之初体验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形势下,我校的校本课开始步入第二年。通过学校科研处的培训与指导,借鉴兄弟学校和上届高二开设校本课的具体做法,我对历史学科校本课及其方向、内容、方式、评价等进行了思考和初步体验,现整理如下:我选择九江儒励女中为研究九江近代女学的个案,选择开设这个校本课,原因有二:其一,我的母校和大学毕业后一直任教的学校九江市同文中学,其前身就是儒励女中和同文中学。该校从创办之日至1902年是免收学费的。

我的校本课之初体验

韩 琼

课程标准颁布和实行已经多年,新课改也早已经全面铺开,顺应时代需求的新教育理念、新教学方法、新课程设置都在逐渐步入成熟。在这种形势下,我校的校本课开始步入第二年。通过学校科研处的培训与指导,借鉴兄弟学校和上届高二开设校本课的具体做法,我对历史学科校本课及其方向、内容、方式、评价等进行了思考和初步体验,现整理如下:

我选择九江儒励女中为研究九江近代女学的个案,选择开设这个校本课,原因有二:其一,我的母校和大学毕业后一直任教的学校九江市同文中学,其前身就是儒励女中和同文中学(同文中学当时是男中)。母校历史悠久,资料较为丰富,我对母校感情至深,渴望对度过中学时光和挥洒青春的百年老校有更深的了解;再加上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弘扬学生的爱国爱校精神,我校历史组申报了一个省级课题,课题名称为《深入挖掘同文校史内涵,充分发挥校史教育功能》,已经成功结题,我是该课题的负责人。

其二,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是《九江近代女学研究——以儒励女中为例》,约4万字,得到了江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答辩委员会的认可通过,我觉得开设这个专题的校本课是有基础的;同时这个校本课程可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延伸,也是对国情教育、校史教育和地方史学习的补充,我觉得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还可鼓励学生参阅我校校志和参观校史展览室,加深认识。

在九江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在近代开埠和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下,儒励女校以她的悄然创立、勃然扩展、蔚然改进书写着她的艰辛与辉煌,推动了许多受教育者由闺秀到女学生到女界精英的成长历程。按照我校科研处的要求,我把我所研究和关注的内容浓缩为4节课,课题定为《我们可以了解的九江儒励女中》,这4节课按如下安排来讲授:

第一节,简单介绍九江儒励女中的建立背景。

九江是长江、庐山、鄱阳湖孕育出的江南名城,资源丰富,人杰地灵。近代九江依据1858年《天津条约》,开埠通商。开埠后的九江在与外商的竞争中,近代经济在发展;在欧风美雨的洗礼下,中西文化在交融,其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后,尤其是开埠通商后,受到了西学教育制度的挑战,九江成为西学与东学、新学与旧学进行交融、争夺的重要前沿阵地。在九江近代开埠和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号称“美以美会妇女外洋布道会西渡第一人”的昊格矩女士在1873年元旦在九江创办女子半日小学,后改名为桑林书院,1907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儒励女子中学,当时开九江女学之先河,也是江西省最早的女校。就是当时中国的女学生们在西方教会势力和中国进步人士的推动下,逐渐动摇和改变了“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观念。

九江女子半日小学的兴办,标志着九江近代女学的诞生。她是一所教会学校,也是江西省第一所专门的女子学校。一方面她是西方列强对中国武力与文化侵略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第二节,认识儒励女中近80年办学史中的三任女校长:昊格矩、李恺德、吴懋诚。

根据九江儒励女中近八十年办学史,分为三个时期:

1.1873年至1898年为创始时期,校长是昊格矩女士(美籍);

2.1898年至1929年为扩展时期,校长是李恺德女士(美籍);

3.1929年至1951年为改进时期,校长是吴懋诚女士,也是该校首任华人校长。

A.创始时期(1873年—1898年):“九江女学之先声”

该校从创办之日至1902年是免收学费的。在一种包吃、穿、住、零用钱,并有奖励制度的读书环境下,生源仍不稳定。招生那天就学的两名学生,还是中国教员的亲戚,后来又有一名女教员带了几名学生来就读,可是不久又为流言所动而弃学回家。在这种情况下,“昊女士深知积习难泯,就学者终不免畏却,乃与诸生约,各以三五载为期,弗得中辍,背约者,偿其费。”用这种签合同来制约的方式,生源才渐趋稳定。

教会在华开办女学,确实经历了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因为教会女学与文化侵略同行,带来的是一种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完全不同的异教文化,因而受到来自中国民间的抵制,多持怀疑、恐惧态度,那些女孩及其家人害怕所招女童被制成鸦片、炼药水、挖眼睛之类。

B.扩展时期(1898年—1929年):“力求完备,益加改良”

“越二十年,李恺德女士来浔,苦心擘划,力图进展,五返美利坚,募集巨款,添筑校舍,购买图书、仪器标本,一切应有尽有,而中学乃告成立:是为扩展时期。”

从1902年始,以后该校为收费教育。1905年,女校为扩建中学作准备,与相邻的同文中学几度互易场地,学校四周基本连成一片,即今二中山坡上东北部分,辖地六余亩。1907年改校名,儒励,志儒励女士之功也。扩展时期的办学使规制渐趋完备,从1907年起有中学教育,逐渐形成幼稚园外,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十二个年级较为完整的办学体系;民国初年后,儒励女中附设之模范初级小学校,无论男女幼童均可收入(但男生不住校),部分地实现了男女同校。

C.改进时期(1929年—1951年):“规制渐备,成绩蔚然”

“近十年来,遵照定章,中学改为新三三制,附属小学改为新四二制。近更呈准教育部立案:是为改进时期。”

1928年吴懋诚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荣获硕士学位返国,从1929年始接替李恺德管理校务,成为中国人任该校校长的第一人。吴校长热心教育,以校为家。

1949年5月17日,九江解放。儒励亦获新生,1950年6月10日,人民政府接管该校,易名为“江西省立浔阳女子中学”。第二年,该校与九江同文中学合并改称“江西省立浔阳中学”。1952年更名为“九江市第二中学”,一直至今。

第三节,了解儒励女中的校训、校歌、课程、制度等。

儒励的办学精神重在务实,故校训铭曰:“真实必胜虚浮”。其培养宗旨规定:“不仅发展女子之智育,并发达其体育与重大之德育;要使女子知道,所得学校之益,非为个人之名利,将来生命实系于国家,并须施及同类者,以谋社会之幸福。”“造就女子高尚程度,得与男子同享权利,不复有轻重之别”的办学宗旨。

简介1933和1948年儒励女中校歌生活歌。

从儒励不同时期的课程设置看儒励的进步,该校注重对学生严加管理,要求学生谨慎求学,遵守校规章程。学校建有严格的升学、留级、退学、考试及奖惩制度。另对学生的人格品行,道德修养都有严格、明确的通则。因为儒励一向校纪严明,所以学生也视品德学业为第二生命,成才率颇高。

第四节,说说儒励女中的影响、地位。

九江儒励女中在近80年办学史(1873年—1951年)中,经历了由昊格矩(美)、李恺德(美),吴懋诚三任女校长领导的三个时期,从创始到扩展到改进,“规制渐备,文化浸昌”,推动九江巾帼中人走出闺房,进入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当时她们的数量虽不太多,却有一定的影响力,有的声名远播。她们以其自身的发展与贡献,在近代社会中找寻着自我,并彰显其个人价值。可以说,女学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男女平等的进程,九江女学的产生与发展也为近代九江教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女性作为具有独特生理功能和社会角色的群体,她们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儒励学生石美玉、康成在九江、南昌、上海等地创办医院,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聪明才智。她们终身致力于医学事业,开创了女子从事医学的先河,为发展我国的医学事业,呕心沥血,是我国妇女界的骄傲,也是九江人的骄傲。她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留美女学生,也是首批学成归国的西医女医生,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女博士。

九江近代女学在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仅是沧海一粟,九江儒励女校更是微乎其微,但是在九江近代开埠以来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前进历程中,她们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

通过校本课初体验,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更深刻地理解了苏格拉底曾说过的那句话: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在两个班各4节课的校本课教学实践进一步改进了我的校本课方案,自制的多媒体校本课课件也是我教学生涯中宝贵的财富,使我十多年的教学之旅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我毕竟是第一次对校本课开设与实践,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校本课开设经验不足,有小部分同学热情不够等。期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充实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