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孔庙的导游,刘晨对自己导游的内容还记忆犹新。政治课代表的哲学思维确实不一般。姚老师也补充道,“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础的。”

“棂星门,这不是与孔庙大门是一样的吗?”

大家站在孟庙的大门前,看着作为孟庙大门的“棂星门”,联想起了孔庙的“棂星门”。

这是一座木架结构的门坊,四柱三门,雕梁画栋,色彩绚丽,重檐斗拱,凌空欲飞,高大威严。

“我们在孔庙时已经知道,棂星门是天上的文曲星,这就意味着孟子孔子一样,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以此作为第一道大门,跟孔庙一样,也含有尊孟如同尊天一样。”张翔履行导游的职责,“这种待遇,除孔孟之外,很少再有人能够配得上了。”

“我们在孔庙的棂星门前讨论的是孔子的天命观,我们在这里也是讨论孟子的天命观吗?”作为孔庙的导游,刘晨对自己导游的内容还记忆犹新。

“当然!”张翔点点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更看重人道。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这种天道观,并且更加具体和精细。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认为,只要发展人的本心就能知晓人的本性,又因为人的本性是‘此天之所与我者’,是天赋予我的,因此,知道了人的本性,也就知道了天性,也就是天命与天道。”

“这么说来,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以《易经》为代表的上古哲学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到了孔子、孟子时代,由于更关注人事,于是有反过来的趋势,就是‘推人事以明天道’。”政治课代表的哲学思维确实不一般。

“这——可以这样说吗?”张翔有些拿不准,把目光转向郑老师。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郑老师点点头肯定道,“我们在讨论孔子时,我们说,孔子的天更多的是指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而孟子则更为理想,他认为,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是一种道德的规律,宇宙从根本来说,是一个道德的宇宙,即孟子的天为道德之天、义理之天,天的运行规律即为‘天理’。”

“‘天理’这个概念很重要,在我们的这次旅行中会多次遇到。”姚老师也补充道,“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础的。”

看到同学们有些费解,郑老师又补充说道:“在这里,孟子把人类的道德价值投向天命(或者叫天道),使天具有道德的意义,其实这是在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行为寻找一种先天的根据,赋予人类的道德行为以永恒而普遍的意义。

“孟子认为天是道德之天、义理之天,而‘万物皆备于我矣’,也就是说,作为人类的我是具有万物的天性的,因此,只要我充分发展我自己的‘人’的本性,就可以认识和洞察我自己的‘人’的本性,从而认识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即天理。”

“那么说,‘推人事以明天道’的说法也没有错。”刘晨为自己的推断符合逻辑而高兴。

“懂得了人性,也就懂得了天性,这也是一种‘天人合一’吧!”赵蕾念念不忘天人合一的思想。

“是的,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其实就有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含义在里面。”

“那孟子认识到的人的本性又是什么呢?”

“还记得《三字经》的开头几句吗?”张翔听到了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于是把话题接过来,继续主持。

“不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吗?”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说的,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后天的修养决定了人与人的不同,但他没有说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孟子则通过他的研究,揭示出人的本性是:人之初,性本善。”

“凭什么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还说人性本恶呢?”这说明王迪已经开始在做荀子文化的导游准备了。

“这个问题提得好!”张翔向王迪竖起大拇指,他很满意王迪的发难能够让他继续阐述,“孟子主张人性善,并不是认为人人生下来就是圣人。他承认人本身无所谓善与恶,但如果人不加以节制,它就将导致恶。孟子认为,这是人与野兽共同的地方,它们反映了人里面有野兽的本能方面。但孟子强调,这些不是‘人性’,他所说的‘人性善’是说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

“有哪些善的成分呢?”刘晨追问道。

“刘晨,你还记得在讨论孔子的‘仁’时说过,孔子是从人最基本的母子情感出发,认为‘孝’是人性的根本,然后把这种亲情延伸到他人身上就是‘仁’。”张翔并没有直接回答王迪的发难,而是对着担任过孔子文化导游的刘晨求证。

“是啊,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问题,我只是像老师一样,先引导同学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知识。”张翔笑着回答,“孟子在孔子的‘仁’的基础上,再推进一步,认为人之所以能够为‘仁’,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四种因子,即孟子所说的‘四端’。”

“什么‘四端’?”

“如果有一个孩子在水井边玩,突然滑了一跤,眼看就要掉进井里了,而你就在他身边,你会不会一把抓住他,不让他掉下去呢?”张翔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打起了比方。

“当然会!”王迪回答得很干脆。

“那你当时会怎么想呢?”

“还怎么想?不会想吧,也没时间想啊!应该是一种本能吧!”

“说得好,这种本能就叫作‘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张翔看见自己设计的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很是兴奋。

“孟子曾有个很有名的比方:‘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他说,如果有人看见一个小孩儿将掉入井里,不论是谁,都会自然大声呼救,伸手救援。人的这种行为,并不是想和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也不是想在乡邻里博得见义勇为的虚名,而是人们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就是人性中对他人不幸的同情与爱怜,而这就是恻隐之心。

这种恻隐之心是人类见到其他生命遭受苦难而油然而生的体恤怜悯之心,是人人都具有的道德的根基。除恻隐之心外,孟子认为,人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几种属于人的道德因子。孟子称之为‘四端’。”

张翔的解说清晰明了,又生动具体,将同学们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孟子提出的人的本性中的‘四端’有一个重要的意义,你们知道吗?”

同学们还正在思考,张翔就自问自答了:“孟子把这‘四端’当作人与动物的区别:‘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如果没有这‘四端’是不能称之为‘人’的。”

张翔越说越兴奋:“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都有这‘四端’,如果加以充分地发展,它们便会成为孔子所强调的‘四德’。”

“什么又是‘四德’呢?”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张翔的功课做得很扎实,这些古文都能脱口而出。

“就是说,‘恻隐之心’能发展为‘仁’,‘羞恶之心’能发展为‘义’,‘辞让之心’能发展为‘礼’,‘是非之心’能发展为‘智’,即从‘四端’到仁、义、礼、智‘四德’。‘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些‘四德’,如果不受外力的阻碍,就会在人内心自然地生长,如同树由树种成长为大树,如同花由花苞开放为鲜花一样。”

“你前面不是说孟子也承认人本身有野兽的本能吗?人为什么一定会去发展人的‘四端’而不去发展那种低下的野兽的本能呢?”刘晨反问道。

“问得好!在这里,孟子遇到了一个孔子未曾回答的问题。孟子是这样回答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认为,德之四端是人区别于野兽之所在,人只有把‘四端’发展为‘四德’,才能真正成为人。孟子‘性善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他一心要树立‘人’在宇宙间的独特尊严,所以特别强调与禽兽划清界限。也就是说,那些恶的成分被孟子贬到了人的‘动物性’的冷宫之中,无缘进入‘人性’的殿堂。孟子应该会赞成这样的一句话:人未必纯善,是可善可恶的;然而人性必然纯善。可以说,‘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最大发明和哲学贡献,也是他所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张翔洋洋洒洒演说似的解说让大家有应接不暇之感。

“不错呀,张翔,没想到你平时看似什么都不在乎,真要学习起来倒是认真得很啊!”刘晨由衷地表扬道。

“我这是有‘羞恶之心’,如果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不好,我会羞死的。”张翔倒是很坦白。

“看来张翔认真起来是很可怕的,平时的学习要是都能这样就好了。”郑老师的表扬中夹杂着批评和劝导。

张翔领悟地点点头,然后总结道:“首先,关于孟子的天命观,不对,应该是‘天命—人性观’,孟子的天命观与人性观是紧密相关的,孟子以人性反观天命,得出了天是道德之天、义理之天,这是春秋战国以来,哲学方法论的一大变化。其次,如果说,孔子的‘仁’的思想是为周公的‘礼乐制度’寻找理论依据的话,那么,孟子就是精辟地从人性深处寻找‘仁’的内在根据。”

“好!”姚老师拍着手称赞道,“第一个问题到此结束,现在我们开始入园参观。”

“啊,我们讨论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进园啊!快进,快进!”王迪边催促边往棂星门里走。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你王迪不让我们就算了,连老师都不让一让,是‘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张翔现炒现卖的引用,逗得大家都哈哈大笑,王迪也憨笑着,停下脚步,让两位老师先行。

两位老师哈哈一笑:“同学们都讨论得入迷了,而且还能融入生活,说明我们的教学很有成效。大家不必拘泥,一起走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