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暴力等非常事件初探

学生暴力等非常事件初探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翻开报刊,打开电视网络,时有学生暴力等非常事件的报道。心理上的表现是容易兴奋和冲动,神经敏感,易接受不良影响,对异性充满向往,产生了爱情的萌芽,大多数孩子的早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这些因素共同造成学生违纪事件的发生甚至犯罪。对学生暴力事件的种种原因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学校教育必须为预防并减少此类事件尤其是蓄意性的学生暴力事件作出自己的努力。与异性交往上,部分中学生会频繁交往接触,出现所谓“早恋”现象。

学生暴力等非常事件初探

金 燕

翻开报刊,打开电视网络,时有学生暴力等非常事件的报道。虽然这只是发生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是极为少见的现象,但影响之大,影响之恶劣,常使人怵目惊心。

这些孩子大多还处于人生花季,稚嫩无知;这些孩子大多衣食无忧,本该过着幸福的青少年生活,甚至他们中有的已步入象牙之塔成为了一名天之骄子。他们却偷盗、群殴,杀父弑母,用自行车链锁绞杀自己的师长等等。最近还有一则来自广东的报道:十四岁初中少女被逼成了一个卖淫女……对于这些情况,无论是这些孩子的父母亲属,还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稍有良知的人,谁能不有着一种揪心之痛?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对此,时常夜不能寐,“孩子,你们怎么了?”这个问题总是萦绕在我的心中。

试着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我发现,影响学生行为的因素既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内因是指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学生处于发育期,本能对他们有较大的影响,心理和生理变化比较迅速,身心各方面都比较矛盾。这一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但他们的愿望与自己的实际能力有很大的矛盾。他们的独立性增强了,总想摆脱对师长的依赖,总认为自己不是孩子了。有事不愿和父母及师长交流,处于一种半封闭或全封闭的状态。和同龄人诉说又冒着曝光的危险,所以他们感觉没有朋友、没有人可以信赖,没有人可以理解自己,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女生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他们的情感很脆弱,最容易冲动,做事也很莽撞,后果意识差。这一时期的另一显著特点是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他们一方面为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发育感到新奇,另一方面又充满羞涩和不安,不愿让父母进自己的房间了,有自己的秘密了。心理上的表现是容易兴奋和冲动,神经敏感,易接受不良影响,对异性充满向往,产生了爱情的萌芽,大多数孩子的早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冲动是他们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他们辨析是非的能力虽差,却容易自以为是,自我抑制能力很低。

外因包括学生身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就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性。首先是家庭因素,有调查显示70%的犯罪青少年来自于问题家庭,“四失家庭”(失和、失德、失才、失教)更为严重。家庭自然构成的好坏和家长素质的高低,都会通过家庭教育对子女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责任心不强,对子女缺乏真正的爱护,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一听说孩子不听话,就直接打骂,从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缺乏正面教育。孩子在暴力家庭中成长,自然会把这样的性格带到社会中,带到学校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中,迫于生活的压力,大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要么爷爷奶奶溺爱,要么疏于管教,放任自流。其次是学校方面,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高考仍是评判学校的至关标准,决定着学校的兴衰,其他的教育无形中会有所缺失。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迫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弄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常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只要教育的筛选功能在,就永远会有学生落在筛子下面,而对落在筛子下面的个别学生(我们称之为差生或后进生)的教育,这常常是我们的教育中相当薄弱的一环。这些学生不能在成人认可的方面获取成功的体验,便往往通过其他方式如恃强凌弱等方式释放压抑,寻求心理平衡。再者,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也困扰着学校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明显,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如暴力、拜金、贪污以及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等方式使学生价值观念及道德观念模糊甚至颠倒。这些因素共同造成学生违纪事件的发生甚至犯罪。

对学生暴力事件的种种原因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学校教育必须为预防并减少此类事件尤其是蓄意性的学生暴力事件作出自己的努力。我们应该并能够为此做的工作如下:

一、教会学生与人相处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人产生于自然,人就在自然之中,人的生活就得与环境求得平衡。环境中既有其他自然万物,也有他人,所以人应当与自然及他人和谐相处。学习为人处世虽然未必对学生暴力事件的解决具有直接、明显的效果,但是,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必须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与他人如何相处。

1.与同伴的相处。学生之间会因气质、性格等因素发生各种矛盾,新生之间的摩擦更明显,入学教育时我们可以提出“我们是一家人”的口号,给全班学生做人际交往指导,告诉他们已经是中学生了,要学会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交往,不能只同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人打交道,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对人大度、宽容、坦诚、主动。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只要没有过激行为,应该分头找双方谈话,最好让他们自行解决,不要包办。与异性交往上,部分中学生会频繁交往接触,出现所谓“早恋”现象。对此我会先预防,出现后冷处理。因为自己是女教师,我特意在高一阶段,将男生支开,给全班女生做了一两次集体性的生理心理讲座,告诉她们此阶段对某男生有好感是正常的情感,不必过度紧张,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自身的发展、成熟,这种感情会慢慢消失,不必扩大化。5年前我所带班级就出现了一男生对一乖乖女大献殷勤,两人慢慢走近的情况,事情刚有苗头时我就发现了,我未马上找两人谈,装作毫不知情,仔细观察了一个月后,我发现了女孩有些心神不宁,见我总是躲。机会来了,我以帮我做事为由,找了女孩的好友,在做事的过程中,我慢慢将话题引到了女孩的事上,终于得知了原因。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她也为这事苦恼,怕同学笑,怕父母老师知道责骂,对男生也没有什么多么深厚的感情,只是不知如何处理。我告诉了她的好友该如何处理,也要求转告,我不出面找她谈是怕她有压力。我的细心体贴有了成效,第二天女孩见了我就高高兴兴打招呼,早恋风波也就不知不觉的过去了。

2.与父母相处。特别是高中生会因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甚至着装打扮等原因与父母发生摩擦,而父母对孩子在学业方面的过高期望加剧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隔阂。因此,我非常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利用家长函授学校、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告诉他们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帮助他们端正家庭教育方法。伟大的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客观地看待孩子,为孩子寻找不同的成才点。只有父母观念变了,我们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才能见到更为明显的成效,不至于发生像广州市白云区一名17岁少年因要上网费不得而拿菜刀将母亲砍死在卧室,并将在场的父亲砍伤的悲剧。

3.与老师相处。孩子到高中阶段,由小学初中时对老师的服从、尊重甚至崇拜变为向老师要“平等”,对待老师的态度更加理性化,但同时也存在极端化的倾向。在这一时期,应该注重教导孩子要尊重老师。见了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对于老师特别是一些科任老师的公开批评,一些学生即使知道是自己犯了错,因面子问题又不肯承认,多说几句就会顶撞老师。这种情况我会用“面子、里子”论给学生分析事情的后果:老师批评几句可能会让你“面子”破洞,但只要及时承认错误,还能保住“里子”;反之,事情继续发展下去,会让你“里子”彻底没了,透过“面子”的破损,直接见肉,更丢人。“里子”都没了,留着破“面子”有何用!有时学生上课时的一个小动作,甚至一句话都有可能引起老师的误会,老师就可能当堂批评,而这又会让孩子有委屈感,感到没面子,于是与老师的当堂冲突就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会教孩子们学会体谅老师,大多数老师教学任务繁忙,上课过程中课堂上的一些动静不可能观察得那么仔细,如有误会,一定不能与老师当堂争吵,要学会忍耐,让老师批评,等下课后主动找老师解释,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理智的办法。师生摩擦减少了,健康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形成。

二、多给孩子一点关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材施教

教育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而不只是放在检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结果上,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加强对所有学生的关注,从而预防、减少学生暴力等事件的发生。对孩子的关注从内容上讲是方方面面的,从范围上讲是全体学生,而关注孩子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整个的教育网络的齐心协力,我们学校教育必须在这个网络中切实发挥主导作用。

具体说来,我认为要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一提起个别教育,有的班主任就认为是对班级中个别的、少数的后进生的教育,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后进生固然需要班主任较多的个别教育,而所谓的“优等生”、“中等生”个别教育也不容忽视。

1.对“优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等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听话的、守纪律以及不惹事生非的学生。一般情况下班主任、家长会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成绩变化,而7年前,我班上一位开朗的女生竟然因同学一句“你还班上第一呢,连这都不懂”的玩笑话嚎啕大哭了起来。深入这件事之后,我意识到作为班主任,决不能停留在知识水平上认知优秀学生,要注重发现、防止以及消弭优等生可能有的甚至已经形成的错误思想。优等生可能因为优秀成绩的激励,而一味地埋头读书,不愿做班级工作,他可能对内不体贴家长、长辈,对外不体贴学校、老师,不体贴班级、同学,也可能因为成绩优秀而高高在上,骄傲自大,脱离群众,从而使自己陷入仅仅与少数几个人交往的小小人际圈子中,不能融入群体生活的大环境,因而一部分优等生存在既自负又自闭的两重性格。对于这类优等生,我们就该当多进行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多与他们谈心,注重引导他们广泛地与人们交往,使他们认识到成绩优秀固然可嘉,但不能代表一切,而自己成绩的取得,也与父母的辛劳有关,与老师的教诲有关,与周围的环境有关。

2.对“中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等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学习处于中等水平,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学生,他们一般没有突出的地方,也很少有违纪的行为,这种学生在班中往往占多数。这些学生常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就是班主任很少体贴他们。这种意识在学生中有时候会起消极效应,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一贯都是表现一般,就算再努力,老师也不会留意,以为只要自己不违纪,不被老师批评就算了。如果班中很多学生都有这种想法,那么这个班将缺少前进的动力,逐渐会人心涣散、士气低落、止步不前,我们班主任的工作也就难做了。这种中等生,优点与弱项并存,他们大多思想根基较好,但情绪时高时低;工作能力有限,想干却难于干好。他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但进步不快,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学知识难度的增大,他们会感到压力大。在这种学生身上,踊跃因素以及消极因素经常相互斗争,容易向两极分化。此时班主任如能及时正确引导,他们将会向先进靠拢,不断进步;不然,可能滑向后进,造成极大的落差,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3.对班级中个别的、少数的后进生的教育,显得特别重要。这些学生一旦出现违纪行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批评,但可以多一些幽默的技巧,让他们易于接受。②不能过于较真。对于学校和班级的一些规定在执行上可以根据不同个性的孩子灵活处理,要有耐心,切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作“一刀切”简单处理。③千万不能一味训斥、责怪,而要在密切相处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动勉励,少诘问诘责,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另外,教师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能有效防止一些类型的暴力事件,天天与同学们生活、学习在一起,能及时发现问题,便于及时解决,将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还原生活——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应对暴力事件的机智

经常有人慨叹学校教育脱离实践,原因何在?学校教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它只呈现给学生半个世界,半个美好的、理想的世界,而非本真的世界,因此他们看到的本真的生活有着不小的距离。我们必须有胆识地还原给学生一个本真世界,一份本真的生活,在这种本真中培养孩子的判断力——辨是非、明善恶的能力。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还原本真的生活,告诉孩子们热门事件,同他们一起分析讨论,让孩子知道现实世界有歹徒,有邪恶,但更有卫士,有正义,同家长共同培养孩子应付暴力事件的机智,避免在有可能遇到的暴力事件中受到伤害或尽量减轻伤害,学会通过正当的途径保护自己。

四、开设适当的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合理分配精力

学生处在身心急剧发展时期,精力旺盛、好动,其打闹行为不可能完全避免,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人性之所在,这些特征既可以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走向相反的方向,关键是要根据人性需要对他们加以引导。学校可以考虑依据学生喜好建立体育兴趣小组,如组建足球队、排球队等,还可以多组织艺术活动,使其通过合适有益的途径合理消耗过剩精力,把天性引向有利于其发展的方面,丰富他们的生活,从而使学校更有生机。

此外,社会必须配合教育创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如树立正气的舆论导向、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现象、加强网络管理、加强对网吧、游戏机室的管理等。学生暴力等事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如何预防并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