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听课“听”什么

听课“听”什么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检查性听课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检查学校教学情况,学校领导检查教师教学情况所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其次,“听”学生的参与程度。其次,“听”课堂结构。因此,听课时应特别关注上课教师是

第七章 听课与课堂评议

上世纪末,那场所谓的语文大讨论在神州大地轰轰烈烈地展开,随之,“2001版课标”出台。十几年过去了,语文教学是否一片莺歌燕舞,已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窠臼?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如此,与我们语文教师的听课能力的下降,与我们语文课堂评议出现的偏差有很大的关系。本章中,我们就小学语文教师的听课能力与课堂评议的能力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节 听  课

听课,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之一,长期以来已经被我国广大教师所接受。即将上讲台或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要多听课,多听有经验的同行的课,这是年轻教师最直观、最快速地掌握教学基本功的有效途径之一;听优秀教师的课,取长补短,将变得更优秀。因此,听课是新课程下校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听课概述

听课是一般教师或教研员凭借感觉器官与有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中获取相关信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与相互提高的教研方法。

听课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行政领导进行教学管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教研人员指导教学,教师之间研究教学所常用的教研方法之一;是新教师快速掌握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各种层次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事实证明,有目的、有选择地听课,如果再加上评课,能有效地促进听课者和上课者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水平。[1]

著名特级教师林华民先生把听课划分了以下几个类型。

首先,从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划分,主要有如下几种:

针对性听课:为了解某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或某学科的实施情况而进行的听课。

检查性听课: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常规要求和教学相关法规所进行的教学检查,或针对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或整改情况所进行的诊断性听课,以利于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检查性听课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检查学校教学情况,学校领导检查教师教学情况所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

研究性听课:围绕某个研究课题,学校领导和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听课活动。边听边研究,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比较科学教学策略、方式、方法等。

示范性听课:为了把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先进的教科研成果进行总结、交流和推广而进行的听课活动。具有学习性、示范性、推广性的特点。

评比性听课:主要是为了对教师进行评价而进行的听课活动。如为了评选先进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等,所进行的听课都属于评比性听课。它具有筛选性、公正性和比较性的特点。

其次,从教师教学研究的角度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学习型听课:青年教师向经验比较丰富的指导老师或其他老师学习而进行的听课。

交流型听课:学校或校际教研组教师之间为了加强教学研究、互相取长补短而进行的听课。

研讨型听课:围绕某个研究课题而进行的听课。

二、听课“听”什么

由于课堂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其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而且教师活动是围绕学生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听课教师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关注上课老师怎样教,二要关注课堂上学生如何学。与教师怎样教相比,新课程更强调学生如何学。因此,与其说是“听课”还不如说是“看课”“观课”——观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不是教师的课堂表演。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听课,听课听什么,值得深入研究。

(一)“听”学生

记得看过一篇报道,说的是几个外国专家来中国考察教育。他们走进教室听课,不是坐在教室的后面,而是坐在教室的前面;不是观察教师,而是面向学生,只观察学生的表现。有的老师问他们为什么只观察学生,而不关注教师呢?外国专家对于这个提问颇感意外,吃惊地说:“课堂上,不观察学生,还能观察什么呢?”外国专家的观课表现,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听课要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那么,听课中要“听”学生的哪几个方面呢?

首先,“听”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新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合作和探究”。但是,目前很多语文课堂的状况是自主性不强、合作性虚假、探究性没有。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才是课堂上真正意义的“革命”,也是听课者最应该观察的方面。因此,听课者要注意观察: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是真正意义的合作,还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学生探究了吗,探究的意义有多大;是“跳一跳摘到桃子”呢,还是“不跳就摘到了桃子”。

其次,“听”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学生参与应该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的统一之中,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能够全面落实。[2]因此,课堂上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真正的课堂应该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外国专家听课时和我们完全不同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听”学生的学习习惯。人们常说,习惯改变命运。这说明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多么重要。课堂上,教师应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写字读书、使用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静思等习惯,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细节都应该成为我们观察的重点。

第四,“听”学生学习效果。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落脚点就是学生学得如何,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从三个维度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课堂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滔滔不绝,可学习效果不好,这不应该是一堂好课,可以说是失败的课堂。相反,有的教师,言语不多,也乏文采,但训练扎实,学生三维目标都能达成,这就是成功的好课。

(二)“听”教师

首先,“听”教材的把握能力。“最新课标”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语文教学不是把一篇篇课文教会,而是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应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是如何突破的。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目前很多的语文课教师只是教课文,要尽快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另外,还要关注语文课“文道统一”的问题。

其次,“听”课堂结构。课堂结构是指一节课主要有几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及时间分配问题。不同的课型,课堂结构应是不同的。听课时要特别关注上课教师在结构安排方面的得失,并与其课后交流,以期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关注课堂上,教师用多少时间新授?用多少时间让学生用于独立思考?用多少时间于反馈巩固?

第三,“听”教学环境。新课程倡导师生融洽的平等关系。因此,听课时应特别关注上课教师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媒体和手段来创造民主、平等、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的。

第四,“听”教师素质。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其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就是说,一堂课的成败与否,教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听课时我们要关注上课教师的语言、板书、知识水平、组织能力、驾驭课堂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教育智慧等等。

三、怎样听课

有的老师说,听课谁不会。带着凳子,带着耳朵,带着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就万事大吉了。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这样的老师把听课作为单一的活动,只负责“记”下来就行了——尽量记下讲课教师所有内容,还唯恐有遗漏。其实,这样的听课,是低效的。因为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记录上了,就缺少观察和思考教师是怎样引导的,学生是如何表现的,这样做的合理性如何,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等等,所以,这样的教师是最累的,也是收获最少的。故而,研究如何听课、怎样做听课笔记,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课题。

(一)目的要明确

为什么要听课呢?你肯定知道,那就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实践表明,听课,是促使教师尽快成为优秀教师的捷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听课,汲取众家之长;通过反思,认清成败得失,有利于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的。从小的方面来说,每一次或每一节听课,也都应该有小的目标。如今天听作文课,那么你可依据自己教学中的困惑,把目标设定为看看人家是如何引起学生兴趣的,如何指导的等等。只有目的明确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到高效听课。一堂没有收获的听课,将是失败的听课。

(二)方法要恰当

那么,怎样的听课才是高效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把它总结成“一记二看三思”。

一记,主要记教师的讲课思路和怎样引导的;二看学生的表现;三思,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思考老师引导过程合理性如何,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等。如果是成功的,成功之处是什么;如果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何在呢?这时候一定要问问自己:这个环节,如果我来操作,会怎样设计呢?实践表明,只有把“记”、“看”、“思”统一起来、协调起来,才是完整的听课过程,效果也是最好的。

(三)听后要评课

听完课之后进行评课,既是对授课教师的一种礼节上的尊重,又是提高听课效率的最佳途径。“水常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评课过程是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间的心灵碰撞,是产生灵感的好场所,切不可轻易放过评课的机会。评课时,听课教师能够听到授课教师的设计意图、其他听课教师的教学主张与成功的教学经验。可以说,听课贵在评课,没有参加评课的听课至少是低效的。

第二节 课堂评议概说

听课,并不是看热闹,取其成功之处,去其失败之处,乃其目的。而“取其成功之处,去其失败之处”的根本,就是对“课”的科学评价,所以说,必须学会科学的课堂评议。一般的课堂评议操作程序如下:先由授课者陈述自己教学目标和初步教学反思,然后,听课人就具体的要求发言评议,最后,由一位资深者作总结性评议。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评议,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考虑。

一、评教师之教

当“四人小组讨论”成为模式的时候,当一堂语文课教师只能讲“N分钟”成为模式的时候,悲剧就开始一轮又一轮地在语文课堂上上演了。曾几何时,无论什么课,无论有无必要,但凡公开课,“讨论”的形式必定出现。于是乎,学生趁机讲话者有之,教师趁机休息者有之,听课人趁机窃窃私语者有之。至于这样的讨论究竟有何意义,则无人仔细研究。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定式。一堂课,他可以根据自己、文本、时事、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尽量少说话的课未必是好课;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思维积极的课也不一定不好。所以说,我们的课堂评议一定要关注到教师的教。评教师的教,可考虑以下因素。

(一)评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的规范化应该放在最前面。规范化的教学常规,能反映教师多方面的修养。如教师对学生是否了解,是否能适应所教学段的学生;仪表是否整洁,教态是否亲切、自然、大方;书写是否规范、工整、美观;板书设计是否重点突出、脉络清楚、科学合理;教学语言是否准确、流畅、生动、形象;教师有无教学机智,能否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课堂气氛、驾驭教学过程……当然,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低要求,甚至可以说是对实习教师的要求。

(二)评对“语文”的理解

仅仅掌握了教学常规的课只是抽象的“课”,而抽象的课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有数学课、外语课、语文课……不能脱离特殊的数学语言评论数学课、也不能脱离特殊的外语语言评论外语课……所以,就语文课堂评议而言,我们必须把视角放到这堂课是否姓“语”上。所谓姓“语”的语文课,必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课;必须是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为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课;必须是符合语文教学各条原则的课。

大概是2003年秋,曾在江苏无锡听了一堂(实际上是两堂连上)小学语文课,一位教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

课的主体,教师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的一些抒情气息较浓的语句改写为简单的说明性语句,再引导学生拿这些改写后的语句与原文作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表达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如此,既让学生明白了文本的语言特点,又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下课铃即将响起,正当听课者纷纷颔首,为公开课的成功,为授课者的方式方法赞许时,授课教师突然搬来了几张椅子,并向学生宣布“下一节课我们讨论环境保护问题”。就在听课者目瞪口呆之际,授课教师选派几个同学坐到椅子上,其中一个担任“环保局长”,一个担任“污染厂厂长”,一个担任“记者”,一个……于是,一场讨论就这样热烈地展开了,全班同学一起参与,热闹非凡,直到第二节课下课。

确实,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你言我语争得脸红脖子粗。但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一堂语文课以“环境保护”为主题,似乎是关心“人文”,但语文教师谈这个问题能有自然教师深刻吗?更为重要的是,“语文”究竟应该怎样定位?我们认为,这种课,是走火入魔的课。

“最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确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我们在关注语文学科性质的同时,应该把目光投向方法论,去关注一下我们到底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般寓于个别,一般只能通过个别来表现;既然如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即人文学科的共性与语文学科的个性结合。具体操作时,要把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放在第一位,要“借助‘工具’渗透‘人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阅读教学而言,就应该是“因文解道,因道悟文”。这就是语文必须姓“语”的关键之所在。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实际教学中,在全面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当然,这个人文教育切忌“过头”。[3]所以说,课堂评议必须向“语文”倾斜。

虽然说这个要求比第一个要求高了一个层次,但是,还仅仅是对工作一两年的语文教师的要求,对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还有更高的要求。

(三)评对“教材”“个性”的挖掘

姓“语”仅仅是语文课的共性,如果是一堂优秀的语文课(阅读教学),还要看是否抓住了教材的“个性”;因为教学时面对的文本各自不同,而不同的教材各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只有抓住教材个性的语文课,才能够在众多的语文课中脱颖而出。抓住“个性”是“优秀”的必要条件。

正如第二章所言,这里所谓的“教材”,指准备教会学生的内容。就识字写字教学而言,就是拟教会学生的那几个字以及他们的载体——课本的有关部分;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课文文本;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作文的题目等有关内容;就口语交际教学而言,就是有关场景等等。无论是识字写字教学,还是阅读教学或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其内容不同,其教学方法也不该相同。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要抓住这篇课文区别于其他不同类或基本同类的课文的显著特点。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既然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那么,文本就是阅读教学的“客体”,我们当然不能离开客体而架空研究主体。阅读教学以选文教学为主体,小学语文教师经常困惑的是拿到一篇课文不知道应该“教什么”,即教学目标怎么定位,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客体”将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阅读教学中。

曾几何时,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几乎都转向“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于是乎,挖掘文本所负载的深刻内涵如亲情、友情、爱国等等就成了语文课的中心任务,将“语文”之“语”抛到了九霄云外。当饱尝学生语文水平普遍下降的苦果后,语文界的有识之士理直气壮地再度呼吁语文课必须“姓语”,于是,几乎所有的语文课都将教学目标定为“品味语言”。本文暂不讨论隐性的“品味语言”是否能成为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退一步,如果所有的语文课都以此为教学目标,那不会使人厌倦吗?更何况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举不胜举!就阅读教学而言,每个文本都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文本的“个性”,文学作品以对人生的完美诠释见长,显然与非文学作品之平和冲淡不同;就文学作品教学而言,小说主要讲究的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散文主要讲究的是形散神不散,诗歌主要讲究的是意象,而剧本主要讲究的是紧凑;即使就记叙文(散文)而言,不同的文本“个性”也不尽相同,如《安塞腰鼓》以动衬静见长,《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移步换景法堪称经典,《青海高原一株柳》对比衬托的手法引人入胜,《石榴》按时间顺序描写事物的特点向来受到重视……所以说,我们进行课堂评议时,必须考虑到授课者是否“挖掘”出这些独特的具体文本的“个性”,那样,教师的教就能提高一个层次。

由于语文本身的模糊性,由于语文教学至今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由于现在通过行政手段推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多弃“语文”于不顾,以内容组元,致使阅读教学过程中挖掘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并使之成系列有了一定的难度。这对语文教师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能宏观地看待语文教学,自己心中有一个“山寨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在此基础上挖掘文本的“个性”,将课文重新组元,每次授课都能围绕不同文本的“个性”,那么,就又向阅读教学个性化跨进了一步。[4]

所谓“对教材个性的挖掘”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说在理解并阐释教材时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如对字音的误读、对背景的误解、对内容的误认等等。

(四)评教师“个性”的展示

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还必须包括语文教师的个性展示。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让学生感到亲切,才能使学生信服。要让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无论碰到什么样的语文教师,都能安心地听课,确实不太现实。所以,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真功夫”,这个“真功夫”,首先体现在与众不同的个性展示。所以,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语文教师,必须走出教学参考书的束缚,千万不能跟随潮流人云亦云;更不能东施效颦而贻笑大方。

阅读教学教师个性的展示,首先体现在能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材组元并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上文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更何况通过行政手段推行的语文教材多以内容组元。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是,却给我们“山寨”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在不违背“最新课标”的前提下,这个“山寨”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应该是语文教师个性的展示;因为文本的个性往往是多元的,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一篇内涵非常丰富的文章,“反复手法的运用”“排比手法的运用”“特殊语句的运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等等,都是它的“个性”,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将之纳入恰当的单元,授课前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教师个性的展示,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上,更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些教师擅长朗读,那就千万不要辜负自己的好嗓子;有些教师写得一笔好字,那黑板就可以任你驰骋,不必去追求现代化媒体的时髦;有些教师擅长煽情,那完全可以带学生一起沉浸在文本的情境之中;有些教师知识面丰富,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旁征博引就是最佳选择;有些教师口若悬河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只要学生愿意听,只要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即使“满堂灌”也无可厚非。

事实证明,小学生喜欢有个性的语文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是学生甘愿接受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证。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更能培养有个性的语文素养颇高的学生。

从小学教师本身而言,让教学参考书暂时靠边站是理智的选择;但是,个性发展不等于个性膨胀,否则将会“走火入魔”。当然,教师的个性发展,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领导应该提高对教师具有良好性格意义的认识,还应该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物质保证。首先是千方百计地增加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减轻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从事个性化的发展,对一些成熟的教师,不必强求集体备课和进度统一。[5]

二、评学生之学

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定式。一堂课,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文本、时事、教师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全班同学跃跃欲试,发言空前热烈的课未必是好课;全班同学专心听讲,既不举手也不发言,只是心无旁骛听讲的课也不一定不好。

(一)学生之“动”

不可否认,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的确出现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现象。从一些课堂教学的案例来看,确实是热闹非凡,气象万千。[6]

【案例1】

《东方之珠》(苏教版)是一篇介绍香港风情的课文,有位教师这样教学:

师: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

……

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呢?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

(少数几个学生独立地读起来,多数同学开始“拉郎配”,一学生说:“海豚表演好玩。”另一个问:“你见过海豚吗?”讨论内容与教学内容无关,还有一些同学干坐着没事干,教师又把学生分成“浅水湾组”、“海洋公园组”、“铜锣湾组”和“香港夜景组”进行分组讨论,并说:“你们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课堂又开始沸沸扬扬起来。)

【案例2】

一教师在教学《望月》一课前,请学生课外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歌曲、神话传说以及人类登月的探索。上课伊始,该教师请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我们发现学生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于是课堂成了“月亮诗会”“月亮对歌”“月亮神游”“登月备忘录”……整节课教师和学生无暇顾及课本,师生倒也忙得不亦乐乎。

【案例3】

某教师执教《猫》一课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学到猫小时候很淘气那段课文时,有学生提出:“老师,猫把盆景弄得枝折花落,你还不责怪它,花草树木怎样得到保护呢?”于是,教师抓住“怎样保护花草树木”展开议论,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课堂热闹非凡……

【案例4】

某教师执教《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有学生问道:“老师,小红军不要青稞面、不坐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要,这怎么叫珍爱生命、以人为本呢?”教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有关“珍爱生命”的话题,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

【分析】

众所周知,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于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强烈呼声下,语文教学界提出了课堂评议向学生的课堂活动倾斜的主张。

我们知道,上课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虽说必须取决于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充分的准备,但如果学生无动于衷,则仍是失败的尝试。一堂课,学生如能积极行动,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该听时,聚精会神;该议时,热火朝天;该言时,争先恐后——为文章的语言形式而感叹,为文章主人公的命运而担忧……那么,它就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对此,曾有人从“学生是否参与了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和广度”“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以及“学生情感投入的程度”等角度设计了评课标准。[7]现在,不妨让我们以这几个标准来评析以上四个案例。就“学生是否参与了高水平的认知活动”一条而言,例2基本符合,其他三例基本谈不上“高水平的”;就其他三条而言,四个案例都堪称典范。但是,这样的“典范”仅仅是学生“动”的典范,不是语文课的“典范”。也就是说,仅仅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语文课还不是“典范”的语文课。那究竟怎样才是语文课的“典范”呢?让我们把视线转向另一个层面。

(二)学生之“得”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既然如此,这堂语文课中教师究竟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哪一个侧面,也就是说学生在这堂课上究竟得到了什么,才应该是语文教学课堂评议的核心!

金庸诸武侠小说中,张三丰可谓名师。张三丰在敌我双方对峙一触即发的情况下当场教张无忌“太极剑”的那堂“课”颇令人难忘。之所以令人难忘,既不在于张三丰如何循循善诱,也不在于张无忌如何心无旁骛地主动学习,关键在于张无忌学了以后,当场击败了赵敏手下的“阿大”,挽救了武当派。也就是说,小说以张无忌得到了“太极剑”的真髓来印证张三丰完成了他的教学任务,来印证张三丰之所以为名师的缘由。如果张无忌学了“太极拳”后,在比武中伤于敌人的拳脚刀剑之下,那么张三丰的那堂“课”就是失败的尝试了。

有人说,课改前我们重的是结果,课改后我们重的是过程。此话失之偏颇。课改前语文教学追求的也并不完全是结果;课改后,如果我们一味去追求没有结果的过程,那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或许是杞人之忧!

这里有个极为简单的问题:教师为什么要教语文?因为学生需要学语文。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因为企求在学语文中得到些什么。学生希望得到些什么?远一点,全面提高自己的读写听说能力(并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近一点,为考试作积累。不可否认,当今规范的语文考试,考的就是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符合“最新课标”精神。那么,作为语文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就是天经地义,这就是结果。语文课堂评价,当然应该向这样的结果倾斜。

由上可知,语文课上学生是否真正有所得必须从“知识与能力”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层面来考虑。我们知道,内容重要于形式是普遍真理。但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从另一个层面理解:从“非语文”角度来看,记叙类文本的中心思想、议论类文本的中心论点、说明文类文本中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等等应该是内容,而将这些表达出来的涉及汉语、文学、逻辑学、文章学等等的事物就应该是形式;但是,从“语文”角度来看,所学文本的语言形式(涉及汉语、文学、逻辑学、文章学等等)应该是研究的内容,而文本所负载的上文所谓的记叙类文本的中心思想、议论类文本的中心论点、说明文类文本中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等等才应该是形式。[8]所以说,我们衡量学生所得的重点应该是关于“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较为显性的“点”,也就是涉及汉语、文学、逻辑学、文章学等等的一个个“小点”,当然更应该是它们的下位或再下位的“小小点”。这里既指知识的传授,更指能力的培养。[9]

第三节 课堂评议案例分析

虽然说语文课堂评议必须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角度进行:前者必须兼顾教学常规、对“语文”的倾斜、对教材个性的把握、任课教师个性的展示;后者必须兼顾学生的动与学生的得,尤其是学生的得。但是,课堂评议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与“教无定法”的意思一样。一般来说,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

一、从“教”到“学”的一般评议

(一)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课堂评议案例分析

【案例】

丁丁冬冬学识字(二)(北师大版小语二年级上册10单元)

一、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二、识记头部器官的词语及生字

(一)小游戏:“看词画画”

1.看词画画巩固熟字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画纸,上面有什么?

生:有个圆圆的小脸蛋。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看词画画”。请大家听清游戏规则。老师出什么词,就请你在你的画纸上画什么。注意呀,千万不要出声!看谁认得对,画得也对。

(教师逐个出示由熟字组成的词语:头发、眼睛、耳朵、脸颊、嘴,并指名到黑板上画,其余学生在画纸上画。)

师:好,我们先画到这儿。能读读这几个词吗?

(生齐读词语。)

师:看他画的对吗?你们也画对了吗?同位互相检查检查。

生:(同位互相检查是否画对了五个头部器官。)

师:哦,都画对了。这说明这些学过的字大家都记得很牢。下面我们再来看四个词语。

2.看词学生字

师:(在黑板上出示另外四个带有生字的词语:鼻子、额头、眉毛、牙齿)下面,我们再来认4个词,每个词中有一个生字。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拼音认一认、读一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4个字?

生:(对照书上的拼音认读识字,并在小组中合作讨论识字方法。)

师:你们想出了什么好方法记住这4个字?(课件出示要识记的4个字。)

(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识记最快的字,并说出自己的好方法。教师则给予相应的评价,在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创新的同时,更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生1:我想记“齿”。上面是个“停止”的“止”,下面的竖折、竖就像一颗牙齿,里面有个保护牙齿的小人。

师:你认的字真多,(即时板书:止)大家看,这个字就是“止”,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

生:我在汽车上见到过“禁止吸烟”里就有“止”这个字。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好孩子,能在生活中学会观察识字。而且这位同学很爱动脑筋,“齿”的下半部分他用了编小故事的方法,多有趣呀!

生2:我想记“额”。左边是个“客人”的“客”,最后一笔捺变成点。右边是个页字旁,合起来就是“额”。

师:你用的是……

生:我用的是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生3:我想记眉毛的“眉”。外面是“户”字的点变成里面的小竖,下面再加个目字底,合起来就是眉,我用的是字形小魔术的方法。

生4:“眉”外面还可以是“声音的声”去掉“士”,再加目字底。

生5:还可以是“尸体”的“尸”加上一条竖。

师:你们的方法都很好,(边说边把学生们提到的部件写在侧板书上。)这样我们可以把“眉”字记得牢牢的了。

生6:我想记“鼻”。最下面像张小桌子,中间是田里种的菜,做好了放在桌子上,上面的自表示自己种的自己吃,吃之前先用鼻子闻闻香味。

师:多有趣呀!他把这个字变成了一幅有趣的画。老师呀,也有个好办法,你们想看吗?

(出示现代化媒体课件:运用奇妙的动画演变,使学生打开了思路,将一个字想象成一幅生动的画面,随着学生极感兴趣的小桌子、烤着香肠的微波炉和飘着香味的汉堡包的渐渐演变,在一片惊叹声中,学生们很快记住了本课识记生字的难点——“鼻子”的“鼻”。)

师:哪个同学把这4个字都记住了?(指名请几位同学读生字。)

3.补充图画

师:我们用这么多的好方法记住了这四个字,下面就赶快把画补充完整吧!谁上来画?其余同学也开始画吧!

生:(对照刚学的四个生词,一人板画,其余同学在纸上画。)

4.巩固识记

(教师拿出生字卡片,请两组同学开火车轮读生字卡片,巩固生字的识记。)

(二)认识五官,拓展识记由头部器官组成的五个词语

1.认识五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把眼睛、鼻子、耳朵、嘴和舌头称为五官。这些器官都有什么作用呢?

生1:眼睛可以看。

生2:耳朵可以听。

生3:嘴可以说话。还可以吃东西。

生4:舌头可以尝味道。

师:对,这些器官可以帮我们听、看、闻、说、尝,同时,也能帮我们表达内心的情感。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词:

(课件出示表示表情的词语:怒发冲冠、眉开眼笑、愁眉苦脸、目瞪口呆、痛哭流涕)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模仿相应的表情。

生:边读词语,边与同位互相模仿。

师:(巡视)同学们读得真好,学得也不错。看来你们挺感兴趣的!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把它们牢牢地记住。

2.齐读词语、练习说话

生:(看着大屏幕齐读词语,教师点击鼠标出示与词语相对应的图画。)

师:你什么时候也眉开眼笑、目瞪口呆过啊?

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练习说话。)

师:其实,用头部器官组成的词语还有很多,像“眉飞色舞”“面红耳赤”“张口结舌”等等。课后,同学们可以多找一些这样的词,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三、识记身体部分的词语

做游戏:读读做做练体操。

1.做游戏

师:我们一起来做第二个游戏——读读做做练体操。请全体起立,听清规则:老师出一个词,你们就大声地读出来,然后马上做动作,看谁读得对,做得也对。(教师点击鼠标,逐个出示带有身体各部位的由熟字组成的词:弯腰、捂肚子、捶后背、跺脚、拍肩膀、踢腿。)

生:(大声读词,并做出动作。)

2.看词学生字

师:下面两个词可要对照拼音读准了。先自己读读。

生:读词语:“动脖子”“伸胳膊”,并做出相应动作。

师:(课件出示三个生字:脖、胳、膊)这就是我们要学的三个生字。有什么好办法一下子记住三个字?

生:他们都带月字旁。

师:那怎样把每一个字都记准呢?

生:(说出自己的好方法。)

3.巩固识记

(指名请学生读三个生字,注意“胳膊”的“膊”在词尾要读轻声。)

四、拓展识字

1.仔细观察找规律

师:请同学们再来仔细观察,这些字为什么都带月字旁?

生:他们都跟身体有关,都跟身上的肉有关。

师:是啊,原本“月”代表肉的意思,我们的祖先把好多跟肉有关的字也带上了月字旁。今天,老师就领你们再多认几个带月字旁的字。

2.拓展认识带月字旁的字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46页的第二组词语,(课件出示:46页的两组词语。)先自己读读,不会读的对照认字表里的拼音读,如果认字表里也没有,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对呀!那小组就分分工合作查一查字典,再给这些字标上拼音。

生:(学生自学。对照拼音读词语,小组合作通过查字典掌握字音并标在书上。)

师:(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并对动作快的同学提出要求:标完拼音的同学把词语多读几遍。)

师:同学们学得真认真。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

生:(齐读词语,边读边跟老师一起在身体上找位置。)

师:(课件出示词语中要认识的五个生字:肌、肤、胸、肠、肝)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五个字?

生:(运用形声字的方法一下子记住4个字:“肌”“肤”“胸”“肝”,并可通过学习形声字“胸”,拓展识记“字中字”——“匈”。“肠”可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

3.巩固识记

师:(教师拿出生字卡片,请学生小组轮读卡片,巩固识记。)

五、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要做一个“气球飞上天”的游戏,如果读对了气球上的字,气球就会飞上天空。先练习一下吧!

生:(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练习认读。)

师:比赛开始!(课件出示动画气球:气球上有本课学习的生字。点击气球,气球就会飞上天空。)

生:(男女生展开比赛。)

六、课后作业

师:请同学们课后再多找一些带月字旁的字,和用头部器官组成的词

语,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10]

【分析】

从这堂实录,我们可以看出授课教师颇为扎实的基本功,其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简单实用。

授课者紧扣教学目标,运用多样方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没有旁逸斜出,以教学生识字为主,所以说,这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是这堂课的显著特点之一,所授内容为北师大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集中识字”的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通过看图认识人头部和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并学会词语中的七个生字。识字写字教学自有识字写字教学的特性,它不同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也就是说,作者抓住了“教材”的“个性”进行教学活动。

这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朴素,教学语言颇为简洁,但对低学段学生授课,教学语言是否应该“甜”一点?采用一些“拟人化”的手法,亲切自然,使学生在喜爱中学习,或许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再让我们看看这堂课中学生的情况,学生们的活动可谓频繁,做“看词画画”的小游戏,对五官功能的描述,做“读读做做练体操”的游戏,做“气球飞上天”的游戏……在动中学,在动中练,忙得不亦乐乎。

最要紧的是学生所得。这堂课学生通过看图识字,认识了7个生字,并拓展识字5个,渗透识字15个。同时,巩固了以往学过的许多识字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声字识字法、熟字换偏旁、数笔画、编小儿歌、编故事、分析字形等。

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语文课。

(二)第二学段口语交际教学课堂评议案例分析

【案例】

男孩女孩,有话好好说——小学中年级口语交际教学实录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刘晓军

(教室按马蹄型布置,前排讲桌,男女生对坐。)

一、创设情境,引发交际热情

1.师生对话,形成默契

同学们好——老师好——

请站直,想要坐下,得先对上我的“暗号”——(对诗以确定对话形式:《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赠汪伦》《静夜思》……提示声音响亮、自信满满、表达期盼、阳光灿烂等。)

增加难度,倾听对话:①同学衣着整洁——老师西装笔挺(同学声音响亮——老师声如洪钟);②同学精神抖擞——老师胸有成竹;③同学活泼机灵——老师老成持重;④同学们的耳朵很小、眼睛很大、头发很多……(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诸君请坐!

2.直面尴尬,导入正题

在咱们班上,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聪明?是女生勇敢还是男生勇敢?是男生勤劳还是女生勤劳?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男生更孝敬长辈还是女生更孝敬长辈?(别急,有话慢慢说!)女同学们,你们喜欢咱们班的男孩吗?(缺少发现,不懂欣赏。)男子汉们,你们喜欢咱们班的女孩吗?(缺乏鼓励,不懂欣赏。)今天,咱们不妨敞开心扉,解开千千心结,学会自我欣赏,学会欣赏同学,比一比,看谁最懂得欣赏,谁最能把话说得春意盎然。

3.公布奖项,明确要求。

“男孩女孩,有话好好说”对话活动设置多个奖项,师引生读:分别有——每一个奖项的评价标准是——

“最有风度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以德报怨,以诚待人……(棒棒糖)

“最佳口才奖”:风度翩翩、思维敏捷、舌灿莲花、口若悬河……(作文专刊)

“最具潜质奖”:不屈不挠、屡败屡战、决不抛弃、永不放弃……(《金口才训练营》)

“最佳组合奖”:齐心协力、优势互补、集团冲锋、相得益彰……(专为辩论设置)

“最佳观众奖”:正襟危坐、面带微笑、掌声热烈、拒绝起哄……(花种)

奖品丰厚,敬请期待!

二、聚焦话题,分层训练

本次活动共有三关,仁者无敌,闯关游戏马上开始,机会百年难遇,诸君请勿错过!

1.王婆卖瓜,瓜甜嘴更甜:谁最懂得勇敢地自我欣赏?

双方依次夸赞自己,时间五分钟,沉默无语一方判输。

国际惯例,女生优先。

分层训练:①我们女生……我们男生……(写实为主);②我们女生就像……我们男生就像……(植物);③我们女生就像……我们男生就像……(动物);④我们女生就像……我们男生就像……(偶像明星)等,后三层以类比抒情、自我建设为主。

操控重点:①评价核心词:说得美、说得真、听得专注;②定格:展开互动评价。

阶段总结,促进自悟自得。

有学生说:我们女生就像张柏芝,敢爱敢恨,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我们男生就像成龙,打遍天下无敌手。

师:能否改成“我们女生不仅像张柏芝,而且要像秦怡奶奶,永远热爱生活,关爱他人。”“我们男生不仅要像……,而且要像……”?

(精彩语例:男生要像关羽一样忠勇,男生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男生要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男生要像马云一样拥有商业智慧,男生要像乔布斯一样富有创意,男生要像无臂钢琴师刘伟一样——“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友情提示:教师适时建议对话时态度诚恳、措辞文明,拒绝攻击和侮辱性语言。避免交际不畅,避免伤及隐私和尊严,注意公正建设,客观评价。话题注意适当聚焦,启发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现象表达,会更加生动有趣。评价语有:夸得好,夸得妙,夸得男孩呱呱叫!夸得巧,夸得妙,夸得女孩抿嘴笑!)

2.追求境界,达人渡己:谁最善于帮助对方不断完美自己?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完美——

规则类似,围绕话题逐次推进,基本句式提供:①我心目中最完美的男孩(女孩)……;②男生(女生)最不该做的事;③男生(女生)最不该说的话;④我最难以忍受的男生(女生)缺点;⑤假如我是男生(女生),我决不会……选用多种句式向对方发起“善意进攻”。

学习管理策略:分组指定任务,稍作准备,即兴合作式对话。

活动时间五分钟,缺乏诚意、拒绝对话一方判输。

(友情提示:直面性别缺失、交际不畅现状,通过对方心目中完美男孩、女孩的描述,友善沟通、理解、交流,促进优点达成,促进性格完善,建设个性特点和性别优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真诚感谢,侃侃而谈:谁敢向异性同学致歉或道谢?

规则类似,逐次围绕“我想对×××说……”真诚表达。

学习管理策略:捕捉对话契机,促进真诚交流。

活动时间五分钟,缺乏诚意、无言以对、无情可抒一方判输。

(友情提示:此环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调控活动进程,恰当适时“喊停”,紧紧锁定“典型语例”,强化落实训练点,因时因地、因景因情变化或跟进话题,捕捉交流契机,鼓励智慧的精彩生成。)

三、总结学习,生成智慧

1.评选颁奖:提议获奖名单,提议者宣读颁奖词,老师颁发纪念品。

2.总结收获,生成交际智慧若干。

名言速背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嘴巴甜一点,幸福多一点。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一定是人才。

最深沉的思想,最浓郁的情感,需要最美妙的语言。

言为心声,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真、善、美和假、恶、丑。

(最好在教学进程中随机评价并板书。)

3.启迪珍惜,鼓励创造,引读精彩语例,共享生活智慧。

【分析】

看完了这段实录,我们被授课教师吸引住了。

就教学常规而言,授课教师“西装笔挺”“声如洪钟”“胸有成竹”“老成持重”,再加上反应敏捷,口齿伶俐——虽未见人,处处见神。

这是一堂训练小学中年级学生口才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其特别“语文”的导入环节别出心裁,既复习了旧课,又渲染了气氛。整堂课中,教师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主线,处处紧扣,堪称典范。如果这堂课纠缠与男孩女孩之间的差别,那就是与生理卫生老师“抢起了饭碗”。其总结环节也特别“语文”,引导背诵这些看似普通的名言,学生将受益无穷。

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堂课针对当下生活中“异性学生之间交际不佳”的现状,巧设话题,均衡配置,层层推进,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对方的感受,帮助学生学会辨别,采取恰当的方式诉说,组织学生在倾听中恰当回应,体验交际的对象感。尤其是教师在“定格”中的夸张和放大现象,启迪学生在“反思”中深度解剖,在不断“立言求诚”中培养文明交际意识,提升倾听、理解和智慧交际的能力,共享成长的快乐。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预设外的生成是对教师教学执行力较大的挑战,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和引导尤为关键。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语文功底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如“聚焦话题,分层训练”的教学设计完整且具有层次性,其中有这样教学设计“我们女生就像……我们男生就像……(偶像明星)等,后三层以类比抒情、自我建设为主”。有学生答曰“我们女生就像张柏芝,敢爱敢恨,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我们男生就像成龙,打遍天下无敌手。”授课老师处理教学中的“意外”颇为机智,从而体现口语交际教学中深思熟虑中的教学智慧。毕竟,教学不是“作秀”,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

这堂课学生在“文”“道”双方真正有所得益。

在教师设计的“竞赛”的情景中,男孩女孩直面日常交际中的障碍,有话可说,想说,要说,乐说,抢着说,学生思维活跃,情趣高昂、参与积极、发言踊跃。其课堂热闹场面令人惊讶。

不可否认,学生在这堂课上得到了巨大的收获。“身高体健”“性格火爆”“伶牙俐齿”的女孩受到了“典雅”“温柔”和“贤淑”的熏陶;而“斯文纤弱,内秀稳健,唯唯诺诺,缺少坚韧”“与世无争”“与人为善”和“逆来顺受”的男孩受到了阳刚之气的鼓舞。最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对句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对“我们女生……我们男生……写实为主”“我们女生就像……我们男生就像……(植物)”“我们女生就像……我们男生就像……”有了深刻的理解。

所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三)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课堂评议案例分析

【案例】

《泊船瓜洲》(人教版五上)教学实录二(编入本书时略有改动)

一、导入

1.准备上课

回忆已学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

2.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ò)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

生:“瓜洲”,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

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

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

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二、读诗

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

2.正音

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

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zhònɡ chónɡ)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huán)。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齐声)好!

师:(配音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三、背诵

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

生:(大部分)背书!

师:背书就背书。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

(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

四、议议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师:通过诵读,你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四人一组交流,再结合你手边的资料讨论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词

句读不懂,在学习卡片上写下你的收获和疑惑。时间10分钟。

师: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间”,在这里读作jiàn,是“间隔”的意思。

生:老师,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学生上黑板试画图。)

师: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生:请问老师,“还”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选择判断。

(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屏幕展示以下内容。)

〈1〉数重:几层。

〈2〉绿:吹绿了。

〈3〉还:①指归还。②指的是返回。

(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

师:还有什么弄不懂的字词吗?谁能按书上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诗的大意呢?

(说说全诗大意。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2.体会诗的情感,简笔勾画

师:读到这儿,你知道诗人的写作目的了吗?

生: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师: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生:“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隔”,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绿”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写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

生:可以用“到”字,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

生:可以用“过”字。

生:还可以用“来”。

师:诗的第三句继续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诗人为什么选作“绿”字呢?

生:“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绿”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五、画画

1.启发

师: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我们再体会一下,诗人写出了一江之隔的几个地点,还展示了春的新绿,月的皎洁。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在你们头脑里,一定能画出了一幅绚丽的图画。现在,你想做些什么?

生:我想用彩笔来画画看。

生:我想写一写,把这首诗默写出来。

师:好的,请选择你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写字时,书写要工整。画画时注意自己笔下的景物特点,加点彩色最好。待会将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生:好。

2.全班同学安静地写,画

3.反馈

师:写完的同学上来将作品投影放大给大家欣赏,最好做些介绍。

(展示仪放大作业)我画的是一轮明月,一道江水,一片新绿,几重高山。诗人站在瓜洲岸边,仰望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同上)我竖着写诗,大人写诗都是这样写的,大家觉得好不好?

(全班鼓掌。又有几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六、延伸

1.补充王安石写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泊船瓜洲》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唯一一首王安石写的诗。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老师从其他地方选了几首印发给你们,可以自由选读。

(全班同学或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自由点击课件资料深入学习

师:老师的课件内有这几首诗的详细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台自己点击。

(几位同学主动上台点击课件相关内容,浏览讨论。)

3.下课了

老师将一张软盘寄放在班长处,让家有电脑又有兴趣的同学借回家自学。[11]

【分析】

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教师的教。

从教学常规而言,不难看出,这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比较扎实的,无论是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层层推进,或是课堂中的拓展延伸,都具备一位比较优秀的教师的必要条件。就如在尚未理解字词句的前提下就让学生读,虽然说古诗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且又朗朗上口,因此先让学生读准、读通,余下的在读中自悟,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课堂原计划是“读—议—背—写”,在尚未“议”的情况下,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遗憾的是,未见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不知是授课者当时未曾设计,还是收录者未曾录入。

教授这首王安石的诗,很容易上成蹩脚的“历史课”,教师查阅大量的资料,大谈特谈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可贵的是,授课教师始终将“语文”放在第一位,无论是“语文”式的导入,还是正音、指导背诵,都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第一要着。所以说,这是一堂正儿八经的语文课。

相比别的文本而言,这堂课面对的是一首古诗,古诗有古诗的特性,采用诵读背诵的方法,就是最佳选择。相比其他古诗而言,这首诗中关于“绿”字的炼字的故事历来为人传诵,也就是说,炼字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所以,授课者在“炼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其比较法的运用很是到位。但是,授课者的拓展延伸却未从“炼字”上入手,仅仅涉及了王安石的其他诗歌,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遗憾。另一个遗憾是,授课者对文本中“间”字的解释有失偏颇,当学生认为“间”,在这里读作jiàn,是“间隔”的意思时,授课教师未作纠正,看来赞同此说。然而,根据此诗平仄格律(此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以及“间”字固有的词义,另加上古人的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一水间”为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江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一水之遥”。另外,王安石祖籍江西临川,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今南京紫金山)。所以,授课中多次提及王安石思念家乡,不甚妥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改以来最为提倡的口号。所以,我们作课堂评议时必须要注意到学生的学。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在教师有意识的推动下,学生深入学习活动中,或查阅资料,或制订程序,或数人背诵,或小组合作、自学讨论,或书写绘画,唤起了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就学生之“动”而言,这堂课取得了成功。

就学生之“得”而言,这堂课也取得了成功。课前课后,学生学会了查阅资料,学会了拓展联想,更为重要的是,知道了古人对遣词造句的精益求精,相信这些同学,对王安石“炼字”的故事一定不会忘怀。

所以说,这是一堂虽有缺点但整体较为成功的语文课。

二、以课堂教学的过程为主线的评议

上文说过,课堂评议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说本节第一部分所介绍的课堂评议是一种横向的课堂评议;那么,我们还可以作纵向的课堂评议,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按课堂教学的起承转合的顺序进行评议。

(一)第一学段写话教学课堂评议案例分析

【案例】

低年级写话教学实录

新加坡南洋小学 周艾冰

上课以后,老师让学生看一个故事。

出示课件(图片形式):小明向大家介绍自己,他背着一个书包,老师提问书包里有什么?书包里有好多好多的东西,想不想知道?

生:想(课件继续播放)。

师:里面有四本书一盒彩色笔,一把尺,猜一猜还有吗?

生:有(课件继续播放)。

师:还有没有,七张纸,重不重?

(随着课件播放老师描述:他走出看到一个大太阳,两朵云,两只鸟,听到鸟的叫声,可是这时一架飞机飞过来。他走到一座山,看到两旁有四棵树,一阵风吹过,叶子的旁边有三朵花,真好看。花丛里忽然跑出了一只兔子,它跳着跳着就跑了,很快不见了,紧接着出来一条蛇,这时蛇听到一些声音,什么声音呢,听到一只鸡在叫,一只狗在叫,小明继续往前走,一只羊从身边跑过,把他吓了一跳,你们猜猜为什么跑这么快呢,狼在追他,一只牛跟他打招呼,这时小明听到一阵笑声。一匹马在笑,不知道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因为他看到了一只会跳舞的猪,所以哈哈大笑起来。继续往前走,两只熊,走过一座桥,看到河里有三条鱼在游水,岸边有一只青蛙在吃草,终于走到了学校,一面国旗,认识吗?这是我的国旗,新加坡

的国旗,学校里发生什么事情,今天不告诉你们。)

接下来请你们说说从图上你们看到了哪些特别的词?

生:数量词

师:用了什么量词?

生:一面国旗

师:很好,还有吗?

生:一匹马

师:很好,再来。

生:一朵云

师:非常好,再来。

生:一所学校

生:一条蛇

师:还有吗?

生:三朵花

生:两只熊

生:三条鱼

生:一只兔子

师:很好,你们都很仔细在听我的故事。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游戏规则

1.每一组会拿到五个量词,你们要用这些量词写一个故事给我。故事怎么写你们可以自己去想,可以自己发挥,如果使用正确可以得十分。

2.每组会有一个特别的量词(红卡),如果能正确使用可以得到二十分。

3.故事里每多一个量词可以多得十分。

师:被选中的组员要能够讲出故事,一定要确定每一个组员都要说出这个故事,如果不能,将会被扣分。在三种情况下会被扣分:①组员太吵;②组员不合作;③组员讲不出故事。

师:只有十分钟的时间,时间一到,要马上停。

老师给你们材料,如果用了别的量词请用彩色笔标出来。(每组一个时控员。)

(小组开始合作讲故事,老师各组指导。)

师:写出一个短短的故事给我。如果有字不会写可以写汉语拼音。

师:现在要来看一看你们的故事了。我会每一组选一位同学来讲给我听。

一组:从前有一只鸡和一个人,他们在吃一顿饭,忽然降了一场鹅毛大雨,一场大雨过后,用一杆笔写出了一副对联。

二组:在山上我看见了小溪里三条鱼,我还看见了一匹马,我还看见了三棵树,我还看见了一座学校,我还看见了一行字。

师:六十分。

三组:一朵花引来了一群小鸟,小明打了一把洋伞,小明背着书包装着一本书,文具盒里有一支笔,吃了一大碗饭,晚上吃了套餐。

师:六十分。

四组:早上小明吃过一顿饭,背着书包去上学,看见一辆小车,看见一棵小树,看到一户人家,走啊走,撒了一粒米,他终于到了学校。

五组:小明上学他的书包有一支笔还有三本书,还有七张纸,他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他走着走着看到一群羊,他走到学校。

师:八十分。

六组:一间房子里有一对双胞胎,他们在争着喝一杯水,于是他们吵了一场,他们把头伸出窗外,看见一只鸟领着一团小鸟在玩。

师:五十分。

七组:小红放学回家,她看见一位叔叔拿着一块石头,正要砸房子,小红又往前走,看见几颗星星,她又往前走,又看见一张画,回到家,看到一面红旗,还有一台新电视,她今天看见的东西真多。

师:七十分。

八组:小红的爸爸是一位警察,他驾着一架飞机出差了。小明每天拿一盒牛奶,他上了学,一片树叶落到他的头上。

师:三十分。

师:第五组第一名,第二名是第七组,第三名有两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第一名组长出来,发给你们一些小奖品。都写得不错,所以每一组都给你们一个小小的奖励。

每组发小奖品。

师:其实你们都可以写出很有趣的故事,对不对?

生:对。

师:现在我要教你们一首歌,教你们一首量词歌。

一张桌子两杯茶\三棵柳树四朵花\五条鱼儿水中游\六只鸭子岸上耍\七本书八幅画\九面彩旗呼啦啦十个娃娃排排座\滴滴答答吹喇叭\这些量词要记清\千万不要弄混它。

师: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好,我们站起来试试它。

(学生站起来读量词歌。)

师:很好。来,给自己点掌声好不好。这些量词一定要用好,不然会闹很大很大的笑话。

(哨声响。)[12]

【分析】

显然,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会用尽量多的量词写出一些故事。

就这堂课的“起”而言,授课者以看图说话的形式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有意识地用了大量的量词,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导入紧扣教学目标,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状态,所以说,这个导入很“语文”,颇为成功。

随后,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教师引出课堂教学目标的载体——量词,顺理成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游戏规则”,不断地给学生的回答打分,一方面防止对课堂进程的旁逸斜出,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心精神和团队精神。授课教师认为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写话,不应提过高的要求,教师的指导应在激发兴趣、引起表达的欲望上下功夫。

总体来说,这堂课较为平铺直叙,缺少一个高潮,是一个遗憾。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说了“一场鹅毛大雨”,任课教师未曾专门纠正,不知是因为她强调的只是数量词是否使用正确,不兼及其他;还是未曾留意。我们认为总得纠正一下,因为这与课堂教学目标关系较大。实际上,这个问题解决得好,课堂就有了高潮。

课将结束时,教师要求学生背诵《量词歌》,这对学生深刻理解数量词之间的搭配关系,很有帮助。所以说,这样的“合”“很语文”,对学生很有帮助。

(二)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课堂评议案例分析

【案例】

山谷中的谜底(课堂实录)(苏教版六下)

第一课时

一、温故导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两篇课文?通过学习,你明白了哪些人生道理?

生1:我们学习了《天游峰的扫路人》和《最大的麦穗》两篇课文。

生2:我明白了人要乐观地面对生活、热爱生活这个道理。

生3:我明白了一个人虽然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把握住眼前的机会才是实实在在的。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通读课文后,找出生字所在句子,再读一读。

师:请同学读生字所在的四句话。

教师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写生字。其他学生先描红、再抄写。

三、生字拓展练习

学习生字“魁”。

师:“魁”字出现在课文中的“加拿大魁北克省”这个词语中。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魁”字还有哪些义项。

生:“魁”字在字典中的义项有:①为首的,如魁首;②高大,如魁伟。

学习生字“贞”和二类字“柘”。

师:我们再来学习生字“贞”和二类字“柘”。松、柏、柘、女贞都属于植物。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四种植物。

生1:松树凌霜不凋、冬夏常青,饱经风霜而生机勃勃!因此,古人视松为长青树。

生2:柏是常绿针叶树,呈金字塔形。

生3:柘是落叶灌木,生长极为缓慢,树龄均在50年以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生4:女贞耐寒性好,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

学习生字“篷”。

师:大家看这个“篷”字和哪个字特别像?

生:“蓬”字与“篷”字是形近字。

师:请同学们查字典,看这两个字的字义有什么不同,并完成下面练习。

( )乱 帐( ) ( )勃 车( )

学习生字“丫”。

师:这个字看着简单,但是特别容易出错,我们再来书写一遍这个字。

四、再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脉络

师:请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1: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省一条山谷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生2:课文是按说出谜——揭开谜底——得到启示的顺序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谜、谜底、启示)

师:请同学按顺序分组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五、归纳小结

这节课通过走进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我们了解了在那里存在着一个奇异的景象。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魁北克省的山谷去探究这一奇异景象之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谁能看着板书复述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学生复述。)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吗?

生: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这种奇异的景象是一个谜。

师: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即谜底。

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我认为谜底是东坡雪大,其他树的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只有雪松能在这里生长。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二、精读感悟

师:这个谜底是课文直接告诉我们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继续探究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

生:原因是东坡雪大,而西坡雪小。

师: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客观原因是东坡雪大,而西坡雪小。那么,主观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有一句话能说明这个问题,请你们找一找。

生:雪松的本领是主观原因。

师:雪松的本领是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或许能找出答案。

生:我从课文中找到了描述雪松本领的这段文字: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教师现代化媒体演示该情景。)

师:同学们,作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松独有的本领。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三、感悟旅行者的话

师:同学们,正是雪松具有弯曲和反弹的本领,所以它存活下来了,而其他的树却——

生:被大雪压死了。

师:作者是怎样凸现雪松这种本领的呢?

生:作者通过与柘、柏、女贞等杂树的对比来凸现雪松的本领。

师:这就是对比的手法。课文让我们知道了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和事吗?

生:三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卧薪尝胆》,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到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回到越国后,勾践立志报仇雪耻。他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褥子。经过二十多年励精图治,越国终于转弱为强,灭掉了吴国。

师:这是一个学会退让,以退为进取得最后胜利的例子。请同学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3]

【分析】

优秀的语文课,应该讲究课堂的起承转合,把这两个课时的教学看作一个整体,我们来分析一下起承转合中的师生双边活动。

首先谈“起”。由于受教材单元编排的限制,授课教师从“道”的维度导入,难以厚非;然而,毕竟离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尚有距离,更何况与教材的“个性”毫无瓜葛。但是,学生在这个“起”中确实积极行动,并有所得,虽然说这个“得”扣真正意义上的“语文”不紧。所以说,这堂“课”的“起”有所欠缺。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承”,并不是指某一个环节,而是主体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这么说,前半段(第一课时),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的演绎。对形近字,老师采用先让学生看字形,再查字典了解字义,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看得出这样的练习是老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的,也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大有所得;如果小学语文教学抛弃那些虚浮的说教,如这堂课在识字写字教学上多花些功夫,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有一个环节值得一提,授课者花较短的时间介绍了松、柏、柘、女贞四种植物的特性,似乎“暂离语文”,但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一方面为后面理解为什么只有雪松存活下来做了铺垫,无可非议。第二课时中,老师在学生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始激起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容,重点朗读,再次激疑,并引导学生潜心读书,自主释疑,说出自己的感悟。同样是读,第二课时与第一课时读的要求和目的都不同。如此的“过程与方法”甚为“语文”。但是,如此活动的目标设置却值得商榷。

“转”,指的是课堂活动的高潮。优秀的语文课,应该也必须有一个高潮,在这个高潮中,教师与学生进入亢奋状态,而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是“文”的目标)也在此时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看得出来,第二课时的“精读感悟”,是这堂课的高潮部分,授课者巧妙地运用了现代媒体,演示了雪松枝富有弹性的特殊本领,直观可感,学生定有所得;但是,这种“得”是对松树特性的“得”,是植物学上的“得”,而不是真正“语文”意义上的“得”。实际上,授课者应该将第二课时“感悟旅行者的话”环节设置为高潮,因为这个环节的内容特别“语文”,让学生深刻领会“对比手法”的作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语文”的“得”。至于现代化媒体的演示,也应该对比东、西两坡植物对雪的不同承受能力。遗憾的是,授课者在这个环节浅尝即止,竟向《卧薪尝胆》拓展延伸,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放在第一位。可见,作者这两个环节的目标设置偏离“语文”。

“合”是一堂课的尾声,这堂课的尾声仅是授课者的一句话“这是一个学会退让,以退为进取得最后胜利的例子。请同学写一写自己的感悟”。学生之“得”,更是思想品德维度的“得”,语文课如此布置作业,那么,思想品德课的作业该如何布置呢?

所以,我们认为这堂课(实际上是两堂)是虽有缺点,但整体还是成功的语文课。

三、针对某一个特殊要求的评议

有时候,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也要进行评课活动,如对某个优秀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总结。这样,就要以这位老师的语文教学观为背景,从目标设置、环节安排、预习设计、作业布置等等角度进行评议。这种评议,一般也要从师生两个方面分析入手,分别评价其成败得失。

【案例】

一块面包——“言语交际表达训练”课堂实录[14]

于永正

一、第一课时——“说”的训练

师:今天早上,我发现一位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出示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办?——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我准备把面包拾起来,交给校长。

生:我准备写篇稿子,提出批评。

生:我会告诉这个同学,农民种粮食很辛苦,不应该浪费。

师:你打算当面劝告,是吗?——请大家接着说。

生:我将把这件事告诉校长,并请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告诉大家要爱惜粮食。

师: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人都要爱惜粮食,是吗?以上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错的。还有部分同学不举手,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程×,你准备怎样处理?

生:(站起来)我……

师:(鼓励地)说心里话,没关系。

生:我不敢问……(笑声)

师:程×不是不想问,而是不敢问,胆子小。要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口才。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说了不少处理意见。你们认为哪种办法比较妥当?

生:(齐答)当面劝告。

师:这件事,当面劝告一下比较好,当然,写稿子,报告老师或校长也不失为好办法。不过,当面劝告,(板书:劝告)不能耍态度,要以理服人。(板书:以理服人)

师:如果请你去劝告,你准备讲哪些道理?对了,有人告诉我,这位扔面包的同学姓李。咱们就叫他晓理吧。(板书:晓理)你准备讲什么,先列个提纲。这叫发言提纲。(生写,师巡视。)

师:哪个同学说说你列的提纲。

生:我先请晓理背古诗——《锄禾》,再根据古诗教育他粮食来之不易。

师:你们是同学关系,“教育”这个词换成什么更合适?——请你自己考虑。

生:把“教育”换成“告诉”。(教师肯定)

师:这是第一条。首先告诉晓理,粮食来之不易。(板书:1.粮食来之不易)这一条,大家还有什么补充?

生:除了背古诗,还要告诉他,把粮食加工成面粉到做成面包,不知道要经过多少道工序,不知有多少人做……

师: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

生:第二条,告诉晓理,粮食的用途很大,谁能离开粮食?粮食是宝中宝。

师:很好。(板书:2.粮食的用途)民以食为天,这是至理名言。除了供人们吃,还能干什么?知道吗?

生:做点心……

师:粮食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糕点、酿酒,还有,你们知道吗?好多药品都是用粮食做的。我们吃的味精也是从粮食中提炼出来的。总之,没有粮食,人类就无法生存。

生:我请晓理算一笔账,每个同学每天扔掉一块面包,那全国将浪费多少粮食?浪费是一种可耻行为。

师:这笔账算得好!这真是一个天文数字!(板书:3.算账)诸葛亮曾告诫他的儿子:“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简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美德。浪费是可耻的。

生:虽然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较快,但还有很多人吃不饱。

师:有些贫困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一点也放在第三个方面说说。这也是一笔账。

生:我给他讲一个革命故事,红军长征时……

师: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讲;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提示一下:你不是学过“马背上的小红军”吗?那位小红军就是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的!还记得他干粮袋里那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吗?这可以算第四条。(板书:4.记住过去)

生:面包是用爸爸、妈妈挣来的钱买的,爸爸、妈妈挣钱很不容易。

师:这一点补充很好,可以把它放在第三条。大家想得很周到,讲得很有道理。我如果是晓理,听了以后,一定会心服口服的。大家谈了这么多,集中起来大体分四个方面。我们当面劝告晓理的时候,就从这四个方面讲。现在,请看看板书,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讲的内容。待会儿,我扮演晓理,请你们来劝告我。(生笑)(生熟记黑板上板书的内容)

师:现在我当晓理。谁借条红领巾给我戴戴?(师戴红领巾,生笑)我是谁?

生:(齐答:晓理)

师:是于晓理。懂得道理。(板书:于晓理。众笑。)劝的时候,千万别说“于老师您不应该扔面包”。(生大笑)现在,我请一个同学到前边来劝说晓理,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允许插话,都要参与,看谁有口有心,能说会道。

师:于×,请你到前边来。(于×摇头)我不喜欢摇头,我喜欢听“让我来试试”。(于×勇敢地走上讲台。老师鼓励她大胆一点。)

生:于晓理同学,这是你扔的面包吗?

师: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众笑)(一生站起来插话:小同学,请问你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

师:我是四(1)班的,叫于晓理。

生:晓理同学,你扔面包是不对的。

师: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众笑。于×一时语塞。师指出:对别人做的事发表意见,应从自己这个角度说,坚持“我”的说法,而且态度要诚恳,要这样说:晓理同学,你把面包扔了我感到太可惜

了。如果直接指责对方,就会顶牛,激发矛盾。)

生:于晓理同学,我觉得把好好的面包扔了太可惜了。(师插话:这样说,对方就不至于抬扛了。)

师:你想想,你妈妈在工厂里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分一分地挣钱,你妈妈知道了会怎么想?

生:妈妈知道了会生气,会狠狠地批评我。(众笑)(这时于永正立即提醒于×:看看黑板上的提纲,应该先讲什么?)

生:于晓理同学,你知道吗,粮食可来之不易呀!农民辛辛苦苦地耕地,播种,施肥,浇水,……收割,(师插话:脱粒,晒干。)付出了多少汗水呀!咱们上一年级学过一首古诗——《锄禾》,你还记得吗?

师: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背完了,于晓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笑声)——小姐姐,我错了,我不该浪费粮食。(众笑,一生插话:把粮食加工成面包,不知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经过多少人的手!)

生:粮食的作用可大了。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除了可以吃,还可以酿酒,做点心,制造药品呢。(一生站起来补充:还有提炼味精。粮食是宝中宝。)我们生活虽然好了,但也不能忘记过去。还记得咱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吗?(一生插话:如果我们一人扔一块面包,全国会浪费多少面包呀!)

师:(拿起桌子上的面包)小姐姐,同学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我错了。(说完低下了头。笑声。)

师:(取下红领巾)我现在不是于晓理了。(笑声)于×态度好,讲得好,同学插话补充得也好。

二、第二课时——“说”转换为“写”的训练

师:同学们,浪费粮食的现象较普遍,不光是晓理一个人。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有的同学想写篇稿子,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我认为很有必要。这样吧,咱们给全校同学写一封公开信,让每个人都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认识粮食的作用,都能珍惜粮食,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我刚才说了,咱们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来着?

生:让全校同学认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是宝中宝,(师插话:了解粮食的作用。)都来爱惜粮食。

师: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在信中就必须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的作用写清楚,这是重点。格式和一般书信一样,为了区别于其他书信,第一行可写上“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生:以谁的名义写?

师:以个人名义写吧,写的时候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随时提出来。请抓紧时间写草稿。

生:于老师,我给市长写封信行吗?

师:可以。让市长在“世界粮食日”那天发表电视讲话,呼吁全市人民爱惜粮食。

(生写草稿,师巡视,个别辅导。多数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当面评改了两篇草稿,下面是评改其中耿×一篇的实录。)

生:(读草稿)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师插话:“这是个题目。”)亲爱的同学们:上星期四上午,我校四年级的晓理同学把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扔了。(师插话:“在公开信里不要点同学的名。”)五年级一班的于×同学见了,挺身而出,进行劝告。(师插话:虽然制止这种不良行为需要有点勇气,但还不是和坏人作斗争,用“挺身而出”不合适。可以改为“诚恳地提出了批评”。)

(接上)其实,这种浪费现象很普遍。在我们学校的垃圾箱里经常可以看到发霉的馒头、包子、点心……我们应该大声疾呼:不要浪费粮食!同学们,粮食是宝中宝。“民以食为天”。我们一天三顿饭,哪一顿能少了粮食!再说,粮食来之不易呀!它是用农民的血汗换来的。(师插话:你没有把粮食的作用讲全,它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饲料呢!读完后补充上去。)咱们一年级就学过一首古诗,(师插话:“这一句应这样说:‘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的那首流传千百年的古诗吗?’”)诗中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收下来再加工成面包,又不知要经过多少人的手!同学们,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提高,可是还应当勤俭节约。小学生行为规范里讲得很清楚,要爱惜粮食。(师插话:“这里加上一句:‘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不多,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粮食。’”)现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还有,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曾经报道过世界难民缺乏粮食的问题。当看到一幅幅骨瘦如柴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托着饭碗向别人乞讨的时候,(师插话:“前面有‘一幅幅’,后面就该加上‘画面’二字。要不,就把前面的‘一幅幅’去掉。”)浪费粮食的同学难道不为之震动?(师插话:“有些电视节目应当看,耿×同学看了,不仅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作文中用上了,很有说服力。”)同学们,也许有人会说,馒头我是用自己的钱买的,我扔了与别人没有关系。不对!父母挣钱容易吗?我们也应当珍惜父母的血汗呀!同学们让我们都来节约粮食,爱惜粮食吧!此致敬礼。五年级一班耿×,1995 年3月16日。

师:耿×的信一是道理讲得较全面,较深刻;二是措词恳切,有力,感

情真挚,有说服力。其他同学再看看自己写的,看看有没有疏漏的地方,修改好了,再抄在作文簿上。

师:为了达到让全校同学都爱惜粮食的目的,除了写信,还可以把刚才于×劝晓理不要扔面包这件事写下来,写一篇记叙文。同学们看了同样会受到教育,下次作文课咱们就以《劝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有空儿,你们先写好草稿。

【分析】

于永正是闻名遐迩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这堂课,就是对他作文教学观的最好诠释。

于永正认为,学生说、写训练是为了“言语交际需要”。于永正几乎每一堂“言语交际表达训练”课都体现这一特点。听课的每一位老师都能感受到“言语交际需要”带给学生的是什么,是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有所用的成就感。所有评课的专家都指出:“一切从交际应用的实际需要出发,是于永正作文教学的重要特色。”[15]所以,于永正注重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说写训练材料,使学生感到这种训练既亲切又实用。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淡薄了,尤其是乱扔面包等食品的现象时有发生,抓住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很有典型意义。

于永正总结自己的语文教学,提出了“五重教学法”。山东韩春梅认真研读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课堂实录和小学语文专家的评点,总结出于永正言语交际“五重”艺术特色,即:重情境创设;重随机批改;重生活应用;重多方训练;重全体参与。[16]上面的这个案例,对这五个“重”的阐释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于永正重视“言语交际”,重视说、写能力的转换,这两堂课中,授课者先就一块被扔掉的面包引导学生作“说”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将“说”的能力转换为“写”的能力。顺理成章,自然达成。

要做到说理充分,娓娓动听,使人怦然心动,这不光是个说话技巧的问题,还关涉到一个人的思辩能力。于老师的课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相信如此训练数年,学生的作文水平定能得到较大的提高——事实正是如此。

注重作文中指导,是于永正作文教学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随时指出其用词不当之处,并通过推敲,帮助他们选用准确的词语,这是最切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之一。在课堂上使用随机面批的方式,学生当众读,教师随机改,受益面大,效率较高。由于是随机改,这就要求教师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敏锐的语感;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勤学苦练,不断实践,就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的随机面批水平。

本章实际上涉及了两个问题,其一为怎样听课,其二为怎样进行课堂评议。怎样听课,没有固定的程式;怎样评议,也没有固定的程式。上面的那些案例,仅供参考。但是有一点必须记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会”听课,听得出一些“道道”,才能对别人的课堂教学进行评议;同理,学会了科学的课堂评议,听课时就更能关注那些有价值的信息,自己授课时就能更科学,更严密。当然,不管怎么说,无论是听课的能力培养,还是课堂评议的能力培养,都是自己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基础。

【注释】

[1]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6

[2]杨颖,关文信,赵晶红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赵黎丽.语文必须姓“语”的哲学思考[J].语文教学研究,2011(5)

[4]王家伦.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三维构建[J].语文教学研究,2010(2)

[5]王家伦.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三维构建[J].语文教学研究,2010(2)

[6]颜丹.语文课堂评议应向学生“所得”倾斜[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4)

[7]王雅萍.论发展性语文教育的四大评课标准[J].学科教育,2001(3)

[8]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68

[9]王家伦.学生“所得”是语文课堂评价的终极目标[J].中学语文教学,2008(8)

[10]http://www.frjy.cn/Html/Article/bsd/es/59125.html

[11]http://www.yangteacher.com/Html/2008213103013-1.html

[12]小学语文教学网.http://www.vastman.com/Article/zuowen/xszw/xszw2/6710.html

[13]小学语文课堂网.http://www.xxkt.cn/yuwen/2010/44205.html

[14]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206-213

[15]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247

[16]韩春梅.于永正言语交际教学艺术特色例析[J].山东教育,2004(Z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