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作文教学应激活学生写作的情感

让作文教学应激活学生写作的情感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生活化作文教学可以从开掘渠源、强化审美、重视思辨、开辟专题等多方面为学生创设个性写作的提升空间。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品味生活、思考人生、表达真情、畅想未来。作文课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审美”,将生活上升到美学的层面作审美观照,借以激活学生写作的情感。同学乙选择独特的审美视角,从父辈们、祖辈们僵硬的布满青筋和褶皱的手上发现了生命之美。

何家荣

摘 要: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品味生活、思考人生、表达真情、畅想未来。然而,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生活化作文教学可以从开掘渠源、强化审美、重视思辨、开辟专题等多方面为学生创设个性写作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生活化作文 审美 思辨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品味生活、思考人生、表达真情、畅想未来。然而,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不少学生说着大而空洞的假话,唱着大而无当的高调,套着俗而陈旧的模子,进行着“痛苦”的写作活动。由于作文脱离现实生活,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真情,迷失了思想,失却了个性。

开掘渠源,让生活的清流滋润学生写作的心田

作文课要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感悟人生,让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性,让宇宙自然的博大精彩拓宽学生作文的视野。打通书本世界、生活世界、网络世界的界限,构筑人际对话、人机交流的绿色长廊,在群体参与、信息集约、思维互补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完善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开展“信息采编播”活动

学生自由组成活动小组,一般以三五人为宜,利用学习之余收集各类信息,借助语文晨读时间,将一周内的所见所闻(家庭、社会、网络世界中学生感兴趣且又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互传递。要求学生从芜杂的零碎的原生态的生活现象中,梳理出主题或观点,写成“要闻沉思录”。这一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提升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并加以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辨的能力。

(二)开设“新闻会客厅”

每周组织一次“一周‘要闻’综述”活动。邀请老师或同学做嘉宾,由“主持人”(学生轮流担当)汇集同学中有代表性的问题,以沙龙形式,围绕中心事件、焦点人物作多维评析,“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三方进行广泛对话,论长道短、评优判劣、求同存异,在信息集约与信息加工中,提升学生言语交际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和审美鉴赏的能力。

(三)开列“互助合作作文”

打破学生作文单一的训练模式,创设同桌或四人小组共同完成一篇作文的活动形式。在新闻采编播、“要闻”述评、多维交流的基础上,由小组集体选定话题,自主立意,自选文体,确定执笔者,进行作文训练。这种借助集体智慧,学生轮流“做东”,资源共享,思维互补的作文法,既能激趣、习法,又能益智、陶情,可谓一举多得。

(四)开建“社会调研”风气

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社区、机关、乡镇作实地走访,或对地方名人进行专访,或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采集,或对乡土人文资源进行挖掘,写成新闻调查报告。不定期地开展“我眼中的社会”主题式对话活动,使学生的生活由校园向社会辐射,视野由封闭走向开放,情感世界由关注自我向关注社会拓展,实现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对接,在作文中学会做人,彰显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

强化审美,让生活的美景激活学生写作的情感

作文课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审美”,将生活上升到美学的层面作审美观照,借以激活学生写作的情感。如在师生同“游”《荷花淀》之后,白洋淀优美的自然环境,白洋淀女性的内在美给学生以强烈的情绪感染,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白洋淀妇女崇高的人格美和孕育人格美的社会根源、生活基础,并以“女性人格美的内在张力——评孙犁笔下的水生嫂及她的姊妹们”为题,联系社会生活现实,写一段审美评述性文字,进行课堂交流,其产生的教学效应是综合的、多维的。

文学作品中有众多的人物形象,将这些形象材料作比较性赏析,并延伸、转化为写作话题,方法可行,易于操作。我曾作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要求学生从已学过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找出一组女性形象作审美性赏析,并按事先设置的图表编写,先独立制作,接着进行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总,归结。

在分类、比较的基础上,将阅读成果延展,深化,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鲁迅笔下被损害人物形象的美学思辨》为写作课题,进行后续性拓展学习、合作学习,实现阅读,写作的互惠双赢。

重视思辨,让生活的灵光提升学生写作的品位

指导写作“生命之美”的话题作文,教师先提供给学生一组开放性材料,引发学生对“生命之美”这一话题作多维度发散思维,在多个相容性判断中筛选或归结出新颖、独到、深刻的最佳“方案”。在学生打开思维路径后,教师给学生创设“说辨—比较—择优”的场景,借助“说”的手段,运用审美法则和哲学思辨,让学生对话、交流自己对“生命”内涵和“美”的真谛的认识,挖掘话题所蕴含的深邃哲理。在具体的写作环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力求在选材、谋篇、语言、体式上展示自己的写作个性,追求角度的独特性、行文的变化性、层次的演进性。

学生写作实践的结果是,感受生命的美丽,原本平淡无奇的东西,在学生的笔下幻化成了多彩的画面,感人的乐章。同学甲这样写道:“我经常在放学的路上,遇见一对老夫妇。那位老大爷因偏瘫行走不便,每天都得由老伴搀扶着到外边活动。步履艰难,却几年如一日,没有怨言,没有牢骚,走过了春夏秋冬。风烛残年,相敬如宾的老人啊,我从你们身上感受到了生命之美。你们构成了夕阳下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同学乙选择独特的审美视角,从父辈们、祖辈们僵硬的布满青筋和褶皱的手上发现了生命之美。“因为那是一双勤劳、朴实的劳动者的手。从这样的手上,我看到了劳动之美、创造之美。生命因劳动、创造而变得精彩、美丽。”同学丙则对高考落榜发表感慨,表达自己独到的思维:“高考落榜又算得了什么,我只不过是多了一次体验‘3+X’的机会……”

开辟专题,让多彩的生活拓展学生写作的视域

设置“生活碰碰碰”专题型活动形式,专题内容可分成“信息聚焦”(巡视校内外生活)、“妙法探寻”(交流品味生活的方法)、“心灵感悟”(记录感悟生活的心路历程)、“真情告白”(一周社会热点评析)。让学生主宰生活化课堂,主动求索,协同研讨,创设“短、平、快”的语文专题型实践活动。开辟“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专题式活动课,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与自然,览山川之秀,阅人文之本,悟人情之美。如学习东山魁夷的《听泉》一课时,在学生读解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切感受,体悟作品的艺术风格后,提供给学生一组课外读物——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成读书心得,围绕“人与自然”的话题,联系现实生活,作课堂汇报交流,造设阅读、延伸、写作、交流的综合效应。

再如学习《胡同文化》一文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联想中国还有哪些相关的传统文化?学生作发散性思维,在思辨、探究中形成一条“文化彩带”(“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沙地”文化、“水乡”文化、“桥”文化等等),并与生活对接,利用节假日作实地采访,写成采访录,相互交流。这种延伸拓展,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优化和丰富了学生的情商。

生活化作文教学,把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未来落到实处,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张扬学生的哲理认知个性、思维品质个性、审美创美个性当作作文教学的使命,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