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学习的主宰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宰权还给学生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因学案而转变教学观念,指导学生设计有效学案,挖掘优势智能领域,呈现差异学案,围绕学案创设新型的语文课堂,让学案学习在评价中产生持续效应,从而真正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向沛峰

摘 要:把“学”提到比“教”更重要的高度,让学习方案回归到教案中的核心地位,笔者探索的“学案学习法”是一个不错的应对之策。笔者因学案而转变教学观念,指导学生设计有效学案,挖掘优势智能领域,呈现差异学案,围绕学案创设新型的语文课堂,让学案学习在评价中产生持续效应,从而真正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关键词:学案 优势智能领域

笔者倡导的“学案学习“法,并不是主张让学案替代教案,而意在强调回归学案之于真正意义教案的主体核心地位。“学案”是学生学到知识、习得能力的方案。学案由什么构成?简单地说,就两部分:一是学生学什么;二是学生怎么学。

新瓶还得装新酒:鼓励差异学生呈现差异学案

笔者在学案示范时强调各种方案的可选择性,在模仿尝试时强调学案实施的个体可操作性,在自主创造时强调学案体现个性化的创新视点。笔者在实践中探索了如下几种形式的学案。

(一)“弥补性”学案

主要侧重于通过学习活动弥补某方面知识或能力的不足的学案。譬如对于文言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将一篇文言文读懂尚属不易之事,如一味地要他探究创新实在是勉为其难,那么他在设计学案时,可以只从如何落实文言字词入手,这样的学习方案才是他力所能及的,也才是真正有效率的。如: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设计之一

笔者按:此学案的设计者学习水平居班级中等,文言文基础尤其薄弱,特别是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近乎空白。在笔者的建议下,他制定了如下学案。

1.在老师的帮助下复习“之”“而”“其”三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做到不看资料能复述(课外完成)。

2.找出本文中所有包含虚词“之”“而”“其”的句子,并逐一进行分析,明确其用法,并熟读这些句子。

3.在笔记本上归纳文中重点实词20个、词类活用词语6个、特殊句式4个,并背诵其所属例句。

4.口译全文,书面翻译课文“挟太山以超北海”段、“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段,并交老师批改。

(二)“探究性”学案

主要侧重于通过学习活动对特定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探究或质疑问难的学案。探究性学案其目的不在于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在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水平和能力。譬如对于文言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一篇文言文单解决字词问题无法满足其学习的需要,那么他就可以把学习视点更多地放在鉴赏或思辨层面上,从而设计以探究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方案。如:

《阿Q正传》学案设计之一

笔者按:此学案由本班某自由学习小组的4个学生共同设计,其中有独立完成的,也有合作完成的,虽然表述不多,但容量相当大。

1.读《读本》第229—294页的18篇相关文章,每人做10张以上读书卡片(课外独立完成)。

2.卡片传阅交流,评选8张最有价值的读书卡片(合作完成)。

3.思考文章批注问题,在每条批注下的空白处写不少于50字的文字(课内合作完成)。

4.写作实践。阐述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内容并评价,然后写成小论文交老师批改(课内合作研究,课外独立作文)。

(三)“展示性”学案

主要侧重于通过学习活动展示学生某方面的学习特长的学习方案。譬如让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写文学评论,让有表演天赋的学生编演课本剧,让喜欢画画的学生用连环画或漫画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等等。其实学生在从事此类创造性学习的同时,对学习内容本身的掌握也是最深刻的。如: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设计之一

笔者按:本学案的设计者是一名平时酷爱侦破小说的学生,设计本学案时,他在班里挑选了另外4名同学组成临时学习小组,开始了这次极有创新意义的学习。

一、学习课题: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

二、学习情景假设。

1.福尔氏警察局。局长:学生1;警员:学生2、学生3、学生4、学生5。

2.案件: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俄国一所中学的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的2003年4月27日,福尔氏警察局接上峰批示,特组成专案组对“别里科夫之死”案件进行立案侦查

三、明确该案调查的刑侦思路。

1.由学生1从众多侦探小说中总结提炼死因调查案的基本思路。

2.由学生3直接向刑侦人员进行访谈(其表哥是区刑侦大队干警)。

四、分头行动全面铺开侦查工作(以教材和网上相关资料为主)。

1.案发背景——由学生2负责。

2.现场勘查——由学生3负责。

3.查阅档案资料——由学生4负责。

4.采访相关人士——由学生1、学生5负责。

五、福尔局长主持别里科夫死因推理报告会(向老师申请课堂演示)。

六、撰写“结案报告”并为《福尔氏备忘录》杂志撰写4篇“本案引发的思考”。

(四)“综合性”学案

相比前三种学案形式,综合性学案是一种更适合多数学生学习的常规学习方案。此种形式的学案以基本的语文基础和能力为立意,比较全面地挖掘特定学习内容的学习价值,充分利用学习载体中蕴含的各种语文能力培养因素,从浅层次的知识积累到深层次的质疑探究到创新思维训练,多头并进,各个击破。如:

死水》学案设计之一

笔者按:此学案由对诗歌有着共同爱好的3位学生共同设计完成。

一、查找介绍闻一多其人其诗的相关学习材料(课外通过到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查阅获取)。

二、网上下载《死水》配乐诗朗诵,欣赏并模仿朗读全诗至少三遍,初步感受《死水》的音乐美、绘画美及建筑美,并写出感受的文字材料。

三、挖掘下列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死水”“清风”“破铜烂铁”“剩菜残羹”“丑恶”等;讨论《死水》“三美”的具体体现。

四、学生轮流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组内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准备配乐诗朗诵(请老师加以指导),申请课堂演示。

六、每人以“故乡”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申请课堂配乐朗诵演示。

梅总赢雪一段香:挖掘学生潜在的优势智能领域

四种不同类型的学案中,在某个领域兴趣最浓、特长明显的学生最喜欢的是“展示性”学案,学习水平中上、无明显特长的学生多喜欢“探究性”学案和“综合性”学案,而“弥补性”学案多是敢于正视自身弱点、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理性思考的学生常用,尤其适合高三年级段学生的学习。

譬如在学习《雨霖铃》时,有一个学生的方案就是将词改编为电视音乐脚本。学习前,观看了大量的优秀电视音乐,并把部分电视音乐变成文字,来体会电视音乐脚本创作要领;学习中,阅读了大量与本词相关的资料,充分挖掘本词的内涵,让自己走进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里。之后,一气呵成,创作了如下电视音乐脚本,受到了师生的交口称赞。

《雨霖铃》电视音乐脚本

[音乐]轻唱词《雨霖铃》,用琵琶和二胡伴奏。

第一组镜头:

[时令]秋日傍晚,大雨刚停,知了叫声凄清哀婉。

[环境]江岸长亭旁。岸边,杨柳垂枝,在一枝上挂一红巾系着的小铃铛(镜头由此开始推移),江对岸群山起伏,江面上有一小鸟飞旋。(镜头开始逐渐移到A、B两人身上,这时音乐逐渐响起,唱歌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人物]A、B:走出帐来。(帐内杯盘狼藉)

C——船夫:“客官,天时已晚,该开船了。”

(唱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A——柳永(看着B,深情地)

B——女子(用手拭眼泪,嘴唇嚅动了几下,却又没有说出话来)

B——双手紧紧地拉在一起。

(唱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A:(转头望江面,江面白雾茫茫)(唱词:“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镜头逐渐模糊)

第二组镜头(略)。

以己之矛攻人之盾:师生在交流中碰撞出共鸣的火花

(一)学习心得交流

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极具个性化的学习表现形式。把这些个性化的东西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现出来,一方面,自己的学习所得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受全体师生的理性评判,可以让知识变得更清晰、更准确,可以使思考更深入、更透彻;另一方面,交流的知识或思想是自己感受最深的,往往就是学习者优势领域的充分挖掘,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说给大家听,对其他学生的触动也是最大的。

在学习《祝福》一文的课堂交流中,学生C对祥林嫂有过一段精彩的发言:“如果对小说研究得稍微仔细些,你就会发现祥林嫂是在春天没了丈夫的,是在春天被卖改嫁的,是在春天丧夫丧子了,也是在春天走向不归路的。也许这正是一代巨匠的大手笔,春天本来给人的是希望,是光明,然而春天对于祥林嫂而言却如同地狱。这就是我们的祥林嫂——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准确而生动的概括当时赢来了师生雷鸣般的掌声。学生G则是这样评说祥林嫂的:“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中这样概括中国民众的奴性思想——‘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学习了《祝福》,我不得不这样评价我们的祥林嫂:她真的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呀。”同样精彩。这些近乎经典的思想和观点来源于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探究,而这样的课堂交流既给学习者成功的愉悦,为其后续学习注入了绵绵不绝的动力,也为其他学习者在同样的学习内容中打开了思维,并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示范与榜样,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润物而细无声。

(二)共性问题探究

虽然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案体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但由于学习内容相对同一,因此在不同的学案中总是存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学习问题,而这些共性问题往往是思辨价值最高、学习难度最大的问题,很有必要组织学生共同探究。

譬如,在学习《雷雨》时,学生均把理解周朴园的多重人格设定为“亮点探究”的学习目标。笔者围绕这个亮点,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课堂讨论:如何理解周朴园的恋旧情结?课堂交流时,这个问题引发了一场精彩的辩论。同学F引用课文说明认为:“周朴园是个资本家,唯利是图是其性格的主体,恋旧只是他虚伪的典型表现。”当即就有学生H站起来反驳:“周朴园是资本家不错,周朴园虚伪也不错,但周朴园的虚伪绝不因为他是资本家的缘故。况且资本家与唯利是图并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这完全是‘大跃进’式的论调。”简单的辩论让学生的思维品质上升了一个台阶,这真的不是教师的说教可以解决问题的。听着学生的论辩,作为教师的我,扪心自问:如果让自己讲,能讲得如此深刻吗?即便讲得深刻,学生能感受得如此深刻吗?

(三)学习成果展示

课堂交流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组织学生汇报表演。其主要形式有学习报告会、课本短剧表演等,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展示怎样的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展示成果之前学生用怎样的心态投身学习——成果展示的价值也正在于此。另外,这种展示性的表演,让学生充分挖掘并发挥自己的学习特长,有时也正切中了其他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为其他同学的后续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第四册戏剧的时候,有许多学生把话剧片断表演定为思维创新的视点,为此,我专门抽出一个晚自修的时间让学生集中表演,表演中有一组学生撇开课本选编的戏剧,自己另外创作了一个三幕剧,自编自导自演让他们成了该次成果展示中大家公认的“赢家”。剧本内容简介如下:

《倒灶》

剧情简介:沙地人家老少三代三次“倒灶”,反映沙地相关的民风民俗,揭示沙地人生活变迁,歌颂艰苦创业精神。

第一幕:20世纪50年代。苦沙地。年前的一个风雪之夜。饥寒交迫的沙地某人家第一代人,做年糕。风雪吹倒了草舍,天灾使其倒了灶。

第二幕:80年代。创业中的沙地。清明节。沙地人家第二代。为已故父亲上坟,与当地某游手好闲之人(此人与其父有宿怨)发生冲突,此人一怒之下毁了灶。

第三幕:90年代。幸福的沙地。年前,沙地人家第三代。倒旧灶建新灶。

生活中有些现象很有意思:一是学开车。理论知识重不重要?重要,但驾校只给我们一本书,让我们自己学;操作要领重不重要?重要,但师傅却让我们一开始就握住方向盘,不管你说行不行,上路再说。二是小孩学走路。先是父母扶着走,再累也不能放;然后放手让他走,眼看要摔倒连忙扶一把;最后孩子就可以在路上自由自在地跑跳了。简单的生活现象也许蕴含了学习的真谛,是不是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深思?放下师道的架子,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