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自习课还给学生自己

把自习课还给学生自己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习,顾名思义,应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但是现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自习早已成为某些学校教师的可支配时间了。我们现在能在许多学校看到这样的一幕:下课铃一响,下堂课的教师早就进教室来了,学生只好用小跑的速度到卫生间,然后小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学校领导没有办法,“为了保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只好把自习分到每个教师的名下。多留习题、多印篇子,学生为了完成只好枕书待旦。

自习,顾名思义,应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但是现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自习早已成为某些学校教师的可支配时间了。看看下面的课表(一个文科班的,理科基本相同)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已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再看一张某校的作息时间表:

作息时间表

起  床:5:30

早  操:5:45-6:00

早  读:6:00-7:00

早  饭:7:00

预  备:7:30

第一节课:7:40………………………………………………………8:30

第二节课:8:40………………………………………………………9:30

课 间 操:9:40 …………………………………………………10:00

第三节课:10:00 …………………………………………………10:45

第四节课:10:55 …………………………………………………11:40

午  饭:11:40 …………………………………………………12:10

午  休:12:10 …………………………………………………14:10

预  备:14:10

第五节课:14:20 …………………………………………………15:10

第六节课:15:20 …………………………………………………16:10

第七节课:16:20 …………………………………………………17:10

第八节课:17:20 …………………………………………………18:10

晚  饭:18:10 …………………………………………………18:40

晚 修 一:18:40 …………………………………………………19:50

晚 修 二:20:00 …………………………………………………21:00

晚 修 三:21:10 …………………………………………………22:30

熄  灯:23:00

除了以上规定外,如今的中学大多实行的是一月放一次假。一般安排在月末的周六上午放,周日下午返校。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管理下进行的。在这样一种形式下的教学管理中,教师抢时间上瘾,学生已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全国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自由支配时间在0.5小时以下的占41.6%,没有的占19.4%。我们现在能在许多学校看到这样的一幕:

下课铃一响,下堂课的教师早就进教室来了,学生只好用小跑的速度到卫生间,然后小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目前这样的管理模式正在全国许多县级重点中学中蔓延,并越来越被视作是一种“好”经验得到推广。自习分配到教师名下,在很多学校最初是出于一种无奈。许多教师在课上四十五分钟中完不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或者有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学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掌握。于是就有的教师开始“抢自习”,利用公共自习做练习,甚至讲课。结果成绩上去了,学校领导对此予以表扬,并进行物质奖励,教师名利双收。这样就引发教师都“抢”自习的局面,用教师的话说是“不抢白不抢”。为此有的地方、有的学校经常出现教师因自习吵架的情况。学校领导没有办法,“为了保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只好把自习分到每个教师的名下。

而今,各学校扩招,随之而来的是学校规模突增,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学校的管理一时难以跟上,学生自制力下降,学校生活缺乏乐趣,学生跳墙外出上网等行为屡禁不止,加上家长法律意识增强,寄宿学校里的学生管理单靠班主任管理无法应付,只好全员管理,而全员管理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学生全天圈在教室里。

从以上可以看出,自习从学生的变成教师的有其一定的演变过程,从一定时期、一定程度来看,这样的管理形式有利于学校管理:

学生没有自由活动时间,其行踪便于学校掌控。

学生行动整齐划一,一动全动,不动则全不动。

学生全天候在校,增加了学校管理的安全感,家长也比较放心。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时间的利用率。

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管理从本质上是建立在学生不会自理,学校、教师包办一切的基础之上的。这就从根本上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这样的方式方法可能会对那些自我控制能力差、不会安排自己时间、学习程度在中下等的学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长此以往还是弊大于利。

从学生方面看:

自习课平均分配,学生再也无法自由支配本应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无法形成“自我学习”,也根本谈不上对某学科的兴趣。教师每节课必到,不看自己的学科常常大发雷霆之怒,造成学生无法用自习时间弥补自己的弱势学科,出现部分学生弱势学科一直弱下去,强势学科仍然强。

过长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头脑僵滞,从课桌上抬起的常常是一张张漠然的脸,在这张脸上看不到喜怒哀乐,也看不到对知识的渴求。《学记》上有句话叫作“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

学生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只是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会什么,学生会点儿什么,这还得是那些不错的学生。为了提高成绩,老师只好穷缠死打,大搞题海战术,形成恶性循环。

从教师方面看:

教师不再单单依赖课堂45分钟,潜意识中感觉有的是时间。一节课讲不完可以利用自习继续讲。在这里“学生的自习”早已转手成了“老师的自习”。

正课接自习课,上课时满堂灌,自习课大搞题海战术。对所教的知识“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自己先不明白,讲授不清,做题量竟出现逐题核对答案的现象,只告诉学生选“A”而非选出“B”,但却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教师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思考,也没有时间钻研业务,形成“磨道式”的工作模式,千课一样,百年不变,易生倦怠。

从学校来看:

评价模式单一指向高考成绩,各类活动无人参加,即使是开全校大会也有教师心里惦记着自己那几节自习课。

学校管理虚无化,甚至有的学校教师认为学校领导有与没有一个样,“排出课表来,他们还有什么事?”

学校成绩停滞不前,总在低层次上徘徊,难以培养出出类拔萃的人才。对此原因的分析常常是认为还是不如人家某某校(管理)严。

学校教师不搞教研,不知进修,甚至不知道外界的发展变化。进修结业堂而皇之地抄书,管他是什么“抄上就有分”。有的地区课改培训搞了三年,而教师却不知改的是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时间奉行“用好自己的(正式上课时间),看好各人的(分给的自习课时间),开发一下其他的(没有分到人名下的)”。多留习题、多印篇子,学生为了完成只好枕书待旦。宿舍已成为另一个自习室。

从家长来看:

一个月见不到孩子,见面时也说不上几句话,难以与孩子形成沟通、交流。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更不了解孩子的思想。

家长的地位沦丧,只剩下给孩子送钱和接受学校的处罚,家长最怕的就是半夜里有班主任的电话。

孩子无法得到家长的温情,也无法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造成成长中情感的缺失,自卑、孤僻、极端等不良品性成为许多差等生的通病。

家长不能随意看孩子、教师也不家访,本应齐心协力的三方成了相互不信任的敌人。教师认为家长到学校看孩子是在逗引孩子;家长信了教师的,就打孩子,信了孩子的,就认为教师无能;学生认为“我在校表现不好,你批评我,凭什么有事就叫家长”。

实行这样管理的学校的校长大多都有一个“绰号”——狱头,也有许多校长常常这样自嘲。但是面对自习平均分配的种种弊端,校长们应该马上把“学生的自习”还给学生,上级主管部门也要给校长们、给学校松一下“升学率”这一“紧箍咒”。因为无论如何,造成这样一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因此,素质教育再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了。

——原载《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