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

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成性评价,又叫过程评价,是对语文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语文课程的动态过程,反馈有关信息,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语文课程的根据。终结性评价具有事后检验的性质,对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的调节和改进作用不大。因此仅用定量评价的方式,不能适应语文课程评价的需要。

一、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

在语文课程评价中,人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一定的方式方法对评价对象进行衡量和判断。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人们所分出的评价方式就有不同。如按照量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按照评价的作用,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照评价的参照系,可以分为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按照参与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等。这里着重介绍根据量化程度和评价的功能分类的方式。

(一)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与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瑞文于196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形成性评价,又叫过程评价,是对语文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的评价。布鲁姆说“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语文课程的动态过程,反馈有关信息,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语文课程的根据。终结性评价又叫总结性评价,是对语文活动结果的评价。在语文课程开发或语文课程实施完成之后对语文课程计划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其目的在于了解语文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并对语文教育活动的成效优劣进行甄别。

2.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evaluation)是在语文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实施的预测性评价,其目的在于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使语文课程计划或语文活动的安排更具有针对性。诊断,并不仅仅只是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和病根,也包括发现学生的长处和特殊才能,以便长善救失,设计出能够发挥学生长处弥补其不足的活动方式。形成性、诊断性、终结性评价的比较如表11-1所示:

表11-1

img34

我国以前的语文课程评价比较重视终结性评价,如每学年、每学期都要进行各种考试,以区分学生语文成绩的优劣,并进行分等、选拔等。终结性评价具有事后检验的性质,对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的调节和改进作用不大。如果只重视评价的最终结果,无法了解这个结果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就容易出现虚假现象。而且终结性评价的标准是预先设定的,如果这个标准不够科学或难以检测,也会影响评价的可靠性。因此,应淡化终结性评价,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运用,构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

(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1.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quantitative evaluation)又称为量化评价或数量化评价,就是力图将语文教学现象和语文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对语文课程的成效作出定量的评价结论。用分数来表示学生语文成绩,根据课堂教学量化评价表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打分等,都属于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的认识论基础是科学实证主义,它认为只有经过量化研究、量化了的数据才是科学的,才能真实地显现某些教育现象,得出客观可信的结论。定量评价具有简明、精确、客观的特点,它能够加强评价的区分度,降低评价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它追求对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能够直接反映评价对象的某些特质,特别适合用于某些简单、单纯的教育现象。定量评价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占据了评价领域的主导地位,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风靡的评价方式。在我国的语文评价中,定量评价所占比例较大。对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都常用定量评价的方式。有些定性评价也要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然而,定量评价将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单化或只评简单的教育现象,很难从本质上保证对事物客观性的承诺,而且有时还会丢失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语文课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教育现象,纯粹的、过分的量化描述,容易把教师和学生那种丰富的个性表现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字中,把问题简单化、表面化,甚至引导到庸俗的功利追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学习注重情感体验和语言感悟的特点,也很难全部量化。因此仅用定量评价的方式,不能适应语文课程评价的需要。

2.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qualitative evaluation)又称为描述性评价,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的揭示和描述语文课程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它不片面追求数量化的方法,而是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对语文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的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与分析,力求全面深刻地说明被评价对象的性质。

定性评价方法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随着评价领域对传统的以量化为特征的评价方法的反思、批判而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研究中的定性研究方法向评价领域渗透的结果。在认识上,定性评价反对科学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反对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简单的数字,主张评价应全面反映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育和课程实践提供可靠的证据。定性评价方法具有全面、深刻、形象的特点,能对于不宜、不能量化的对象作出质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评价者对课程现象的某种解读,更适用于对复杂课程现象的评价。它无须制定详细繁琐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不会因为量化的不科学性而造成偏差,也会减少惟量化给被评价对象带来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和定量评价相比,虽然定性评价不如定量评价精确具体,有时也有不可靠性和对所得出的结论表述不确定性的缺点,但定性评价更多的关注内在的、过程性的东西,重视课程的整个运行过程,能全面评价被评价对象的发展,在充分肯定进步的同时又能提出问题,在鼓励和表扬的同时,又能看到缺陷,是一种蕴含着未来教育思想的发展性评价。

定性评价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被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人性化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界人士的欢迎,个人成长记录、语文学习档案资料、观察描述、作业、课题研究等都用得上定性评价的方式。在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等开放性的方法。英国则强调以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教师评价中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纪录的方法。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既要重视定量评价,更要重视定性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定性评价不是对定量评价的简单否定,而是为了更逼真地从本质上反映课程现象。它并不绝对排斥定量评价,而是把定量评价统一于自身,在适当的评价内容或场景中有时仍然会结合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价。因此,从语文课程的实践出发,应该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评价信息。语文学习档案资料、语文成长手册就是综合运用质的评价法和量的评价法的方法。

无论采用定量还是定性的方式,都要从促进学生的角度、促进课程发展的角度出发,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让学生切实从语文课程评价中受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