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统计,本次参加赛教的22节语文课以及下乡调研所听的80余节语文课。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但部分老师却误解了“合作”二字,认为把学生分成4人或6人小组,围成圈讨论就是合作。其实以上现象,不仅仅出现在语文赛教课课堂上,在具体教学中,这些问题更为突出。

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李亚娥

(蒲城县教育教学研究室,陕西 蒲城 715500)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从低效或无效走向有效,最终迈向高效。因此走进文本、吃透教材、选择恰当切入点、构建知识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等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追求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效课堂 走进文本 注重学法 培养能力

2009年11月,笔者参与了蒲城县百名课改优秀教师赛教评课工作。在听评课过程中,一连串的课堂现象使笔者困扰连连:为什么课堂讨论轰轰烈烈,问题解答却一知半解?为什么教师讲解时感到学生已经听懂了、明白了,但做练习却大眼瞪小眼,不知从何下笔?为什么整节课看似师生思维活跃,有效课堂却难以实现,又如何谈及高效课堂呢?静心凝思,感到问题有三:

1.脱离文本,忽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读,通过默读、诵读、背诵等训练,达到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完成任务,许多教师常常忽视课文朗读,教学凌驾于文本之外。据统计,本次参加赛教的22节语文课以及下乡调研所听的80余节语文课。其中,58位老师在教学中,既没有教师范读,也没有为学生留有朗读或自读的时间,文本内容学生几乎不知。表现最突出的如:《蔚蓝的王国》一课,作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文字优美、内容隽永、意境深邃,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因此,应反复读课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加以理解,但作课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导课之后便直接进入课文赏析,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听课老师却感觉云里雾里,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与文本的对话。

2.注重教法变化,忽视学法指导

新课程强调,教师教学的理想效果是为了不教。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都能积极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运用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给以适当的学法指导,但仍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点拨,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地接受新知。

3.片面追求课堂气氛活跃,导致合作学习合而不作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但部分老师却误解了“合作”二字,认为把学生分成4人或6人小组,围成圈讨论就是合作。因此,只要有人听课,不管教学需不需要讨论,都要盲目地的把学生分成小组,且美其名曰:合作探究也。但事实表现为:组织无序、缺少分工、没人负责,真可谓“合而不作”也。

其实以上现象,不仅仅出现在语文赛教课课堂上,在具体教学中,这些问题更为突出。那么,如何才能消灭此类不良现象,最终实现高效课堂呢?经过20余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无数次的听评课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1.研习课标,走进文本,吃透教材

打铁先要本身硬,教师必须具备有过硬的本领。高效和谐的课堂需要我们老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努力挖掘教材资源。因为,课程标准是教学过程的指挥棒,只有研习课标,才能认真贯彻三维目标,也才能“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走进文本就是要通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看课后习题,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宜兴市实验中学校长王俊说:“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必须保证在25分钟以上,这样才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吃透教材,即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大的学习效益。特级教师支玉恒说:那种把教材所有内涵都事无巨细的钻得深而透的做法,并非聪明之举,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式的进行教学,是绝不可取的。因此,吃透教材,首先是吃透教材的重点内容。这里不只是本课、本单元、本册的教材,还包括本学段的教材,通过煮教材、说教材、课例分析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能力要求等统一认识,特别是让所教的本学段教材内容熟记于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统一知识、表现能力、体现价值,从而进一步科学的、灵活的运用知识去实现高效课堂。

2.选择恰当切入点,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许多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繁多,结构复杂,尤其是小说、戏剧、文言文名篇等,可挖掘的知识点众多,教学起来头绪烦乱,只有找准切入点,想方设法长文短教,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例如:高中课本《滕王阁序》一文,作为文言文中的名篇,疏通全文、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明确写法、体会感情等等,这么大的容量,一两节课岂能完成?此时,找准切入点便成了关键。蒲中一教师在教学时,便抓住重点语段——二、三段景物描写,特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古名句进行赏析,分析写景方法,找出抒情语段,学会情景交融的写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轻松愉快中培养了学生审美情操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然,分析文章的切入点很多。如《背影》的课题;《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等,都是分析课文最好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善于积累,一定会发现许多分析课文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记得有位学者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的确,在信息量猛涨的今天,我们需要掌握的是“捕鱼”的方法,而不仅是得到“鱼”。因此,教学时不仅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即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量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诸如,古诗朗读三遍法:一读准字音,二读中入情,三音准情到位;古诗教学四步法: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概括主要内容法:什么人+什么事+主题;一般文章分析法:品词品句品语段,析人析景析情感等。以上这些方法只是平时教学的一点积累,并非板上钉钉,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教学中,既可以灵活运用,也可以仅作参考。

4.构建知识树,用知识树绿化课堂

所谓知识树,它的内容主要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环滚动、螺旋上升。画知识树可以很容易地把知识点理出来,对知识掌握更清晰,以此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这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如图所示(此处借用的是王敏勤教授的知识树图):

◆关于《景物描写》的概括化知识揭示了景物描写的关键特征。

◆学生掌握了有关景物描写的概括化知识就容易在新的情景中迁移应用。

img92

这里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景物描写为例:在一棵树的主干上写上景物描写,随后把景物描写从内容、作用、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讲解,所以树上就有三个分叉。而景物描写的作用分为借景抒情、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等,随即老师在作用后边又进行分支、细化。然后引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学生自己用刚才的方法去做。这样举一反三、知识迁移,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还能熟练运用方法去学习知识。如此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学生的手脚、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心动起来,随之行动起来,最后得出答案而激动起来。如果我们的学生这样长期积累,掌握了主动学习的工具,学习能力就会增强,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最终实现教师少教或不教,而学生能多学的目的。

由此可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根据教学的实际,面对学生的基础,用自己的想法、看法,特别是创新方法,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才能把无效或低效课堂变为有效课堂,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