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教育问题根源

家庭教育问题根源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父母不科学育子,及时调整教子方略,家庭教育中就必然会出现许多误区:力力的妈妈每次吃虾都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事实上,一个家庭中最为重要的是夫妻感情的经营。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第一节 转变观念:家庭教育问题根源

一、家庭教育常见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当代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总的来说,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原因有三:一是家长的心态变了,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多的关心和保护;二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变了,儿童世界变成成人世界;三是孩子的生活内容变了,成长的空间大了。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脑、电视前长大的孩子,因此,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甚至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了某些不健康的心理。如果父母不科学育子,及时调整教子方略,家庭教育中就必然会出现许多误区:

误区1:把孩子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典型案例1】

力力的妈妈每次吃虾都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力力的爸爸过来说他,他还哭闹不止。为此,父母都很生气,“孩子怎么这样啊”!

显然,像力力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

事实上,一个家庭中最为重要的是夫妻感情的经营。不妨告诉孩子:妈妈最爱的人是爸爸,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你虽然没有得到最爱,但你同时拥有双份爱。家长还可以给孩子立下规矩:“放学后回家要马上做作业,或帮助爸爸妈妈做点家务劳动。”家长会发现,越关注孩子,孩子的要求越多、越难缠;家长把孩子的位置放对了,他反而变得有礼貌和独立了。不要给孩子吃独食,让他产生他是家里的特权阶层的感觉。好东西要大家分享,人人有份,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懂得关爱别人。

误区2: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父母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孩子幸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一起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学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如果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他们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误区3:吃饭穿衣自然会。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教养孩子偏重控制,而不重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结果孩子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中学生让父母铺床垫褥、大学生父母全职陪读的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脸洗脚、学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再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父母坚持就能培养出孩子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父母要有意识地“懒”些,孩子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适合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误区4:满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多半人就很满足了。而现实中,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往往得不到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少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会认为愿望不是靠努力与牺牲达成,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获得满足。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让孩子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很多父母缺乏临场说不的处理技巧。典型的过程是这样的:上街前说好今天不买东西,但到了街上,面对诱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泼,父母觉得很丢面子就屈服了,当然嘴上还是要恶狠狠地说“下不为例,否则就收拾你”之类的话。显然,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懂得教育的家长是这样处理的:面对孩子撒泼,家长应对孩子说明“你愿意赖在这儿就待这儿,我们先回去了”,说完掉头就走,孩子见势不对,就会停止胡闹并跟随父母回家。回去后父母郑重地和孩子交谈,让孩子自己反省今天的行为,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

误区5:家务活父母干。

幸福指向: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据调查,世界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已将儿童6岁以后参与家务劳动写进国家的法律之中。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 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 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 10岁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拾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误区6:“绊倒你就打它。”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家长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美国的家长“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批评指责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于挡在前面的,让孩子自己做事情、自己承担责任。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只有承担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误区7:完全只讲民主。

幸福指向:民主要慎用。

从前的家长容易简单粗暴,而现在的家长容易太讲民主。父母作了一个决定,孩子尖叫着问为什么,家长解释,他再问为什么,家长再解释……其实他并不真的想寻求答案,而只是引诱家长进行一场辩论,而无论家长表达得多么清楚,孩子总会有自己的理由反对。

其实民主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想法,并鼓励他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讨价还价,甚至迁就退让。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只要郑重地说明“因为我们是父母,所以做决定是我们的责任”。大人成熟的意见应该要求孩子做而不是仅希望孩子做,当家长以恳求、交易、贿赂、威胁、讲理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其实就是在鼓励他不讲理。

误区8:红脸白脸唱双簧。

幸福指向:家教要一致连贯。

一般的家庭通常是祖辈宽容、父母严格,爸爸性急、妈妈心软或者爸爸豁达、妈妈较真,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于是就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放哨,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的情况。更有甚者,妈妈重罚过后,爸爸悄悄带孩子去饭店大餐美食以示安抚。长此以往,孩子产生投机心理,知道要吃找奶奶,要玩找爸爸,要上街找妈妈,教育功效相互抵消。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预先协商,达成一致,彼此主动维护对方的尊严,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相互指责。

还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看心情,高兴时孩子犯再大的错也能原谅,不高兴时孩子犯一点小错也能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时间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过一段时间又事无巨细、棍棒相加,弄得孩子不去关注教育的内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长的情绪。须知一曝十寒是不可能养成好的态度、习惯的。

(二)错位的家教模式

家庭教育中错位的家教模式深深地破坏了家长形象,也造成了亲子间的隔阂与伤害。以下是生活中常见的九种最错误的家教模式。

1.唠叨式

很多孩子说,一听爸爸妈妈唠叨就烦。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2.数落式

唠叨的同时还有数落。孩子在家里总是不停地被数落:“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不做作业啊?”“你怎么只知道玩啊?”

数落比唠叨更为严重,因为数落常常带有谴责性质。

数落会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积极性的火苗扑灭。

3.训斥式

动不动就训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

4.打骂式

打骂式的家长数量不多,但对孩子的影响更不好。

5.达标式

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所名牌大学,这叫达标式。

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五种积极性的家教方式。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订目标,家长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

很多孩子考试前情绪非常紧张,为什么?压力太大。如果考试前不对孩子施加压力,告诉孩子只要考出真实的成绩就行,也许孩子可能考得更好。而面对好成绩孩子自己可能还不满意,觉得某几处丢分太多,愿意继续努力,家长反而要安慰孩子。这是好状态。

家长先给孩子制订一个标准,使孩子心理特别紧张,担心达不了标。当孩子不能达标时,家长就来唠叨、训斥,效果肯定不好。

6.疲劳式

学校搞题海战术,家长再额外增加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7.包办式(陪读式)

孩子的学习家长都替他操心到,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

8.催促式

不断催促孩子“你该做作业了”“你该复习了”。

很多孩子说:“我本来准备做作业了,父母一催我反而不想学了。”

9.愁眉苦脸式(操心式)

父亲母亲的面孔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若一个孩子回到家里,面对的是一张数落的脸,一张唠叨的脸,一张训斥的脸,一张打骂的脸,一张愁眉苦脸的脸,一张催促的脸,孩子很有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

父母的脸有时候决定了一切。

家长必须认识到错误家教模式的危害,彻底摒弃。

二、家庭教育问题根源

【典型案例2】

有位记者拍了一组震撼世界的照片:一只巨大的老鹰追扑着一个非洲的孩子,并把孩子吃掉了。这张照片获得国际大奖,而人们却谴责他:“你看到孩子为什么不救?”他说没救下来。人们不再谴责他。可是不久,他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自杀了。这就是道德的力量。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成人比成功更重要。

1.重智育、轻德育

随着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些家长误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思想品德是无关紧要的。《辽宁省“十二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良性互动机制研究》课题组的对千名中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 93.8%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智育最重要,只有6.2%的家长注意到孩子的品德培养。

有几所中小学校,为了让孩子接受艰苦锻炼,组织了“希望之路”夏令营,孩子们都很高兴。可是,一些家长怕孩子受苦,纷纷出动,有的竟用小轿车拦路把孩子强行接走,“希望之路”的活动只好暂停。

2.重期望、轻过程

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课题组的一次调查显示, 95.6%的家长要求孩子上大学。特别是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家长,他们出生在困难时期,成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从小生活的磨难和学习上的荒废养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希望自己的理想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他们对子女要求特别高,有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回家就像进了监狱,父母是看守,整天被软禁在书房里,放风的时间都很少。”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学习好,考上好大学,对孩子的其他需要都不管不顾。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3.只管养、不管教

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从小不用教,长大再教也不迟。有的家长送孩子上学时,对老师说:“孩子交给你们,拜托了,是骂是打随便。”有的家长整日忙于工作,无暇教育子女。有的父母下班后只顾自己休闲,“斗地主”“筑方城”,有一个街道,每天晚上有20多桌麻将,有的家长在打牌时还不让孩子在身后看书,因“书”与“输”谐音,不吉利。

4.重宠爱、轻锻炼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有一种“蛋壳心态”,对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生怕有个闪失,便过度地保护、过分地宠爱。

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便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有的家庭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有一种从众的思想,“别人怎样我也要怎样”,认为自己苦点没关系,不要苦了孩子。

这种宠爱养成了孩子的“娇骄二气”,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适得其反。

5.重身体、轻心理

一提到健康,许多家长都会自然联想到自己孩子的身体有无伤病。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一个健康的孩子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有的人把它比喻为“人”字,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

有些孩子,身体很好,品学兼优,但心理相当脆弱,追求尽善尽美,经受不住外界的“刺激”。某初中一位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因为在一次晚会上唱歌跑了调,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便觉得无地自容而自杀了。

学生心理不健康不是个别的。某市的调查显示,有心理行为障碍的小学生约有13%,初中生为15%,高中生为19%。

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6.重分数、轻能力

上海教研部门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重视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其中51.1%的学生在生活上离不开父母。另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武汉某大学生请保姆料理生活,她说“在家里老爸老妈疼爱我,从小我的衣食住行都是他们管,在学校无人照顾我,我当然要请人帮忙。”父母不能跟随子女一辈子,孩子必须独立地生活和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