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生的根源分析

产生的根源分析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9年,中国实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高校扩招,由此掀起中国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序幕。中国教育飞速发展,满足了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子女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提高了全民族的综合素质,缓解了就业压力,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高校大规模使用银行贷款,扩建新校区,新建各类校舍,以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情况也是十分复杂的,下面择其主要的几条,论述如下:

(1)高校扩招,财政投入不足是其根本原因。1999年,中国实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高校扩招,由此掀起中国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序幕。接下来十年连续扩招,高校在校生规模急剧增加,据中国教育年鉴和教育部网站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从1999年至2008年十年间,通过扩招,高校在校生规模由1998年的340万扩大到2008年的2907万(详见下表6-3),毛入学率从9.8%增加到23.3%。中国教育飞速发展,满足了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子女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提高了全民族的综合素质,缓解了就业压力,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另一方面,如此多的青年学子走进了学校,原有的基本办学条件远不能满足需要,教室、实验室、宿舍、图书馆、校系行政用房、体育场所、学生活动中心等学生学习、生活必需的场所远不够,怎么办? 于是乎,很多高校不得不选择扩建校区或建设新校区,新建各类校舍等方式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而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特别是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远远不够,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年鉴统计显示,中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不高(详见下表6-4),国家给予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与高校基本建设实际投资相差甚远(详见表6-5),因而高校所能获得的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入犹如杯水车薪。高校作为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在自筹资金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向银行大量贷款来投资基本建设,以解决燃眉之急。诚然,在此过程中,也不乏有高校追求高标准,奢侈浪费,但总的情况是形势所迫,情非得已。

表6-3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情况一览表

表6-4 中国GDP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及变化情况一览表

续表6-4

表6-5 中国普通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经费来源情况一览表

(说明: 2005年统计数据缺失)

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除2005年该项数据缺失外,将以上各年度数据累计求和,所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国家预算资金所占比例详见下图6-2,可见财政投入远不够。

图6-2 中国普通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经费主要来源情况图

(2)教育管理体制欠健全,管理方法和手段欠科学是其重要原因。

首先,长期以来,公有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由国家统包统管过死,公办高校占绝大部分,民办高校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且起步很晚,其水平、规模、实力与公办高校相差甚远,不可同日而语。公办高校产权不清晰,风险意识较差,法人意识淡薄,决策的程序和民主意识欠缺,有时甚至出现个别领导说了算,出现了不计成本的项目化运作。一些学校的部分领导认为,学校是国家的,国家绝不会让一个学校垮掉,银行贷款不贷白不贷,学校和政府开始玩起了博弈。其次是本科教学评估,教育部启动了每五年一个周期的本科教学评价工作,教学评价在促进学校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规律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其评估指标对基本办学条件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如对校舍占地面积、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所等12项条件指标有着只有下限没有上限的要求,高校若要通过教学评估或取得优秀评价,各类指标则必须达标,否则教育主管部门会给学校亮红牌或黄牌,这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甚至生死存亡。因而,各高校不得不花气力和大价钱通过大量的基本建设来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以满足评估的要求。

(3)增加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其重要背景。1997年,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亚洲出现了金融风暴,中国经济增速呈下降趋势,经济结构失衡,经济消费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形势严重。为了改变中国面临经济困难的压力,改善经济疲软状况,中国政府果断推出了以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标志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此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而高等教育作为最能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项目引起了国家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的设置标准计算,增加一个学生需要新增基本建设投资3.8万元左右[167],高等教育规模由1998年的340万增加到2008年年底的2900万,净增2560万人,则高校基本建设拉动GDP增长的贡献至少在千亿以上。由此可知,作为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高校基本建设贷款也势在必行

(4)银行贷款政策向高校开放,银校合作紧密,互惠有利,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日趋完善,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为高等学校向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与运行平台。1993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四十八条规定: “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通教育资金,支持校办产业、高新科技企业以及勤工俭学的发展。”[158]不过,此时的高等学校以校办产业的名义向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额非常有限,在1998年前,我国高等学校的贷款行为都特别审慎。但到了2001年,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既可积极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也可以适当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来融资,籍此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毫无疑问,上述纲要和计划对高校向商业银行大胆贷款产生了强烈的鼓励、诱导作用,也为银行向高校贷款打开了方便之门。高校作为低风险、高收益的优质客户得到银行的青睐,向高校放款既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又能收获丰厚的经济效益; 而学校有政府作坚强后盾,即便还不了款,银行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应由政府最终埋单,学校亦可高枕无忧,大胆贷款大搞基本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