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体根源论

主体根源论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严重偏离了行政官员的角色要求,将权力职位作为经营手段,以权谋私。对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作深入的分析,不难发现利益是导致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内在根源。正是由于这一经济原因,使一些素质低劣的公务人员为谋取私利而滥用职权。在这种情况下,权力商品化应运而生。

主体根源论

主体根源论,即力图从腐败主体方面寻找产生腐败行为原因的理论。

一、人性

它将腐败归结于人类本性或个人品质的缺陷,认为腐败的产生在于人类贪得无厌、趋乐避苦、自私自利的本性,或个人贪图享乐的恶劣品质。具体有以下观点:

“人性自私说”。这种观点认为,腐败的根源=人性自私+公共权力。每一个人,包括掌权的人都有追求一己之私的动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于是就同公共权力应有的“为公本质”发生了矛盾。这是权力的“内在矛盾”,它就是产生腐败的根源。因为,只要有公共权力存在,就会被掌权者用来谋取私利,搞权钱交易,从而产生腐败(田心铭,1995)。

“角色失调说”。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化进程对于一定的个人来说意味着一个社会角色模式的转换过程。这里的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学者官员提出了角色转换的要求,但由于原有角色形成的一定的定势与惯性,角色转换难以到位,因而出现角色失调。角色失调是一定个人的角色行为与社会对其期待出现差距,腐败现象则是这种角色失调的产物。它严重偏离了行政官员的角色要求,将权力职位作为经营手段,以权谋私(陈兴良,1995)。

“动物本能的非理性发泄说”。这种观点认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的“性善”的一面可能被扼杀、淹泯,使“性恶”的一面被诱发、释放起来,而裸露出一段动物非理性(兽性)的那种贪婪、自私、残忍和无止境的占有欲,腐败主体的这种非理性本能被挑动起来,便去寻找自由的满足(毛民生,1996)。

二、需要说

它将腐败视为因满足个人或团体需要所采取的非规范的行为方式,认为在物质财富匮乏的状况下最容易发生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故而腐败的过程便是满足个人或团体需要的过程。

“利益驱动说”。这种观点认为,一切腐败行为都是受利益驱动的,这种利益行为又来自非正当的欲望和需要。有的同志指出,腐败是利益机制杠杆的影响。对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作深入的分析,不难发现利益是导致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内在根源。在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中,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形成了许多具有独立经济地位的利益主体,如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这一部分人的收入明显增长,而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经济地位却相对下降了,工资明显偏低,二者差距过大。面对琳琅满目的高档商品,舒适的生活,国家公务人员感受到贫困和拮据。在这种现实生活与心理状态下,国家公务人员对物质利益的渴求必然日益强化。但是由于公职的特殊性,国家不允许公务人员经商或从事营利性兼职,这就使得他们几乎没有合法的途径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增加经济收入,几乎没有合法的途径自己克服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这一经济原因,使一些素质低劣的公务人员为谋取私利而滥用职权。这正是我国当前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大量滋生的一个重要社会经济因素(王保全,1997)。

持同样观点的同志认为,追逐各种利益是产生腐败的主观动机,它包括图谋各种物质利益,如谋取钱财、贪图享受和贪恋女色,等等;图谋心理满足,如追求权力与名位、徇私情、讲私人关系;追求小集团和地方利益(鲁品越,1996)。

“利益补偿说”。这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干部收入水平的相对下降十分明显,强烈的失落感、不公平感和相对的剥夺感在干部阶层中广泛产生。对于收入水平下降,又无正当补充来源的许多干部来说,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收取”一些费用,乃是一种自发的非正规“自我补偿”行为;尤其是面对那些靠政策优惠或政策漏洞、“不三不四发大财”的服务对象,简直就有一些“讨回公道”的含义。各种原本不合理、不正当的行为被行为人自己在心理上赋予了某种合理性和正义性,成为在非常时期“堤内损失堤外补”“以不合理对抗不合理”的越轨行为。这种腐败现象是收入过低状况在干部阶层中引起的一种恶性反应,是对“社会分配不公”的扭曲的利益补偿行为,并由此引出了“逼良为娼”的说法和对“高薪养廉”的呼吁(陈烽,1997)。

三、道德说

将腐败现象的发生看做个体贪婪邪恶的追求能力与道德标准选择结合的结果,认为公职权力行为的腐败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蜕变。

“素质低劣说”。这种观点认为,腐败现象的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腐败者本人的素质问题。“为政之要,首在择人。”公职人员的素质及构成关系着国家公职人员队伍的纯洁性,素质低劣的人一旦进入国家管理队伍,就有可能发生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谭世贵,1995)。

“价值观念嬗变说”。这种观点认为,价值观念的实质是对现实事物或现象的意义的认定,认定所依据的标准就是价值准则。它是人们长期社会生活的心理积淀,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转型意味着原有的那些价值准则开始失去其现实合理性,由此而产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权力商品化应运而生(陈兴良,19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