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和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教育是立国之本”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他说,教育是每一位公民最珍贵的财富,学校要建立在世界最高的质量标准之上。“教育是联邦政府下一财政年度预算案中最重要和最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教育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20世纪中叶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兴起,而且科技的发明创造与大规模地投入应用之间的时间逐渐缩短。以物理科学上的发现与应用之间的间隔为例:摄影术用了一百一十二年(1727—1839)、电话用了五十六年(1820—1876)、无线电用了三十五年(1867—1902)、X光管用了十八年(1895—1913)、电视用了十二年(1922—1934)、太阳能电池用了两年(1953—1955)。

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在生产中的迅速应用,50%的劳动职业将在一代人的时间范畴内发生变化,50%的职业技能每隔若干年,就需要提高更新。以一成不变的职业技能来从事毕生工作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另外,社会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赖以发展的战略资源由物质资本转向了人力资本,即人的能力和素质。统计材料表明:日本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最大的债权国、外汇储备国,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的蓝领工人懂得高等数学,看得懂复杂的工程图纸,并能从事先进的技术工作。美国GNP(国民生产总值)在1948年至1982年这段时间,以每年平均3.2%的速度增长,其中33%左右是由于劳动教育水平的提高,50%左右是由于技术的更新与普及(这同样有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等,它们的经济起飞也都与重视教育有关,在劳动者素质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形成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

当历史步入20世纪下半叶时,人类社会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又如火如荼兴起。这一次科技革命与以往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再是产业范畴内的革命,而是一场发生在信息领域内的革命。人类社会当前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之中。据有关专家1975年统计表明,人类的知识总量平均每七年翻一番;1985年统计表明,人类知识总量每两年就翻一番;1995年统计数据表明,人类知识总量翻番的速度已缩短为八个月一个周期了。而且,历史越是朝前发展,这一趋势就变得越快。可以预料,即将到来的21世纪,必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生产突飞猛进的时期。这一时期,各国的对外开放和相互依赖将明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往将明显增多。各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将是21世纪的显著特征。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和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二、世界各国各地区纷纷为实现21世纪的战略目标而修订教育目标

“教育是立国之本”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为此,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规划21世纪的战略地位时,都很重视教育,并对教育目标重新进行反思和审视: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四次审议报告中设计的21世纪的教育目标模式是:重视个性,培养创造思维能力;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

美国总统布什1991年签发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阐述了联邦政府为了达到所拟定的美国教育目标,将制定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和测评标准(原来由各州自定);创建新一代的美国学校;加强师资培训,使师资的数量和素质足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1997年克林顿宣誓就任美国第四十二届总统时,在就职演说中最先谈到是教育问题,并把教育作为最重视的问题之一。他说,教育是每一位公民最珍贵的财富,学校要建立在世界最高的质量标准之上。在以后的几年中,克林顿在各种场合发表了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为了使美国在下一世纪能继续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制度和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教育是联邦政府下一财政年度预算案中最重要和最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逐渐达到全国教育目标,使每一个八岁儿童能够独立地阅读,每一个十二岁的学生能借助国际互联网更好地学习,每一位十八岁的青年人都接受大学教育,最终使每一位美国公民都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迎接21世纪的到来。”克林顿政府时期还于1994年由国会通过《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文件中采纳了布什政府的六大教育改革目标,并新增加了两大目标。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1996年11月发表了题为《优质学校教育》的第七号报告书,将香港地区教育基本目标定为:“应令每位儿童的潜质得以发展,日后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关注社会事务的成年人,具备知识技术,处事态度成熟,过充实的生活,并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及复合型人才的呼唤,受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应试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对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功能、教育的规律、教育的手段与方式等,重新进行了探究。各地也进行了大量的教改实验探索。政府、国家领导人在正式文件与讲话中,多次把教育的目标、任务与提高民族素质联系起来。1986年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们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把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出来。动员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积极地、有步骤地予以实施”。20世纪90年代,政府、国家领导人从时代、历史使命的高度,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转轨问题。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1993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二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必然要求”;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提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在各个领域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都在修改自己的培养目标。

综合各国、各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决策,我们可以发现,目标虽有差异,但共同之处在于都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主题。

“素质教育”是指:以先天的遗传素质为基质,通过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当代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的教育过程。对于基础教育来讲,素质教育的指向主要为公共道德素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法律秩序、学会做人的基本规范)、政治素质(热爱祖国、信奉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文化素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兼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身体素质(胜任学习与工作)、心理素质(健康、稳定的心理)等。因此,素质教育可以理解为:是着眼于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为出发点,追求发展、追求长效应的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完善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视学生为主体、针对个体素质差异施教,使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将“异化”了的教育重新“复位”的国民教育

三、素质教育符合当代中国的国情,是世纪之交中国的一项大政,实施素质教育乃当务之急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需要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仅靠天才、英才肯定是不行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发展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如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工农业科学技术得不到普及推广、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得不到充分利用和保护、人口增长在一些地区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屡禁不止等,这些问题大都与劳动者的素质低下有关。因此,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造就数以百万计的具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具有开拓能力和意识的管理人员,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经济、技术、教育、科学、医务、文化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更需要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各层次的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实行优势互补,构成民族整体素质优化。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国的基础教育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等,已为大多数人所认识、所接受,“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然而一些学校在贯彻素质教育时,仍停留在文件传达上,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以素质教育为门面“装潢”、教育教学实践中仍然行应试教育之实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观念尚未真正转变。二是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困难重重,受到学校办学条件、社会传统价值取向、升学考试制度、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标准、现存的劳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阻碍。所以不少学校领导持等待、观望的态度,希望在外部条件完全具备后,再在学校中大力开展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可以等吗?诚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说:“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要从现在起步,走向素质教育。对于基础教育来讲,走向素质教育是一项大政。也可以说,提高国民素质是21世纪即将到来之时,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在拥有十二亿人口的中国的一项大政。如果讲大事,就是头等大事;如果讲重要,这是重中之重;如果讲紧迫性,这是当务之急。走向素质教育,这是经济发展、富国强民的需要,这是精神文明繁荣昌盛的需要,这是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需要,这也是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永远立于先进民族之林的需要。”显而易见,全方位地实施素质教育已时不我待。政府官员、教育行政领导、教育理论工作者、担任课程教材改革工作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应各司其职、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学校长,目前主要应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通过学科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认真贯彻教材改革方案,同时,培养造就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在学校工作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落实素质教育。

1997年2月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