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方式研究综述

生活方式研究综述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随后的时间里,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生活方式的研究也出现了分化,西方一些社会学者认为“文化”就是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其所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不仅说明生活方式的研究仍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提高我国国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 生活方式研究综述

生活方式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人类科学、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生活方式的界定各不相同。“生活方式”最早见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作当中,曾多次使用过“生活方式”一词。在随后的时间里,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生活方式的研究也出现了分化,西方一些社会学者认为“文化”就是生活方式。而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学术界则认为,“生活方式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的总和,是全部生活活动的总和”。

对生活方式内涵的界定,前苏联学者们认为:“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活动的所有重要领域:劳动、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日常生活、人们利用自由时间的形式,他们参加政治与社会生活、满足其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形式以及进入日常生活实践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有关生活方式的研究,在西方已经比较普遍。而在中国,有关生活方式的研究基本都停留在社会学范畴,系统地研究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者行为及其之间关系的文献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其所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王雅林将我国对生活方式的社会学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1981年至1984年10月,为生活方式研究的起步阶段;1984年10月至1987年底,为生活方式研究高潮迭起的阶段,该阶段生活方式社会学研究成果数量颇多,论文多发表在以国内较有影响的《社会学研究》为代表的学术刊物上,还出版了一些专著,如邓伟志的《生活的觉醒》、王玉波的《生活方式》、王雅林的《变革中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研究》等;1988年至1992年,为生活方式研究转入“正常”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阶段;第四阶段为1993年以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构建提出许多新问题的实际情况,社会学者开始关注研究市场经济对生活方式影响的性质、作用机制和新出现的大量社会问题,这一阶段出版的专著有王雅林的《繁荣的超越——市场经济与生活方式构建》(1995年),王玉波等的《超越传统——生活方式转型取向》(1997年)。这一时期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以“改革与生活方式变迁”为主题,与此同时,关于生活方式的讨论逐渐减少,突破了概念逻辑的狭小范围,跃升为实质性问题的讨论,这是对生活方式深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表现。党的十五大再一次提出了要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不仅说明生活方式的研究仍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提高我国国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学者许明荣将生活方式界定为社会主体的人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日常活动的行为表现形式,是人们活动的总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更为持久的行为模式,是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一种复合,表达社会飞速发展和科技的日益更新。

李德周认为:“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不同的社会、民族、阶级、阶层中的人群为满足生活需要,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各种生活领域进行实践活动的行为习惯的基本特征”。

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卢元镇综合前者的说法,提出了自己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独特见解。不同学者对“生活方式”的界定说法不一,但概括地说,生活方式就是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活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