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直觉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直觉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少年直觉思维能力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从总体来说,青少年直觉思维能力,正处于由感性直觉力向理性直觉力方向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因此,在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对青少年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促进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5.3 青少年直觉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

研究认为,青少年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l)从青少年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来看,青少年兴趣广泛,善于观察,好奇心强,直觉思维能力正是在这种善于观察、捕捉信息的开放性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青少年热情开朗,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兴趣广泛,乐于观察新事物,反应敏捷,善于捕捉新信息。在这种自由、开放、活泼的心理状态中,青少年就会因某种信息的触发而容易形成思维的直觉灵感。

(2)青少年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知识信息基础。毫无疑问,直觉思维能力作为主体超越思维过程具体细节而直接把握思维对象整体深层本质的统摄能力,是主体依据丰富的理性知识信息,并经过多次反复的思维操作训练而形成的。每一个人都有直觉,但有创造价值的直觉必须依靠人的长期知识积累。研究发现,直觉的品质与人的知识积累的程度是有很大的正相关的。一个知识系统丰富的科学家的直觉与一个文盲的直觉比较,前者直觉的创造价值往往是大大超过后者的。因此,广博的知识信息是主体产生直觉思维能力的丰富土壤。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学习各种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大量地接受各种知识信息,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系统,其中许多重要的信息长期积累、沉淀到潜意识领域中被储存下来。青少年这种较为丰富的知识信息结构,一旦被触发、被激活,就会引起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贯通,从而产生灵感的火花,形成直觉思维力量。

(3)青少年也具备了形成直觉思维能力的其他思维活动能力基础。如前所述,主体的直觉思维能力作为一种高级的整体认识能力,是在思维记忆能力、思维逻辑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等多种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这些思维活动能力作为基础,主体就不可能形成更为高级的直觉思维能力。正因为青少年已经具备了这些思维活动能力,从而也就为其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少年直觉思维能力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从总体来说,青少年直觉思维能力,正处于由感性直觉力向理性直觉力方向发展的过渡性阶段。人的直觉思维能力按其水平的高低和历史发展的轨迹可分为本能直觉力、感性直觉力和理性直觉力三种基本形式。幼儿的直觉思维能力主要属于本能直觉能力。这种本能直觉能力主要是一种建立在生理本能反应活动基础之上的条件性反射,是一种较为简单低级的思维反映能力。学前儿童的直觉思维力主要属于感性直觉力。这是一种主要凭借感性的知觉表象和直观形象而对事物迅速作出反应,从而把握对象外在整体或某些局部特性的直觉思维力量。它缺乏理性的认识因素,缺乏对事物深层次整体本质的把握,是一种思维认识程度较低级的直觉思维能力。进入青少年期后,其直觉思维能力就进入了由感性直觉向理性直觉过渡而逐渐成熟发展的时期。就青少年初期来说,虽然其直觉思维能力随着知识学习的发展而不断深化,逐步向理性直觉能力方向发展,但与后期直觉思维以及成人的直觉思维相比,其直觉思维仍保留着感性直觉的成分,仍处在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到了青少年中晚期,特别是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其直觉思维能力就由于科学知识的更加丰富和精深以及其他各种思维能力的成熟发展而进入了理性直觉能力的稳定成熟发展阶段,其创造性思维活动也就进入了一个更加高级的阶段。

至此,我们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能力结构进行了剖析,分别论述了青少年主体的思维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等基本运动能力的含义、特性及其创造功能,从而说明了青少年主体创造性思维活动形成的内在原因或动力。

值得说明的是,在青少年主体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实际过程中,这五种思维基本能力并不是孤立存在、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只不过是各种思维运动能力所显现的程度不同罢了。在科学发现史上,任何一项伟大的发现,并不是单凭某一种思维能力孤立发挥作用而取得的,相反,它往往是多种思维运动能力共同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结果。因此,在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对青少年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促进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注释】

[1] 吴凤岗.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19

[2]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30

[3] 青少年心理研究协作组.中国23省市在校青少年思维发展研究[J].心理学报,1985,(3)

[4] 吴风岗.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06~107

[5] 吴风岗.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06~107

[6] 赵扬等.睿语珍言——著名自然科学家治学谈[C].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55

[7] 胡伦贵,萧文,董志勇,刘志峰等.人的终极能量开发——创造性思维及训练[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125

[8] 胡伦贵,萧文,董志勇,刘志峰等.人的终极能量开发——创造性思维及训练[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104

[9]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334

[10] 胡伦贵,萧文,董志勇,刘志峰.人的终极能量开发——创造性思维及训练[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95

[11] 吴宁.社会历史中的非理性[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