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说“折枝”

说“折枝”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奇龄之说显然未能弥合漏洞,此说可证“抑搔即按摩”,却无法证明“折枝”之“折”含有“抑搔”之义。唐陆善经《孟子注》将“折枝”解释为“折草木之枝”。“折”作弯曲、屈曲解释是常见的。《孟子》而后,文献中极少单用“折枝”一语。应当说,这一成语中保留了“折枝”的初始语义。如此说来,古今注家解释“折枝”为按摩肢体、弯腰作揖或攀折树枝,细加推敲,皆有未能圆通之处。“折枝”的意义应是屈肢跪拜。

说“折枝”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对文中“折枝”这一短语,古今注家颇多歧见。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之注释胪列三说而有所取舍:“枝,同‘肢’。这句意谓,为年长者按摩肢体。或解为对长者屈折腰肢,如今之鞠躬。又有解为替长者攀折花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该书上编第一册第152页)中学教材注“为长者折枝”:“对长辈弯腰作揖。”(高中《语文》第五册第155页)

这三种说法皆有文献依据,于文意皆可勉强疏通。然而细加推究,又各有破绽。从训诂角度分析,均有未能接榫合缝之处。

“按摩”说源自汉代赵岐《孟子章句》:“折枝,按摩折手节解罢枝(疲肢)也。少者耻见役,故不为耳,非不能也。”诸子之文,在解释纷纭的情况下,一般应重视并遵从汉人之说,然而赵岐此说却有一个致命漏洞:释“折”字为“按摩”,缺乏训诂依据,“按摩”二字系增字解经。清代毛奇龄《四书剩言》试图为之补漏:“(《礼记》)《内则》:‘子妇事舅姑,问疾痛疴痒而抑搔之。’郑注:‘抑搔即按摩。’屈抑肢体与折义正同,以此皆卑役,非凡人屑为,故曰是不为,非不能。”毛奇龄之说显然未能弥合漏洞,此说可证“抑搔即按摩”,却无法证明“折枝”之“折”含有“抑搔”之义。

解释为“弯腰作揖”,也值得商讨。“《文献通考》载陆筠解为罄折腰枝,盖犹今之拜揖也。”(赵佑《四书温故录》)“元人《四书辨疑》以枝与肢通,谓敛折肢体,为长者作礼,与徐行后长意类,正窃其意而衍之。”(焦循《孟子正义》)这种解释无疑是将“折枝”等同于“折腰”了。陶渊明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向乡里小儿。”“折腰”语义出现较“折枝”为晚,而且,古今汉语中“肢”均指人的四肢,并不指人的腰部(如指腰部,须写作双音词“腰肢”)。《孟子》明明说的是折“枝”,而不是折“腰”,人之四肢和腰部,毕竟是不同的部位。

唐陆善经《孟子注》将“折枝”解释为“折草木之枝”。朱熹《孟子集注》袭用陆说而有所发挥:“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难也。”释“折枝”作“折草木之枝”,于词语的解释自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考诸语境,年轻人为长者“折枝”而不为,“折枝”应当是一种屈己尊人的动作。“攀折草木之枝”这一动作与委屈自己、尊敬长者的行为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我国古代不存在以攀折和赠送树枝作为尊敬老人的习俗这一文化背景。

这些解释,尽管似是而非,令人难以完全认同,但却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训释“折枝”,应当考虑“折”和“枝”二字的常用意义,应当注重语境和文化背景,从尊老屈己这一角度切入对“折枝”的理解。假使将“折腰”之“折”和“肢体”之“肢”组合成一个短语,我们便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折枝”即“折肢”,亦即屈曲肢体。

古代汉语中,“折”有屈曲义。《广雅·释诂一》:“折,曲也。”《战国策·西周策》“则周必折而入于韩”高诱注:“折,屈也。”《后汉书·董卓传论》“然犹折意缙绅”李贤注:“折,屈也。”《资治通鉴·魏纪三》“彼不折则废”胡三省注:“折,屈也。”“折”作弯曲、屈曲解释是常见的。

另一方面,“枝”可通“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字》:“枝,假借为肢。”《荀子·儒效》:“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枝。”《吕氏春秋·圜道》:“人之形体四枝,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上引先秦文字中之“枝”皆同“肢”。

人有四肢,什么样的弯曲肢体的动作既符合屈己尊人这一要求而又随时随地可以轻而易举完成呢?那只能是跪拜。跪须屈曲下肢,拜须屈曲上肢,“折枝”其实就是古人所行的跪拜之礼。

跪拜之礼是古代礼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西周时期,这种礼节的繁杂和规范,就已达到十分经典的地步。《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上层社会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场合的这些礼节不能不对社会习俗产生深刻影响。普通百姓未必完全遵从此类繁文缛节,“趴在地上,磕两个响头”,便成为一种最常见最方便的屈己尊人的形体动作。跪拜必屈四肢,这应当就是孟子所云之“折枝”。

《孟子》而后,文献中极少单用“折枝”一语。这与这一短语意义的不确定性不无关系。然而“折枝”的“跪拜”之义却在成语“折枝舔痔”中保留着。《梁书·任昉传》:“匍匐委蛇,折枝舔痔,金膏翠羽将其意,脂韦便辟导其诚。”卢思道《北齐兴亡论》:“愚薄之伦,折枝舔痔,轻者进货赂,甚者绪婚姻。”《太平广记·薛稷传》:“外饰忠鲠,内藏谄媚,胁肩屏气,而舔痔折枝。”上引文字中的“折枝舔痔”或“舔痔折枝”即屈肢下跪,给人舔舐痔疮。应当说,这一成语中保留了“折枝”的初始语义。与《孟子》中的“折枝”比较,卑己的形体动作屈肢下跪几乎没有区别,区别在于,《孟子》中的“折枝”是尊重长者的一种表示,“折枝舔痔”则是一种无耻献媚的动作。

跪拜是一种尊重他人而委屈自己的动作,屈膝下拜,并非难事,故孟子称“非不能也”;然而折节下人又非一般人所愿为,故孟子称“是不为也”。梁惠王实行王道政治,“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的难事,而是“折枝之类”卑己不为的易事。孟子用两个比喻说明难易之别,希望梁惠王实行王道政治。考诸语境,这样解释文意就完全可以贯通了。

如此说来,古今注家解释“折枝”为按摩肢体、弯腰作揖或攀折树枝,细加推敲,皆有未能圆通之处。“折枝”的意义应是屈肢跪拜。

(原载《语文学习》200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