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约翰逊制造的大丑闻

约翰逊制造的大丑闻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8年9月27日,从韩国首都汉城传出了轰动全球的丑闻。国际奥委会决定,撤销他的9秒79的世界纪录,收回金牌,剥夺他本届大赛的参赛资格。该事件是奥运历史上空前的悲剧。步约翰逊后尘的选手还大有人在。这种药能激发运动员的生理机制超常运转,长期服用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体育界、医学界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展开了一场反对以兴奋剂苯丙胺为代表的药物滥用的斗争。体育界兴奋剂的出现与使用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1. 约翰逊制造的大丑闻

东窗事发

1988年9月27日,从韩国首都汉城传出了轰动全球的丑闻。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米切尔·威尔第在新闻中心会场宣布:加拿大运动员本·约翰逊在参加第24届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前服用了一种名叫“康力龙”的类固醇,这是一种能增强肌肉力量的兴奋剂。国际奥委会决定,撤销他的9秒79的世界纪录,收回金牌,剥夺他本届大赛的参赛资格。这条爆炸性新闻使全场哗然,并为之震惊。该事件是奥运历史上空前的悲剧。

步约翰逊后尘的选手还大有人在。仅在汉城奥运会上,就查出有11名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其中有6人被剥夺已经获得的奖牌,3名金牌选手被没收金牌,保加利亚、匈牙利举重队因兴奋剂问题而全部退出比赛。这些不光彩的体坛败类,原形毕露后都悄然溜走了,但他们的丑行践踏了公平竞争的旗帜,玷污了奥林匹克精神,他们对奥林匹克所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在竞赛中服用各种物质以求获得优势的做法已有多年历史。早在公元前600年,古罗马的斗士就使用过刺激剂。公元前3世纪,参加古代奥运会的希腊选手也曾服用蘑菇、仙人掌的提取物(含致幻剂)来提高运动成绩。到了19世纪,世界体坛上使用可卡因、士的宁、咖啡因、吗啡等药物已涉及多项运动领域。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的600千米自行车比赛中就曾发生过运动员因服用药物而死亡的事件。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新药苯丙胺(安非他明)已成为体育界滥用最严重的一种药物。苯丙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烈的兴奋作用,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兴奋剂。这种药能激发运动员的生理机制超常运转,长期服用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触目惊心的事例发生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一名丹麦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途中猝死,死因分析导致这场悲剧的祸首即是苯丙胺。在1967年的环法自行车赛上,一名英国运动员也因服用苯丙胺药物而丧生。60年代,由于苯丙胺等药物的滥用,直接或间接死亡的运动员就达30余人。

沉重的代价唤醒了人们的警觉。体育界、医学界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展开了一场反对以兴奋剂苯丙胺为代表的药物滥用的斗争。于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一场旷日持久的反兴奋剂的斗争在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

密锣紧鼓

反兴奋剂,正确的叫法应为反对滥用药物。人们之所以那样称呼,是因为兴奋剂(如苯丙胺)是体坛最早被使用,也是最早被禁用的一类药物。尽管以后也陆续宣布禁用其他并不具兴奋性的药物,但国际上仍沿用兴奋剂这一传统叫法,把它作为所有禁用药物的统称。那么,什么是兴奋剂呢?

关于兴奋剂的定义,国际奥委会(IOC)的阐述是:“竞赛运动员应用任何形式的药物或以非正常量或通过不正常途径摄入生理物质,企图以人为和不正当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竞赛能力即为使用兴奋剂。”[1]可见,竞技运动中的兴奋剂含义是很广泛的,即使是生理物质,但通过不正常途径摄入或摄入非正常量也属于禁药之列。

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从1968年第19届奥运会开始实行药物检查。当时禁用的药物只有5类8种。1972年第20届奥运会时,禁用药物增加至26种。1976年又增加了甾体同化激素一类5种禁用药物。1980年公布的禁用药物为58种,1984年增至69种,1988年再增加img24-阻断剂和利尿剂类药物,总数达100种,1991年增加一类多肽,1994年12月国际奥委会公布的禁用药物共分为7类,计109种(表5-1)。具体分类是:

1.刺激剂(共41种)它们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增强人的精神与体力。

2.麻醉剂(共10种)可使肌肉麻醉,降低痛感,提高心理亢奋。

表5-1 禁用药品名单

img25

续表

img26

3.合成类固醇及img272激动剂(共27种)雄性激素的衍生物,能加速肌肉增长,增强身体的强度和体力。

4.img28—阻断剂(共12种)原为降低血压和降低心率的药物,但同时具有镇静作用。

5.利尿剂(共13种)稀释尿液,掩盖尿中所含药的剂量,并可临时减轻体重。

6.遮蔽剂(共2种)使用后会遮蔽某些药物的违禁使用。

7.肽类激素(共4种)都是内源性激素,使用后或可起到雄性激素作用,或可增加身体耐力,因而也被禁用。

禁用药物除去上述这些品种外,还包括结构和性质与这些药物相似的物质,所以实际禁用药物决不限于已列出的这些,而是远远超过这个数目。这些类似的药物都作为“有关化合物”,也是禁用的,是为了防止运动员取巧,服用新发明的某些药物。

一般而言,兴奋剂检测是通过对运动员(被检查的运动员一般是获得了名次的,对未获名次的则是进行随机选择)尿样的定性分析来进行的,对咖啡因等少数物质还要做定量分析(奥委会规定尿中咖啡因含量超过12微克/毫升才算违禁)。随着禁用药物不断增加,检测手段与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与完善,这是与分析化学的发展分不开的。

最初(1968年)实行药物检查时,检测方法只有气相色谱(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法和薄层色谱法。其后随着色谱技术的发展及禁用药物的增加,检测方法也相应地不断改进。1972年采用了程序升温方法,并用氮磷检测器检测。1976年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手段。1980年开始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检测,至1984年基本定型,并增加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几种特定药物及咖啡因定量等工作。

为保证兴奋剂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国际奥委会对检测实验室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检测实验室必须通过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的有关考试,合格者才能取得国际检测资格。合格实验室有效期仅1年,第二年初要复试合格才能取得当年的检测资格,每年都有几家实验室因不能顺利通过复试而被取消或降低资格。目前全世界共有17个合格实验室,“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是其中之一。自1989年建立并取得合格证书以来,年年通过复试,保持了我国在兴奋剂检测这一世界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任重道远

在代表世界体育最高水平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开始议论使用兴奋剂的问题,据说是在1952年奥斯陆冬季奥运会,在运动员的更衣室里发现了注射器。之后,每次奥运会使用兴奋剂的现象都在不断增加。

体育界兴奋剂的出现与使用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体育运动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存在于社会中的药物癖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体育界。更重要的是,竞技体育中“失之毫厘”的胜负与随之而来的“差之千里”的荣誉与巨额物质奖励,使某些运动员不惜“铤而走险”,借助违禁药物以攫取奖牌。这不仅从根本上违背了体育竞争的公平原则,把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审美过程变成一种谎言与欺诈,而且给用药者带来严重甚至致命的身心危害。

医学专家指出,兴奋剂带来的是疯狂和死亡。使用兴奋剂,将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极大的危害,使服用者心力衰竭、激动狂躁,成年女性男性化,男子过早秃顶,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患糖尿病、心脏病等等。

但是,仅靠说服教育、警告与声明却无法使运动员摆脱实际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兴奋剂的使用。早在1962年国际奥委会就在莫斯科通过了一项反对使用兴奋剂的决议,但由于缺乏适当的处罚权,未取得明显成效。1968年,法国冬季奥运会与墨西哥夏季奥运会第一次设立了兴奋剂检查机构,结果破天荒地收回了4名运动员的铜牌、银牌和金牌。实践证明,唯有兴奋剂检测及随之而来的处罚才是遏止药物滥用的最有效的手段。

时至今日,兴奋剂的幽灵仍在体育界肆虐。尽管国际体育机构及一切有识之士,一直在为体育事业的纯洁、为运动员的健康而不断采取措施予以围堵,但兴奋剂事件仍禁而不绝。在1997年举行的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夺得本届大赛第一枚金牌的乌克兰选手巴加奇,由于药检呈阳性,被取消了世界铅球冠军的金牌。2007年10月,悉尼奥运会上曾获三金两银的美国女飞人马里奥·琼斯,在美国司法机关调查的法庭上向世界承认,她曾服用兴奋剂且隐瞒自己服用兴奋剂的历史长达七年多,欺骗了体育界,欺骗了崇拜她的体育迷。这一丑闻的曝光,再度震动了世界田径界。有报道说,大约有50%的世界级运动员非法使用过各种违禁药物,以期提高成绩。这种愚蠢举动不仅严重危及他们自己的生命,而且已为体育运动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服用兴奋剂问题,已成了现代奥运会的大敌。为了维护人道主义,确保比赛的纯洁和公正,弘扬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国际奥委会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设立医学委员会,不惜付出巨资,用在专门查禁兴奋剂的使用上。但是,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有些国家在利用科学掩盖服用兴奋剂真相方面的能力已经超过监督机构进行查禁的能力。现在还看不到这种服用违禁药物的病态现象何时能够消除,反兴奋剂斗争任重道远。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世界各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打击力度,共同解决服用兴奋剂这个令人厌烦而又大伤脑筋的问题,让奥林匹克精神永放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