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富士“走私”丑闻

富士“走私”丑闻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富士“走私”丑闻更是遭到同行的诟病。富士成为众矢之的。有关“走私”的传闻与富士公司无任何瓜葛。可经过调查表明,在中港照相的旗下,竟有十几家“富士”名号的公司。“走私”事件被曝后,北京、广州等国内各大媒体开始了大规模追踪报道,更是把富士与媒体不和谐关系表露无遗。富士在中国市场的公关危机事件直接反映了富士与竞争者之间关系的恶劣。
富士“走私”丑闻_公共关系案例研究

[案例四] 富士“走私”丑闻[4]

2003年,关于“富士走私和富士施乐走私”的传闻在坊间流传,而后关于“富士走私”的新闻不断被传媒曝光,问题的焦点又更多地集中在珠海真科身上。富士一直以沉默作答,仅有的一份“与自己无关”的声明更显示出其大有逃避中国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企图蒙混过关之意。在媒体公关上,富士更多的是“义正词严”,试图使媒体屈服。

富士“走私”丑闻更是遭到同行的诟病。柯达全球副总裁叶莺对外宣称:柯达对珠海真科的“灰色行为”早就有所耳闻,珠海真科以前的“不规范运作”伤害了柯达。乐凯也表达了“极为不满”的情绪,并早就收集了有关真科的“违规资料”,并上报国家经贸委。“在我们看来,富士与中港照相本来就是一家。”“中港照相参与走私,富士难脱干系!”富士成为众矢之的。

对于富士涉嫌走私事件,富士(中国)副总经理小泉雅士称,无论是富士总部还是富士(中国),都从来没有给珠海真科投过一分钱。实际上珠海真科只与富士总社的代理商有关。有关“走私”的传闻与富士公司无任何瓜葛。

可经过调查表明,在中港照相的旗下,竟有十几家“富士”名号的公司。富士,本该紧急采取危机公关战略,力争平息危机,将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以保住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国市场。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其涉嫌走私已经是公开秘密的前提下,富士居然未采取任何的危机公关策略,而是在珠海真科东窗事发后,干脆把自己推了个一干二净。

【案例点评】

一、媒体公关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媒体环境和媒体行为与西方的差别很大。很多时候,由于跨国公司对中国媒体的不理解或者处理不当,往往促发了危机。而由于公众与企业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关系使得公众受媒体舆论影响较大,所以危机公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考虑如何对媒体进行公关。

富士在媒体公关方面一直不尽如人意。关于“富士走私和富士施乐走私”的消息不断被传媒曝光,而且富士在遭曝光之后还以沉默作答。“与自己无关”的声明也在推卸责任,进行敷衍。而在对待媒体上又采取“义正词严”的态度,试图使媒体屈服。富士一纸声明函发给北京某著名财经媒体,表示要诉诸法律来解决被曝光事宜。事与愿违的是,就在富士发出声明的两个星期后,北京这家报纸仍然用较大的篇幅对富士以及“胶片”走私事件作了追踪报道,并配有社评性的评论,大有将曝光“富士走私”事件进行到底的决心。富士作为一家国际性的公司,在与媒体的沟通上却没有显示出与跨国公司身份相匹配的风范。“走私”事件被曝后,北京、广州等国内各大媒体开始了大规模追踪报道,更是把富士与媒体不和谐关系表露无遗。与柯达相比,富士缺乏一种与媒体互动性的双向沟通。这种双向沟通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利益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二、同行公关

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公共关系的元素之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后,与中国本土的竞争者及同样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竞争者保持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态度非常重要。富士在中国市场的公关危机事件直接反映了富士与竞争者之间关系的恶劣。按照正常的同行间的关系行为和商业规则,其他企业本不应该在竞争对手出现危机的时候发表类似不利的言论,因为这样有落井下石之嫌。一般企业会采取沉默态度,或者说一些有利于被评论的企业的言论,以表达企业的姿态。但在对待富士(中国)的态度上,同行的反应却恰恰与此相反,其原因无不与日本富士在中国长时间的市场策略和公关策略有关。

马克思说:“协作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效果。”[5]聪明的企业管理者不但要积极与伙伴合作,也要勇于和竞争对手合作并从中获益。在处理同行关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切实把握正确的竞争目的;二是竞争的手段应该光明正大;三是竞争不忘协作交流。如今,国外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通过与竞争对手合作,组建联盟参与全球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这是对传统竞争理念和模式的超越,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