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丑闻效应及事实

丑闻效应及事实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那些丑闻故事总在炫耀他们自命不凡的客观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丑闻并不是一个真实世界的(物理)对象或者是状态,是可以通过检视而彻底澄清的。当丑闻对象被称作“客观”,即将客观的外部事实作为借口从丑闻事实中推出举证责任,这才是正当社会,这也就是前面讨论的叙述策略。
丑闻效应及事实_丑闻的力量:大众传媒中的符号学

不无缘由,本书前几章为了明确其结论的叙述意义,尽可能地将复杂“事实”主题归类。初看之下,“事实”的概念十分模糊,没有批判性的判别分析,就无法简单作为参照点。因此,当“真实”指的是媒体丑闻中所谓的“真实的故事”,那么这指代是过去的事实。当我们考虑到媒体丑闻的政治用途,那就指向了未来事实,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效应”以示区别。在我们看来,从简单形式上来说,丑闻是否“真实”或“客观”这个问题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第二个问题上会产生更多的兴趣,即政治问题:丑闻产生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在这个阶段,已很明确地预示,丑闻无法选择客观或虚构:它们必须是真实的。虽然那些丑闻故事总在炫耀他们自命不凡的客观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丑闻并不是一个真实世界的(物理)对象或者是状态,是可以通过检视而彻底澄清的。

当丑闻对象被称作“客观”,即将客观的外部事实作为借口从丑闻事实中推出举证责任,这才是正当社会(即被观察的社会和被考虑的社会),这也就是前面讨论的叙述策略。当然没有严肃报刊希望被指控伪造或编造丑闻,然而,这些“输入”成分时常被批评起导向作用,尽管最后“编造”也终结于报刊新闻。无论怎样,事实是丑闻的核心,这也引发了两个无须沉迷于朴素或意识形态实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上述的叙述技巧:(1)客观印象是如何产生的?另一方面,尤其第二个问题;(2)真实世界的事态如何可以和参照物建立联系?这两个问题并非同义反复,一个是有关媒体战略,另一个有关真实世界的社会属性。

本章接下来的两个小节将分别解决这两个问题。第三节则将讨论上述问题的调查结果,即丑闻真正影响的是有关制度而非个人,这将作为对媒体丑闻的“道德暴行”理论的结论性批判。这种也适用于对立面的批判(即,机能主义),这也需要抑制所有行为人的观点。第四、五节将讨论一个综合的制度现实及变化的符号学理论,利用先前讨论过的社会符号,首先第四节是从行为者观点的复原,第五节则是对符号学体系的调查研究。显然,这并不是无知面纱下的类似罗尔斯主义的体系,而是一个对真实的实际世界的有效认知。本章的最后一节,则是对丑闻的规范性及其挑战的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