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欢呼到丑闻

从欢呼到丑闻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娱乐,该戏剧中涉及身份的虚构剧本,仍是大众媒体的一部分;但不是舆论的一部分。公众舆论的影响,尤其是宗教的丑闻化,揭示了许多其对待宗教态度的意义前提。在电视福音布道的活动现象中仔细研究宗教个人的自我公开,使我们能够对一些重要的形式元素进行初步的符号学分析。这一章的最后一个部分,我们从媒体分析中概括地总结出大众舆论媒体如何与公众的宗教相关。
从欢呼到丑闻_丑闻的力量:大众传媒中的符号学

公共领域媒体都有自己的固有意识形态(其可概念化成理性、意义制约、技术或美学判定,或目的论)。其逻辑论调包罗万象,涵盖所有公共事物,但选择了忽视一些比较私人的事务。相对公共话语来说,宗教是较私密的,但两者之间还有许多冲突性领域,涉及道德和习俗。避免这种约束的方式之一是公众的自我展示,一种带进戏剧的公众身份,远比公众舆论的θ'εατρον模式要自由得多。作为娱乐,该戏剧中涉及身份的虚构剧本,仍是大众媒体的一部分;但不是舆论的一部分。因为舆论是一种逻辑建构,简单说来,其通过大众媒体的逻辑成为社会的一项决定因素,它不能够与同时声称社会决定的逻辑共存,这就是宗教。从这两种逻辑的冲突中,我们能够了解舆论运作的许多方面,也是我们的兴趣所在。然而,另一方面,宗教社会学(例如卢曼的理论,1977,1984a;卢曼和基泽林,2002b)的论点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社会功能影响之下的宗教先验超越为诸多道德话语。公众舆论的影响,尤其是宗教的丑闻化,揭示了许多其对待宗教态度的意义前提。

本章的第一部分关注宗教自身的基本社会表达,不是处于公共领域的上游,而是游离在公共领域之外——也就是说在成为私人问题之前。在本章随后的内容中,在开始符号学分析之前,我们会简要提到文学传播的当前研究热点,尤其是电视研究和某些媒体审美话语。

在电视福音布道的活动现象中仔细研究宗教个人的自我公开(私人领域的一种逆转),使我们能够对一些重要的形式元素进行初步的符号学分析。通过媒体诠释的东西首先体现在时间和空间的构建上,无论所表述的对象是什么。当宗教表现这些陈述时,它们就经受和其他所有都一样的解释——只有在意义上的差别是明显的。下一刻,在分析电视福音布道节目的戏剧中心,即所谓的“召唤”时,我们注意到,这种宗教戏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媒体形式。在第三阶段,当模范人物向惊奇的观众见证他们的成功[这是奇迹剧(miraculum)的字面意义]时,我们在此可以对舆论媒体两个元文本中的其中一个文本(“自我实现”文本)的一个实例进行分析(我们将在第六章提到它们)。元文本简单说来,就是故事中的故事。它们是这种舆论意义功能的基础,所以只能被事先预设,不需要被重复。电视福音布道节目的第四个关键特征,对(东道主、牧师、传教士、治疗者)权威的展示和解释,以实例形式说明了另一个元文本(“权力的合法性”)。这两个元文本都来自媒体,不是宗教意义本身。

这一章的最后一个部分,我们从媒体分析中概括地总结出大众舆论媒体如何与公众的宗教相关。在对立关系刚开始出现时,宗教成了公众舆论原始的丑闻:它们两家互相冲突的独家道德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