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在当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近代社会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生产、社会结构以及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科学技术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社会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社会实践、社会体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了 “知识就是力量”的千古名言;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把科学看作 “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邓小平在当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而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驱动力,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那么,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一、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任何需要和欲望的满足都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作为前提的。正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刺激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使物质生活资料不断增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大大拓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使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完善,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劳动产品日益增加和丰富,不断满足和实现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以及文化需要。近代社会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生产、社会结构以及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上述现象的最凝练的理论概括,莫过于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下面我们首先对这一命题的内涵做一些分析。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1.生产力的概念

生产力的概念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它的构成,取决于生产劳动过程本身。任何劳动过程,都是掌握一定生产技能的人,运用生产工具,以自己的活动,使劳动对象适合于自己的需要。所以,人们通常把生产力的要素首先归结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就是所谓生产力的 “三要素”说。

需要强调的是,生产力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范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产力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特别是有许多新的因素不断地渗透到生产力中,例如现代社会生产力就包含了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经济信息和现代教育等因素,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力的面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作为一般生产力,不是现实和直接的生产力,它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和途径渗透到现实生产力之中,引起生产力的变化,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变化最活跃和最有力的因素。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提出和发展

人类的发展史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看,都是一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说明当时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而社会主义思想家包括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都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但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把握在深刻性、系统性和预见性等方面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物质文明的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科学技术则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蒸汽机出现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工业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在这个世界上取得了最广为人知的无与伦比的巨大成就——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

总之,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在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时代,“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2]19世纪中叶,马克思据此作出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科学技术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社会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社会实践、社会体制。因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在其未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或可能的生产力;而当科学技术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就被 “物化”而转变成直接的生产力或现实的生产力。

电力革命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世界工业产值在1870—1890年的20年间增长了2.2倍。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愈发显示出推动生产发展的强大威力,以至于生产力结构中的三要素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在20世纪70年代,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依靠新的科技成果的比例上升到60%~80%,有的新兴工业部门则达到90%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全方位地进入各个领域,对生产活动的介入越来越直接,作用越来越大,对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进行了渗透和改造,创造出极大的物质财富,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新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和社会财富,将远远超过由蒸汽机、电力技术所引起的工业革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这一论断是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正确概括,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它是对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的科学总结。

下面我们着重分析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和作用。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意味着要对各个生产力要素进行排序,而是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最重要或 “起决定作用”。这一论断的真正含义是说,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生产力的各要素之中——像我们已经看到的,在生产力系统中既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因素,又有科学技术、管理等非实体性因素。相对于实体性因素来说,科学是渗透性因素,即它渗透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使生产力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结合方式合理和优化,达到最佳组合,从而使它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因素。不但使各个生产力要素发生了量的增长,而且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

1.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主体性因素,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把科技物化在劳动工具中,或者利用科技来创造和改进劳动对象,都离不开劳动者。

人虽然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但人对物的能动支配作用水平受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同一个劳动者,由于掌握不同水平的科学技术,便会创造出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如在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在17世纪、18世纪、19世纪,人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掌握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都大相径庭,生产效率有天壤之别。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这就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巨大物质力量,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将主要来源于科学和技术,而不是人的体力。一旦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在生产中获得应用,人们就能获得比体力更大的自然力来为自己服务。例如,蒸汽机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开发了巨大的热能宝库;电和磁研究的进展,使人们获得了比热能更廉价、更方便的新能源;核能的开发利用也是如此。所以,科学的应用,将巨大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使劳动者的体力居于次要地位。

第二,科学在取得机器的形式被应用于生产后,仍然需要人去掌握和运用。特别是随着生产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和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劳动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它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各自工种的专门技术,能够操纵各种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以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这就是说,生产的现代化,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特别是要求他们由文化型的劳动者转变为科技型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所以,实际上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劳动力的主要内容。

2.科学技术改进和革新劳动工具

工具作为人类的创造物,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放大和延长人的肢体和器官的功能和作用,用以强化、扩大自己支配自然的力量。劳动工具的状况和水平是生产力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劳动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有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就有什么样的劳动工具。劳动工具先进与否,是由物化在其中的科学技术决定的。

早在石器时期,当人们不再只是用以石击石的简单方法去制造工具,而是在选择精细石料或其他原料 (如动物的骨角、植物的杆茎等)条件下,主要采取人工磨制的方法制造工具的时候,人类社会便进入到新石器时期。这时,由于生产工具的工艺技术提高,人们可以得到种类繁多、类型分明、性能良好的工具,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生产领域,可以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

新石器时代后期,除了磨制工艺,雕刻工艺也有了进步。特别是结合水与火的使用,出现了一些综合性技术,如陶器的制造。发达的制陶技术,为冶炼技术的创新,为冶钢炼铁技术的出现,开辟了技术前景。由此,新石器时代的一些思想和技术,一直延续到整个铁器时代,流传了几千年,可见其革命意义之深远。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人们把生产工具视作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其实,纵观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这一点更加清晰了。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人们所使用的劳动工具,大体上都反映了当时的物质生产的特点,诸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乃至当今的信息时代,莫不是根据工具的制造水平,来反映各个时代的特征的。无论如何,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制造工具,这要受到人类社会发展所达到的物力和智力的限制,即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

3.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改变劳动对象的面貌

劳动对象是实现生产力的一个主要物质条件,是生产中被加工的东西。它包括自然界的天然资源,如石油、煤炭各种金属矿石等不可再生资源,还有风能、水能、太阳能、动物植物等可再生资源,还有一些经过加工的各种原材料,如玻璃、水泥、钢铁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劳动对象从原来的对自然物进行简单的加工和应用,转化为在科技基础上的合成和创造。

劳动对象的发现、利用、加工和改造均有赖于科学技术。只有人们认识和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发现、选择出适合生产使用的劳动对象,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种类,使劳动对象品种多样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如果说在手工业小生产时期,劳动对象主要是种子、森林、矿藏等自然物,那么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时期,劳动对象则越来越多地是人造物。以材料的使用为例,近代工业出现之前,人们长期使用的结构材料只有石料和铜、铁等几十种。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材料的种类急剧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上人类未认知的事物越来越多地成为人类的劳动对象,而且,越来越多的劳动对象直接就是科学技术物化的人工合成物。现代科技还研制出许多新型的人造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形成新的劳动对象。目前世界上各种材料已达几十万种,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大量的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各种特殊用途材料,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各种合金等。它们优越的性能 (如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性等),使其在工业、农业、医学特别是航空航天、计算机等尖端技术领域独领风骚。新材料每年以5%的速度在增长,这就大大拓宽了劳动对象范围。

由于科学日益揭示出物质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属性,劳动对象的用途也不断扩大。就石油的利用来说,在古代,它只是被用来点灯。18世纪中叶,虽然人们运用蒸馏方法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煤油和重油,但除了煤油作为灯油外,汽油、重油都被视为废物。19世纪发明了内燃机,汽油才开始成为燃料。随着化学的发展,人们不断了解石油的成分及其化学结构,重油也得到了应用,它被分离为柴油、润滑油、沥青等。目前,石油除作为重要的能源之一,还成为制取炸药、人造染料、合成纤维等的重要原料。石油的用途如此之广,完全归功于科学研究的成功。其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任何一种劳动对象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都会被人们不断认识,用途也将不断扩大,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开发出大量的新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我们都知道地球的内部蕴藏着大量的资源,要使它成为隶属于人类的生产力要素,成为社会的物质财富,必须经过勘探和开发。但离开了科学技术的指导,一切都变得不可能。在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的 “地质力学”的指导下而勘探和开发成功的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充分显示出科学技术的强大威力。当前,由于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资源卫星的发射,为人类找水、找矿等,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人们不仅利用科技开发大陆资源,还在向海洋、向太阳和风要能源,将来也会向太空进军,使更多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劳动对象。

科学的进步,还能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率,甚至可以把无用的废料重新并入生产过程。科学技术不仅使人类利用新的自然资源,而且开发出已有资源的新用途,把一些 “废料”重新投入到物质循环和利用中去。例如,先进的耕作方法、化肥、农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的增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随着生物遗传学的兴起,人类将迎来一场绿色革命,最终解决吃饭问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劳动对象中科学成分的含量,是人类控制和支配自然能力的重要标志。

4.科学技术使生产管理科学化、现代化

生产管理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科学管理能够把生产力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整体的功能。“狭义的生产管理是指对生产的产品和过程的管理;广义的生产管理主要指对全部生产活动进行综合性的系统管理。”[3]在生产力系统中既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因素,又有科学技术、管理等非实体性因素。相对于实体性因素来说,科学是渗透性因素,即它渗透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对于管理来说,科学又是结构性因素,科学技术使生产力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结合方式合理和优化,达到最佳组合。

管理是生产力,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说过,“使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威力的是科学的组织管理”。科学技术与管理一直是相关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期间对应的是经验管理。利用分工原则来发挥工人的所长,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时的管理是根据经验进行直接管理。自19世纪末始,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工具的变革,企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经验管理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科学管理的理论由此应运而生。此时的企业管理向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和大型化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管理的人员,即经理、厂长等。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趋于复杂,管理又出现了新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学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开始向生产管理全面渗透,使生产管理科学技术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诞生,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其他诸要素逐步渗透和物化,渗透到生产的具体过程中,同各个要素紧密结合,不仅是发生量的变化,而且产生质的变革。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已经上升为主导因素,成为第一生产力。

上述一切都无可辩驳地说明,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又依赖科学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作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把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继承和发扬。

二、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在由各类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大系统之内进行的,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决定其他社会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决定科学和技术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是产生原始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源泉。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是由社会生产的需要所决定的。如18世纪的蒸汽技术革命,就是因为以人力为动力和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时英国大规模的世界贸易的市场需求时发生的。社会生产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产生的源泉

第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其研究课题和认识材料,大都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例如古代人在丈量土地的过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在农业种植活动中发现了天文学问题。近代的大工业也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经验,例如冶金业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经验,纺织业的发展为力学的产生积累了经验。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实践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促使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还使科学技术研究成为独立的社会事业和社会部门,研究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个人研究、集体研究转变为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的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中大量的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也与社会生产相关,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社会生产的需要。

第二,社会生产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生产为科学和技术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观察事实和资料,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提出科学理论,解决科学问题,都需要一定的事实和经验,进行科学实验也需要一定的劳动和操作经验。在技术研究和发明中,也离不开劳动和操作技能。人们正是通过生产活动才逐渐认识自然及其规律,形成原始的科学观念和经验,后来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正是在这些原始的科学观念和技术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生产活动不断发展,它为科学技术提供的事实和材料在深度和广度上也不断发展。例如20世纪后的社会化大生产,使人们对宏观和微观领域的认识不断深入,推动了天体物理、基本粒子物理学等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二)社会生产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仪器设备和各种物质技术手段

第一,社会生产实践的状况及其水平,决定了能够投入到科学和技术活动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社会生产水平越高,对科学和技术的投入就越可能增加,科学和技术事业发展得就越快;反之,科学和技术就会受到影响而发展缓慢。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力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坚强后盾,这从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原始社会生产水平相当低,也就不可能有人能专门从事科学和技术活动,所以科学和技术发展就非常缓慢。而人类社会进入到近代大工业生产时,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社会经济才有余力加大对科学和技术的投入,科学技术才有了较为优厚的物质基础,在当时才能有了相当发展而走向社会化。

科学技术的研究经费也要靠社会生产提供。一个国家和社会能够筹集多少资金用于科学技术,固然与认识水平和其他社会因素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因此,社会生产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资金来源。

第二,社会生产的水平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科学实验所需的物质技术手段、仪器设备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是由工业生产所提供的。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为之提供的必需的仪器和设备 (如高能加速器、电子显微镜等),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实验手段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最重要的物质保证,而这些物质手段和设备也标志着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

(三)科学技术成果的真理性和实用性也需要通过生产实践来检验

要验证科学认识的真理性和科技成果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没有别的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来反复地检验,才能对科学理论作出判断。技术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也主要通过生产实践来检验,一项技术成果能否被推广使用,不仅取决于其性能,还取决于其生产成本、工艺设计、经济效益等,这些都要经过生产实践环节才能得到确认。所以,生产实践是科学和技术成果最重要和最终的检验标准。

(四)社会生产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

一切科学和技术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为人类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若没有社会生产的需要,科学和技术就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们的生命力源于生产实践并为它服务,生产实践的需要是科学与技术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例如航天技术对新材料的需要和要求、生产自动化对电子计算机的要求,等等。现代社会生产越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就会越多、越高。

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它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先导。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革,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