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对虾“黄海号”的分析

中国对虾“黄海号”的分析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基因位点遗传分化指数Gst值均小于0.05,说明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但分化较弱。中国对虾“黄海1号”为我国第一个经人工选育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对加快我国海水养殖业良种产业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中国对虾快速生长群体的选育没有产生“近亲杂交”等因素,从而导致某些位点选择性的丧失而造成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整体水平下降。

刘萍等(2004)利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人工选育F1、F3~F6群体5个世代共计100尾进行了遗传分析。对8个基因位点进行了扩增,引物序列共产生108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3到16不等,其片段大小在159 bp~600 bp之间。PIC值从0.0.2 74.0.887 7,基因型数从5到20。5个世代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6.2 5,0.6.5 0.0.656 3.0.618 8.0.618 8,其中除RS0956位点以外的7个位点,观察杂合度值都比期望杂合度值大。群体内遗传变异Hpop/Hsp均值为0.9.1 5;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平均值为0.0785,亦即92.15%的遗传变异是在群体内检测到的,只有7.85%的遗传变异来自世代间,说明经过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态度并没有显著降低。各基因位点遗传分化指数Gst值均小于0.05,说明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但分化较弱。5个群体的系统进化关系,根据遗传距离构建了UPGMA系统树图。

图3 RS0622 基因位点对中国对虾F3和F5的SSR扩增图谱

图4 SSR技术对中国对虾“黄海1号”选育群体各世代的聚类图

在过去10年里对虾选择育种在国外已陆续启动。位于夏威夷Kona的高健康水产养殖公司致力于抗Taura综合征病毒(TSV)的凡纳滨对虾选育研究,经过3代的选育后,对照群体的对虾养殖的成活率只有31%,而选育群体的成活率达到69%,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Wyban,2000);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对生长速度的选择已使凡纳滨对虾的体重提高了21.2%,对抗TSV性状的选择使成活率比对照提高了18.4%(Paul et al,2001)。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的对虾育种计划开始于1992年,对生长率的群体选育结果是,F2生长率提高6%,F4、F5分别提高了18%和21%,对抗病品系的选育通过感染试验来筛选,已成功培育出抗IHHNV的蓝对虾种群(Emmanuel,1999)。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院对日本囊对虾的驯化和选育使日本囊对虾每代的生长表现平均分别提高了11%和10%~15%(Hezel et al,2000)。中国对虾“黄海1号”为我国第一个经人工选育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对加快我国海水养殖业良种产业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人工选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一代的外部环境及人工选择压力都会造成群体遗传变异水平的波动。在日本囊对虾引入意大利后,Sbordoni等(1986)利用同工酶技术跟踪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变化,F1~F6的平均杂合度从0.102持续下降至0.039,分析认为人工选育过程中,有效群体过小可能是主要因素。而在中国对虾人工选育过程中,选留了足够数目的亲虾,同时严格控制交尾,选留后代覆盖面广,这是育种过程中避免近交衰退的有效手段。

经典的同工酶技术,发现多态性比例没有随选育世代的增多而降低,也就是说,在选育过程中有些基因位点会逐渐减少乃至消失,但有些基因位点会逐渐出现并积累;mtDNA分析,分别扩增了COI基因序列和16S rRNA基因序列,实验结果证明了中国对虾在这两个基因上的保守性;RAPD技术,说明经过世代的连续选育,中国对虾已经发生了中等程度的分化;微卫星技术,结果表明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的连续世代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但分化较弱。所以,中国对虾快速生长群体的选育没有产生“近亲杂交”等因素,从而导致某些位点选择性的丧失而造成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整体水平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