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对虾“黄海号”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特征比较

中国对虾“黄海号”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特征比较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选育群体被命名为中国对虾“黄海1号”养殖新品种。李朝霞等从形态学角度入手,以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种多元分析方法为主,方差分析和t检验法为辅,比较和分析中国对虾“黄海1号”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形态特征差异,以确定中国对虾快速生长选育群体的形态特征,作为形态学标记,为育种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水产养殖业增产的有效途径。对虾类经济价值很高,受利润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世界对虾养殖业发展迅速(邓景耀,1998)。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已成为海水养殖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养虾业遭受到疾病的困扰,养殖对虾的遗传育种工作也越来越受到水产遗传育种专家的重视。Goyard等(2002)开展了细角滨对虾快速生长性状的选择育种,第五代选择反应为21%。Argue等(2002)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抗TSV进行了选择育种,经一代选择生长速度提高21.2%,成活率提高了18.4%。中国海水养殖生物的遗传改良研究起步较晚,但近10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国对虾一直是中国海水虾类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养殖种群遗传种质的退化和病害的肆虐已使新品种选育工作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自1997年4月开始进行中国对虾快速生长群体的选育研究,至2004年已成功地选育到第7代。经过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选育群体被命名为中国对虾“黄海1号”养殖新品种(李健等,2005)。“黄海1号”的选育成功,为中国对虾养殖的“第二次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品种保障,建立的技术和获得的经验也为其他海水养殖动物的育种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技术。对中国对虾进行人工选育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已分别从同工酶(李健等,2003)、分子标记如RAPD(何玉英等,2004)、SSR(张天时等,2005)等方面对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为中国对虾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标记筛选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但对其体型特性变化尚未作系统的研究。

朝霞等(2006)从形态学角度入手,以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种多元分析方法为主,方差分析和t检验法为辅,比较和分析中国对虾“黄海1号”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形态特征差异,以确定中国对虾快速生长选育群体的形态特征,作为形态学标记,为育种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