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对虾选育群体不同世代的分析

中国对虾选育群体不同世代的分析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对虾“黄海1号”的选育成功,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国对虾养殖的“第二次创业”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李朝霞等利用AFLP技术对中国对虾“黄海1号”不同世代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探讨选育对中国对虾养殖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为中国对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更为有效地开展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对虾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产业。但自1993年对虾病毒性疾病暴发以来,中国对虾养殖业受到重挫,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养殖对虾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人工定向选育,其遗传基础还是野生型的,生长速度、抗病能力乃至品质质量都没有经过遗传改良。良种选育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对虾养殖业稳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自1997年4月起进行中国对虾快速生长群体的选育工作,至2004年12月,已成功地选育到第8代,并通过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将其命名为中国对虾“黄海1号”(李健等,2005)。中国对虾“黄海1号”的选育成功,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国对虾养殖的“第二次创业”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已有研究报道认为,经选育后的养殖群体其遗传多样性与野生群体相比往往要降低(Campton,1995;Sunden et al,1991;Wolfus et al,1997)。因此,在定向选育过程中,在进行表型性状及特定病原监测工作的同时,应对选育群体遗传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相继涌现出RFLP、SSR、AFLP、SNP等多种分子标记技术,这些分子标记技术为生物遗传结构的评估提供了新的途径。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人工选育对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的研究陆续见诸报道(张全启等,2004;何玉英等,2004;张天时等,2005;Liu et al,2005)。AFLP技术具有稳定性好,重复性和可比性强,标记的检测经济、快捷、有效且无需预知基因组的序列信息,易于自动化分析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李朝霞等(2006)利用AFLP技术对中国对虾“黄海1号”不同世代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探讨选育对中国对虾养殖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为中国对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更为有效地开展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