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增强儿歌的趣味性

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增强儿歌的趣味性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者在构思时要充分考虑采用哪些表现手法、选择何种艺术形式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要避免表现手法与形式的单一化。儿歌中如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法,就会增加儿童的吟唱兴趣。它的主要作用是运用在儿歌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同时,反复的表现手法还可以使儿歌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表现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七、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增强儿歌的趣味性

作者在构思时要充分考虑采用哪些表现手法、选择何种艺术形式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要避免表现手法与形式的单一化。

要给幼儿以幽默和快活,可向传统儿歌学习那些饱蕴快乐因素的形式,如颠倒歌、扯谎歌、游戏歌、趋韵歌、问答歌等。

要给幼儿以幽默和快活,还可学习传统儿歌的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儿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起兴、摹状、反复、设问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它借助于丰富的联想,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比方说明抽象、隐晦的事物或道理。如传统儿歌《星》:“满天星,亮晶晶,好像青石板上钉铜钉。”它用幼儿比较熟悉的事物(青石板上钉铜钉),来比喻那较陌生的天象(亮晶晶的满天星),就能引起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同时也引起他们对儿歌本身的艺术兴趣。又如许浪的《月儿》:“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越圆。月儿弯弯,像个银盘,转呀转呀,越转越弯。”由于把弯月比作摇动的小船,把圆月比作转动的银盘,所以在亲切而动态的描写过程中,使月亮盈亏变化的自然现象变得趣味盎然,鲜明生动。

2.拟人。拟人就是赋予非人的事物以人的思维、情感等,这是儿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陈镒康、常福生的《长颈鹿》:“小鹿不会默生字,急得伸脖子。往左看,猴子捂住纸;往右看,小鸡瞪眼珠;脖子越伸越是长,一副怪样子。”这里把长颈鹿人格化了。本来,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事物,都没有人那样的思想感情,它们的性情和行为也和人不一样。但是在幼儿心目中,往往认为它们也有和人一样的性情和行为。这首儿歌中的长颈鹿,在孩子们看来就是写他们的小伙伴,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就会引起小读者无限的乐趣。列宁说:“如果你给儿童讲童话时,其中的鸡儿、猫儿不会说人话,那儿童便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的。”(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报告》)

3.夸张。所谓夸张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借助于想象加以夸大和强化,使所描写的对象更为突出、鲜明,这也是儿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儿歌的夸张艺术要带点幻想的色调。如《大青菜》:“大青菜,真正大,篮子里面放不下。我跟弟弟抬回家,切一棵,煮一锅,一家大小七八个,吃了还嫌多,大青菜,哪里来?咱们生产队里栽。”这样带点幻想色彩的夸张,是作者借幼儿的眼光来表现自己对人物、事件的强烈感受,不仅加强了形象性,而且符合幼儿富于幻想的心理特点。因此,如能从丰富的想象力出发,用夸张的手法来描绘并解释那个幼儿感到新奇的客观世界,给它抹上一层幻想的色彩,就能加浓儿歌的趣味性,使孩子们感兴趣。又如《种葵花》:“大海连青天,山高接蓝天。我来种葵花,种满高山巅。葵花叶,绿油油,葵花瓣,黄灿灿,葵花杆子如竹竿,离天只有三尺三。要砍葵花盘,需乘大火箭,掉下一颗子,渔人当小船。……”可以想见,由于夸张,这首儿歌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惊喜。

4.起兴。是一种联想,即托物起兴。它是通过某一事物的描绘而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常常用在儿歌的开头或某一个章节起始,用以造成一种气氛。如刘饶民的《摇篮》:“天蓝蓝,海蓝蓝,小小的船儿,是我的摇篮。海是家,浪做伴,白帆带着我,乘风到处玩。”开头两句好似与后文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但仔细品味一下,下文描绘的像“摇篮”一样的小船儿,在海上飘荡,有着极为微妙的关系,不仅为整首儿歌的思想内容和节奏起了提示水天一色的辽阔壮丽的情调和气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吸引力。

5.摹状。摹状就是用语言文字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外形、色彩、声音照样模拟出来。由于幼儿往往是借助于客观事物的外形、色彩、声音等进行思维活动的。儿歌中如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法,就会增加儿童的吟唱兴趣。例如江西儿歌《我的马儿真正好》:“我的马儿真正好,我的马儿不吃草,得儿!驾!马儿跑得快,马儿跑得好,底底得得,底底得得!马儿真会跑。”短短的八句儿歌,却有三句是音响的模拟,这一来不仅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性,而且这样一经模拟,加强了作品的趣味性,使孩子们更有兴趣吟唱它。又如丁曲的《冬瓜》:“冬瓜,冬瓜,地上躺;呼噜,呼噜,睡得香;一个一个长得胖。”既有对形体的模拟,也有启发联想的对声音的模拟,增添了作品的情趣。

6.反复。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它的主要作用是运用在儿歌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同时,反复的表现手法还可以使儿歌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表现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如郑春华的《排好》:“排好,排好,小狗,小猫……”,“排好”连续反复两次,强调“排好”。二是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如黄庆云的《摇篮》,在每一节的结尾“是摇篮”,间隔四次反复,一咏三叹,把读者带进一个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中。

7.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它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同时也能使儿歌的抒情状物有起有伏,生动别致。如杨子忱的《雨滴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红花开一地。多少雨滴在飘落?一滴两滴三四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草儿绿又绿。滴滴雨滴落在哪?落南落北落东西……”这首儿歌,如果没有两个设问句式的穿插,就会显得平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