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简说《太极十三势歌》

简说《太极十三势歌》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能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太极拳健身的根本目的,本文将详析太极十三势歌。《太极十三势歌》的作者很有争议,一般人认为是王宗岳。《十三势歌》开头的这句话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它论述了太极拳所包含的最基本的十三个姿势,及这十三个姿势所修炼的关键所在。一动就有了虚实变化。可以说,太极拳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则就不称其为太极拳了。太极拳并不神秘,关键是看如何运用、如何贯穿在自身的生命活动中。

许多人都在误解太极拳,有的人把太极拳归之于街头巷尾老头老太太们的“摸鱼”运动,认为其不够新潮,从而不屑一顾;有的人则津津乐道于太极拳“发人至丈外”的神奇,也因自身不能抵达此境界而天天苦恼;有的人认为“太极拳是世界第一健身品牌”,从而自豪无比;有的人对太极拳深奥的理论不能理解,从而望文生畏,始终不能登堂问奥。为了能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太极拳健身的根本目的,本文将详析太极十三势歌。

(1)《太极十三势歌》的作者

《太极十三势歌》的作者很有争议,一般人认为是王宗岳。但是,台湾的萧天石先生则认为是张三丰。不过,对于作者的考证并不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事情。我们更关心它对自身研究太极拳有何指导意义。

(2)《太极十三势歌》原文如下: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采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贻叹息。

现逐字逐句地对《太极十三势歌》作一简单评析。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十三势歌》开头的这句话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它论述了太极拳所包含的最基本的十三个姿势,及这十三个姿势所修炼的关键所在。“十三总势莫轻视”中的“十三”指的是:掤、捋、挤、按、采、捌、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这十三个姿势,既是内功心法,也是外在姿势;既是总的锻炼原则,也是具体的操作规程。因此,对之千万不要轻视。那么,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呢?这就是“命意源头在腰隙”了。

一般人对“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解释是,意念要注意腰那个地方。这种解释不算错,但不全面。从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来说,还包括“腰气圈”以及“腰气圈”上下匀布弥漫、内外弥漫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两肩胛骨下角连线正中”的劲源。腰隙指的是腰骨头当中那个缝隙,在第2腰椎和第3腰椎之间,也就是在命门穴的部位。此处居于两肾间,乃元气发生之所在。“命意源头在腰隙”的意思,就是人的气和人的精神(神意)根源在腰隙那儿,在命门那儿。

“命意源头在腰隙”,不是光注意一下“腰隙”的问题,而是从那儿发出来,“气贴脊”,从脊的区域发出来的。一发出来,全身之太极阴阳就动了。一动就有了虚实变化。因此,才自然而然地引出“变换虚实须留意”这句。变换的是虚实,虚是太极之阴(内功劲法),实是太极之阳(形体姿势)。没有虚,就没有形体之实。虚实处于主要位置的是“虚”,这样才能做到“气遍身躯不少滞”。气遍周身,就是内气在周身各处都没有阻碍,没有阻碍就能气遍周身,这样内在之气没有了阻碍,和外气一混合,就能做到“全体透空”。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太极拳特别强调“心中一静”、“开合相寓”,这是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出来了,则“静中触动动犹静”的理法精髓就能上身。这个静可以从揉手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太极拳健身的真实体验来理解。

太极拳每一式都有“静”的内容,意气转换之间就是静,这个静里面还有动。但在动的过程中,内心还是静的。

“因敌变化示神奇”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必须克服身体气血瘀积的阻塞,战胜这种阻塞就是战胜了一个敌人,战胜了,则“气血流通,百病不生”,这是从人的身体里边所展示出来的“因敌变化示神奇”。第二层意思体现在揉手(推手)中。如果真能静下来,则揉手时可自动应对,这种应对是在“静中”因对方的动而出现的自动反应。但这种自动反应在高功夫者身上,可展示出“发人到丈外”的神奇来。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对于太极拳的每个姿势,都要用心去揣摩推敲其内在的境界,对于内在的变化要细心体会,如果能经常这样做了,功夫不知不觉就会上身。这个“得”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就是“得之于内谓之德”,人在身体里面得到的东西称为“德”。“得来不觉费功夫”,当太极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则太极真谛就不费什么功夫,自然而然地就得到它了。

以上相当于第一段,是总的原则,下面就是一些具体的做法了。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前面一个韵,后面一个韵。“刻刻留心在腰间”,是说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一定要每时每刻都注意腰间。但是,这个注意,不是死注意,而是“肘吊腰圈”,“腰意塞”,肘就好像悬吊在腰圈上一般,而腰部则须用意念塞一个想象的小气球。这个球是空空荡荡的,被塞的腰部也是空空荡荡、无形无象的。“腹内松静气腾然”,小腹微微回收,肚子里边放松,两肋也放松,这样腹里边才能动起来。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往上顶,尾闾要中正,什么意思呢?整个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身中垂直线”,使头顶百会与会阴连成一条直线。这既是对形体的要求,也是对精神状态的要求,更是太极“中正安舒”和“气贴于脊”的关键所在。具体应用,就是“三关”前长、后撤、竖立;“钟锤”的上提下落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把腰松开,则头顶一悬就能做到“满身轻利”、周身整体了。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

这一段韵又改了。这几句一般人的解释比较简单,说:“练太极拳时每个姿势都要认真研究,屈伸开合要细心体会,入门时必须由老师口传心授,想出功夫,则必须靠自己。”但是,不能这样单从字面上进行解释。这里还隐藏着更深一层的内涵,因为太极拳和我们后天培养起来的思维习惯不相同,其太极之阴阳的变化规律,难以用语言表述。所以,必须仔细留心去推敲揣摩,这里的推是推敲的意思。推敲什么?推敲的是“屈伸开合听自由”。屈伸指的是形体动作,开合指的是内在的精神气质,就这么简单。太极拳到处都是圆圈,有平圈、立圈、斜圈、S圈、螺旋圈等,但所有这些圈的变化都要屈伸开合,都要去变化。其实,“屈伸开合”指的是阴阳互孕所产生的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必须“默识揣摩”,这样行拳走架的速度就自然能慢下来,也因之才能逐渐实现“无手无脚”的境界。要想进入这样的境界,其真髓必须由老师口传心授。

过去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太极拳的锻炼也是没有止境的,必须自己勤勤恳恳地去体会。这是“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的第一层内涵;第二层内涵,则是从身和心两方面去完善自我。

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采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又是一个韵。歌诀里用了几个韵,每个韵都是一段。“若言体用何为准”,太极拳必须有个体,有个用,但体和用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用“意气君来骨肉臣”,意念和气是领导者,是主导和统帅,而形体的骨和肉,则是被动的和被支配的。可以说,太极拳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则就不称其为太极拳了。在笔者所练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中,心神一定,则形体自动被催着形成掤、捋、挤、按等太极的“四正劲法”。其实,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任何动作都不是特别注意的,而是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地习惯了。比如平时拿水杯,拿笔,拿毛巾,都是眼睛看着这些物体,没有什么分辨,自然而然的就去拿了。这样的习惯如果应用到太极拳锻炼中,则太极拳的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太极拳并不神秘,关键是看如何运用、如何贯穿在自身的生命活动中。那么,我们研究太极拳的终极目的还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说,“想推用意终何在”?按太极拳的要领来说,推敲、揣摩、研究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太极十三势歌》对此问题做了明确回答:“益寿延年不老春。”

如果翻看一下各家太极拳的传承谱,就会发现很多太极拳名家虽然技击水平很好,但寿命都不太长,很多人只活到50多岁、60多岁,活到70多岁就算寿命长的了。这都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造成的。近代杨禹庭、吴图南等太极拳前辈,不是特别注重太极拳的技击,所以一个活到了96岁,一个活到了104岁。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中兴者张三丰(许多人认为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很少和别人比武,据说至少活到100岁以上(见北京体育大学版《太极拳辞典》262页)。

歌兮歌兮百十字,

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贻叹息。

“歌兮歌兮百四十”,这个歌诀有一百四十个字,“字字真切义无遗”,每个字都有用,都把该说的说了,没有遗漏。“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如果不从这里去认真探研、仔细推敲,虽费了很大功夫从其他途径入手,则肯定会在此生留下深深的遗憾。为了不在未来“贻叹息”,请从现在开始细心地揣摩《太极十三势歌》的真意吧!通过揣摩,把其应用到太极拳健身的整个过程中,则我们一定能实现学练太极拳的终极目的——“益寿延年不老春”。

(蓝 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