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跳脱”简说

“跳脱”简说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跳脱句,骤然看来,文气不通顺,然而它的确能收到传神存真之效。“然力足以至焉”下面应有“而不至”之类的,但由于作者感慨议论而脱略。从语意关系上看,这句前应有“据此看来”之类的话表承接,因发表议论而脱略。总之,跳脱是一种常见的古汉语现象,它客观地、广泛地存在于古代典籍之中。

“跳脱”简说

古代诗文中,有一种残缺的句子,上言不接下语,读者必须在意念上作些补充,才能理解。这种句子称为“跳脱句”。

跳脱句,骤然看来,文气不通顺,然而它的确能收到传神存真之效。一般有四种情况,或因语急,或因岔断,或因转折,或因议论。现在,具体分析如下:

1.语急而跳脱

例如,(1)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泣而去(《聊斋志异·促织》)。“业根”与“死期至矣”两句之间,应该有“毙虫”一句。作者不写此句,母亲语气急促,惊恐、震怒、焦灼之情跃然纸上。(2)城陷,贼以刀胁降云;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云,云未应。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中丞传后序》)。“欲将以有为也”之前应有“吾固忍辱不死”一句。因为南霁云语急脱略。此句不著,正好道出了南霁云决心舍生取义的心情。(3)上(汉文帝)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呼!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此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史记·冯唐列传》“吾岂忧匈奴哉”之前,应有“若得廉颇李牧此时为吾将”一句。作者不写此句,正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汉文帝慕贤心切之情。

2.岔断而跳脱

例如,(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鸿门宴》)沛公的话没有说完,就被项王岔断。太史公如此着笔,不仅写出了项王的憨直粗疏,不善权谋,拙于应变的性格,而且暗示了斗智斗谋的鸿门宴的结局。(2)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谭嗣同传》)谭嗣同话没有说完,就被行刑动作所岔断。联系他《狱中题壁诗》和临刑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们就会明白作者的匠心,是要刻画他临死一搏、为民除害的心理。(3)《水浒传》第六回写了这么一段:“智深走到面前,那和尚吃了一惊,跳起来便道:‘请师兄坐,同吃一盏。’智深提着禅杖道:‘你这两个如何把寺来废了?’那和尚便道:‘请师兄坐—’智深睁着眼道:‘你说,你说!’说:‘在先敝寺十分好个去处……’”作者要两人的话一齐写出,就将那和尚的话隔断,结果使得形象生动,如闻如见,无怪乎金圣叹评赞为“章法奇绝,从古未有”!

3.转折而跳脱

例如,(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这两个转折复句,前一句中间脱落了“若龙”;后一句中间脱落了“若虹”。(2)人君毋使听寝兵,则群臣宾客莫敢言兵(《管子·立政》)。由上转下,中间应有“若听寝兵”一句,而这里脱略了。(3)故有国者不可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弗知。为人臣不可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事变而不知其权(《史记·太史公自序》)前后两个复句都是转折性的,中间都脱略了“不知《春秋》”的句子。

4.议论而跳脱

例如,(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以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然力足以至焉”下面应有“而不至”之类的,但由于作者感慨议论而脱略。(2)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文王车马之音,见羽毛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孟子·梁惠王下》)。“此无他”之前,应有“何也?”一句,提示原因。因作者急于议论而致脱略。(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从语意关系上看,这句前应有“据此看来”之类的话表承接,因发表议论而脱略。

总之,跳脱是一种常见的古汉语现象,它客观地、广泛地存在于古代典籍之中。研究它,对人们自觉地运用古汉语规律分析语言现象,提高阅读典籍的能力,大有裨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