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简说《论语》

简说《论语》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学最为可靠的史料。《论语》在汉朝初年就是学者的必读书,东汉曾列为“七经”之一,到宋代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前两种已经失传,《鲁论语》流传至今。《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记言,虽然篇幅不长,却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慈溪市新城中学 杨姗姗

一、教学背景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学最为可靠的史料。《论语》在汉朝初年就是学者的必读书,东汉曾列为“七经”之一,到宋代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被选编在人教版语文教材(2013年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为初中生的教材,了解《论语》是很有必要的。

二、适用对象

七年级学生

三、设计特点

系统介绍《论语》,让学生对这部著作了解得更加全面。

四、过程实录

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吗?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论语》的编纂者,相传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最后由子夏对全文加以润色。故汉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版本,即《古论》《齐论》和《鲁论》。前两种已经失传,《鲁论语》流传至今。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同时又重视“礼”。孔子的“礼”,在本质上是要恢复周礼所规定的奴隶制的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但是孔子的“仁”含义广泛,认为“仁者爱人”,肯定“博施于民”的行为,主张“为政以德”,反对暴政,因而他的仁学思想也透露民本思想的光芒。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两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他在办学方式、教育思想、典籍整理以及人格风范等方面,都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记言,虽然篇幅不长,却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它能以简洁流畅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的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如《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记言记行,刻画了五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孔子平易温和,不失长者风范;子路耿直,鲁莽,坦率中又有点自负;相比之下,冉有、公西华则比较谦逊、恭谨;曾皙既稳重沉着,又精明洒脱。性格各异,相映成趣。

整部《论语》,多记孔子言行,分开看,是散金碎玉;合起来看,便凸显出孔子高大丰满的形象。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意志坚定,但也有道穷于命、知我唯天的人生困惑;对学生感情至深,着意栽培。他给人的印象并不总是高高在上,而是可敬可亲、感情丰富的长者。

孔子多用比喻,且深含哲理诗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都成了广为人知的名言警句。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而后成为当地儒学教育的必修课。16世纪,《论语》被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译为拉丁文,之后又被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广泛传播于西方各国。《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并汲取其中的精华,让祖国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