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才引进前奏曲

人才引进前奏曲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鄂万友是襄樊市科委主任,又负责全市“双革四新大会战”,每天都在为缺人才发愁,当时襄樊市委还没有关于引进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的优惠条件,更谈不上以解决夫妻分居为条件调人的概念。2014年10月底,笔者在襄樊凤凰山见到了许镜平。1974年4月28日,许镜平来到了襄樊,住在襄樊市第一招待所。

有思想就有行动,1974年初,一个极具偶然性的事情,使得鄂万友迈出到外面引进人才的第一步,这一步也是长时间思考和准备的结果。

1974年初,原轻工业部副部长徐冰回襄樊探亲。徐冰是襄樊人,老家就在襄樊定中街,在电子工业大会战时,定中街居委会办起了一个“传感元件厂”,居委会主任焦红光亲自担任这个厂的负责人,徐冰也是焦红光的亲戚。看到定中街走出去的人成了共和国的部长,老太太非常兴奋。徐冰回来时没有给任何人打招呼,但焦红光认为,这么大的领导回来了,又是襄樊本地人,应该给地方“父母官”报告一下,让他们来看望看望。曹野得到消息,立即前来定中街徐冰家中拜访,他来的时候只带了鄂万友一人。几个人见面后高兴地谈开了。徐冰说,我很多年没回来了,这次回来觉得襄樊变化很大,街上也干净了,也办起了很多工厂。我认为,襄樊工业底子薄,发展工业最好从轻工业着手,诸如卷烟、纺织、 日化等,投资少,见效快嘛。在轻工部,我还分管科技,可以给你们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发展轻工业要开阔眼界,要走出去看一看,在全国,上(海)、青(岛)、天(津)三地的轻工业发展较快,可以去看看,学习学习。曹野对徐冰的建议很重视,很快就组织落实襄樊市有关单位到上(海)、青(岛)、天(津)考察,鄂万友为第一批,他带上了过冉和陈承志。

到了天津后,陈承志告诉鄂万友: 自己有个叫林强的同学在天津纺织学院,想去看看他,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去?听说到天津纺织学院去,鄂万友欣然允诺,两个人一起来到天津纺织学院教师宿舍楼。1974年4月,天气乍暖还寒,天津纺院里寒风瑟瑟,大风不时卷起一阵阵灰沙。学院里到处竖着大字报栏,上面横七竖八贴满了大批判的文章。教师宿舍是一栋五层的筒子楼,走进楼内,第一眼就是肮脏,地上到处都是垃圾,污秽不堪。楼道内杂物堆放得乱七八糟,几乎每个门口都放着一只煤炉,空气中充满刺鼻的煤烟味。楼道的墙壁黑黢黢的,拉着铁丝,上面挂着大人小孩万国旗般的衣物。

陈承志敲开门,两个老同学见面分外高兴,拉扯了一顿家常后,林强问鄂万友,你们到天津来干什么?鄂万友告诉他,襄樊市正在开展“双革四新”活动,其中棉纺织工业改造、革新中遇到很多困难,到上海、青岛天津这些纺织工业老基地区学习考察,看看有些什么新技术、新工艺。林强说:“我是教基础课的,对你们关心的纺织印染这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说不清楚,我隔壁住着一位印染系的老师名叫许镜平,要不然我把他叫过来你们谈谈。”

许镜平回忆:“那天我的同事林强到我宿舍来,说襄樊市来了两位干部,一位还是科委主任,他们想了解纺织印染方面的情况,想请你过去谈谈。我过去后,给他们介绍了纺织印染技术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化纤纺织和印染的发展情况。鄂主任就说,我们襄樊现在只有棉纺织和印染,还没有化学纤维纺织和印染。”

介绍完后几个人就天南海北聊了起来。谈到家庭孩子的时候,鄂万友才知道,许镜平1960年大学毕业就在天津工作,因为妻子在农村,户口进不了天津,至今仍然一个人在学校住集体宿舍,生活很不方便, 自己也多方面想办法,但农村户口进程遇到的是政策性壁垒,谁也没有办法。谈起这些事,许镜平显得十分伤感。就在这个时候,鄂万友问:“老许,你愿不愿意到我们襄樊来呀?”

许镜平回忆:“听到鄂主任的问话,我有些诧异,隔了一会儿才说,那我得有一些条件。鄂主任让我说说,我说我唯一的条件也是我最大的条件,就是解决我们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解决农转非(农村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问题。要我的单位很多,但都没办法解决我的农转非问题。我的家乡在江阴,无锡的纺织工业局、印染厂都要调我,但都无法解决我的这个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公民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农业户口指靠自己生产口粮的农业人口,非农业户口指在城镇生活,依靠国家供应口粮的非农业人口。这个制度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一道制度的墙,阻挡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白由迁徙,也阻挡了人才的流动,造成了成千上万的人间悲喜剧。

鄂万友是襄樊市科委主任,又负责全市“双革四新大会战”,每天都在为缺人才发愁,当时襄樊市委还没有关于引进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的优惠条件,更谈不上以解决夫妻分居为条件调人的概念。但他已经调过过冉、张乃林、潘云鹤、陈承志等几个人并解决了他们的家属问题,有了调人的经验,他也相信曹野会支持自己调人的决定。听到许镜平的话,鄂万友很认真地对许镜平说:“许老师,我可以肯定地对你说,像你这样的问题,我们市能解决。你爱人能进城,你的孩子也能在你身边读书。”虽然事情过了几十年,鄂万友对这段经过依然记忆犹新:“我对他说我们能解决他爱人农村户口问题,他显然对我的表态有些怀疑,睁大眼睛问我:你真的能解决这些问题?你说话算数吗?我告诉他,我说话算数。我们说定,我回去就办这件事,事成与不成,我都给他打电话。”

那时不比今天,人人有手机,电话还是稀罕物品。许镜平住的这栋宿舍每层楼梯口转角处有一部电话,鄂万友留下电话号码,告诉他回去办好手续后立即给他打电话。

回到襄樊后,鄂万友立即将这件事告诉了时任襄樊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宋文亮,宋部长将此事报告市委书记曹野,听说是印染专家,曹野立即批示“同意”。鄂万友立即打电话将此事告诉了许镜平:“你的事情办好了,调令马上发出,你爱人农转非户口问题也一起解决。”

2014年10月底,笔者在襄樊凤凰山见到了许镜平。回忆起这段经过,许镜平依旧激动不已:“那天鄂书记(1983年,鄂万友任襄樊市委副书记)对我说,如果愿意到襄樊去,就能够解决我夫妻分居问题。我将信将疑,但毕竟有了希望,他走后,我好多天都睡不好,天天望着电话,希望它能给我带来好消息。结果不出三天,他真的给我来了电话,他说,你所提的你爱人农转非的问题,我们的市委书记曹野已经批了。听到这个电话,我当时就愣住了,我不知道怎样的兴奋,拿着电话,半天说不出话来,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真的。多年没法解决的问题,就这个偶然的机会突然就解决了。我问调令什么时候到?鄂书记在电话里对我说,你什么都不要等,在五一前直接过来。”

1974年4月28日,许镜平来到了襄樊,住在襄樊市第一招待所。鄂万友告诉他他的调动手续、爱人农转非户口问题、住房等问题都已解决。许镜平有些为难, 自己这学期的课还没上完,不能把学生撒手不管。他表示要回去上完课后9月份一定来。9月25日,许镜平带着妻子孩子一起告别天津来到襄樊。许镜平分配到襄樊市棉织厂的印染分厂并担任厂总支委员。

和全国各地一样,每到年底,襄樊都要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因为才来几个月,许镜平没有参评。12月底,襄樊市召开表彰大会。曹野在主席台上发问:“听说你们棉织厂从天津引进了一个工程师,他来了吗?”会场一阵骚动,许镜平没有来。市委书记发了话,会议组织者赶紧行动,临时抓了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赶到棉织厂,把许镜平接来,曹野直接将许镜平请上主席台,和自己坐在一起,然后在大会上宣布:“许镜平同志到印染厂来,才几个月的时间,就给厂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引进许镜平同志这件事情,给我们启示,我们襄樊要发展经济,就要像棉织厂这样,敢于放手引进科技人才。全市各部委以及相关厂矿都要想方设法,引进像许镜平工程师这样的专业科技人才。”这件事情完全是突然的,市委的其他领导事先完全没有想到,这就是曹野的风格。

许镜平的调动在襄樊引起反响,在天津纺织学院则如同在平静的池塘里扔下一块大石头,很多与许镜平有同样境况的老师纷纷与许镜平联系,打听他到襄樊后的情况。得知许镜平的家属、孩子、工作、住房等都已安排好,尤其是得知襄樊需要大批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他们立即表示也希望能调到襄樊来。通过许镜平牵线联系,很短的时间,天津纺织学院先后共有六名老师调入襄樊棉织厂工作。鄂万友没想到,一个偶然的相遇,竟然打开了襄樊人才引进的闸门。鄂万友:“许镜平以后被提拔为襄樊市纺织工业局副局长,总工程师。一次,许镜平告诉我,这几年,通过人才引进和购置设备,扩建生产线,襄樊使得纺织工业总量已经超过武汉市,排名湖北省第一。”

偶然与必然是相辅相成互相转化的关系,偶然存在于必然之中。襄樊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鄂万友长期的思考与准备,一旦机遇来临时,便能够迅速出手,将机遇转化为行动。试想,如果一个对经济发展漠不关心,对人才短缺没有切肤之痛感觉的庸俗官员,对这种稍纵即逝的机遇会有认识和行动吗?

许镜平的调动给了鄂万友很大的启发,既然能以这种办法调来一个许镜平,一个又引出多个,我们何不走出襄樊调来更多襄樊市经济发展急需的科技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