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福成:燕京啤酒集团新总的主线

李福成:燕京啤酒集团新总的主线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4年的一天,当时身为副厂长的李福成,在城里一家商店问售货员:“您看燕京啤酒咋样?”李福成不无感慨地说。根据这种情况,李福成果断拍板,买车送酒上门,淡季不收运费。这就是李福成的性格。每当提起这件事时,李福成总会自豪地说:“这都是在基层岗位上锻炼出来的。”李福成干起工作真有一股子拼劲儿,1995年春节放假期间,他一天也没有休息。李福成躺在病床上,心还牵挂着工作。

胡美兰 杨立娟

有一种说法:企业的风格就是老板的风格,或者说一个老板的风格就是他企业的风格。

走进燕京啤酒集团公司,你会发现,“燕京人”的观念新,思维方式新,管理办法新,一个字,就是“新”。纵观燕京啤酒集团公司不平凡的25年,正是“新”这条主线贯穿始终。

这条新主线的时代引擎者是谁?

李福成——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他,身材魁梧,戴着一副眼镜,颇具知识分子风度,有企业家的睿智。他在企业的竞争中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能,又有坚毅果敢、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个性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一连串的荣誉似乎是对他最好的诠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管理英才,两次首都“五一”劳动奖章,三次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蝉联多年顺义区、北京市十佳优秀厂长(经理),全国食品行业优秀企业家,首届中国经营管理大师,中国啤酒大王……

在成绩与荣誉面前,他总是谦逊地说:这些都归功于“燕京人”的努力。

他,心底有三条不可动摇的准则:一要对得起党,二要对得起国家,三要对得起职工。这是他事业上不懈追求、创造辉煌的动力源泉,这是他清正廉洁、甘愿奉献的精神支柱。

采访中,李福成很少提到自己,总是谈“我们的燕啤”“我们的班子”“我们今后三年的发展目标”等。

这,就是燕京风格;这,就是李福成风格。

用质量敲开市场的领头羊

李福成要强。

燕京啤酒最初生产的产品绿商标普通燕京啤酒是醇厚型产品,苦味有余,爽香不足。与同类产品相比,既没“牌子”也没“底子”,进入市场后消费者接受起来不太容易。

1984年的一天,当时身为副厂长的李福成,在城里一家商店问售货员:“您看燕京啤酒咋样?”售货员心直口快:“你说这酒啊,不咋样!”

“不咋样”这个词儿深深刺痛了李福成的心,也刺痛了全厂职工的心。李福成有些激动地说:“从那时起,我们就把抓质量放到第一位,决心变‘不咋样’为‘咋样’。”

燕京生产线还是单系列的时候,不论生产多么忙,市场需求量多么大,厂里每月都要停产一天,对生产过程中的管道、容器、工具等进行大规模的杀菌消毒,以确保啤酒质量。李福成告诉记者:“每月停产一天杀菌消毒,要损失利税10万元,但产量要绝对服从质量。”

货硬不怕市场软。他们的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质量”二字,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治厂方针,从源头抓质量,对主要原材料供应实施质量控制,采购前先化验,进厂后再抽检。

同时,他们又特别注重抓好旺季酒龄,坚持“不摘生瓜”,均衡生产,做到产品合格率100%,把质量否决权纳入奖金分配,形成了“以质量论功过”的氛围。对每一道工序严格实行计算机控制,实施质量管理系统。是高质量的产品使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市场。李福成不无感慨地说。

是重质量使燕京闯进了北京,是抓质量打开了市场,是固守质量占领了百分之八九十的份额。

不久,特制燕京啤酒和清爽型燕京啤酒相继诞生,“哥仨”先后评上市优。

从此,部优、金质奖、银质奖,接踵而来。

在原轻工业部推广的12项科技成果,燕京率先使用8项。

功夫不负苦心人。正是这些先进的科技和严格的质量管理手段,使燕京啤酒变成了“咋样”,一举摘掉了“不咋样”的帽子,产品质量上档次、上水平,系列全、品种多。

李福成也因此荣登上优质燕京啤酒老总的宝座,成为名副其实质量敲开市场的领头羊。

冲浪市场经济的红脸汉子

李福成爱拼。

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地处燕山脚下、京郊一隅。

1980年9月10日,燕京啤酒厂在北京顺义砖厂一片瓦砾、杂草丛中破土动工,1981年10月5日投产,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燕京人”风雨兼程。

当年,市民排队买啤酒,商店排队候啤酒,批发部门排队等啤酒,真是千辛万苦。

可惜,好景不长。1988年,随着国家经济疲软,买方市场卖方市场的转变,燕京啤酒的销售数量日渐跌落,资金周转日益困难,到了李福成走马上任厂长的时候,工厂已经到了有产品、缺销售的生死存亡关头。

乍暖还寒,1989年3月,“燕京”的年产量不过5.1万吨,当时李福成接任“燕京”厂长,他对前任蒋赓说的第一句话是:“您就兹当您还是厂长——我得出去。”

像其他啤酒厂一样,“燕京”投产后,产量90%归市计委统一调拨,由市糖业烟酒公司包销。

刚刚上任,学过现代企业管理的厂长李福成及其决策层敏感地意识到:靠别人包销,决非长久之计。主动出击,掌握产品销售的龙头,才能扩大市场,企业才能有大发展。

主动出击走向市场,谈何容易!

为冲破当时90%以上产品专营的“网”,李福成先拍板进了五辆卡车,为用户上门送啤酒,连胡同的小门脸也有求必应。

李福成感叹道,开拓市场那会儿,白眼没少看,说有多难,就有多难。我们问:你们要不要啤酒,人家反问,什么牌子的。一听是“燕京啤酒”,人家就说:不要。硬把我们给顶了回来。又费了半天口舌,好不容易把话茬接上,人家一听说我们厂在顺义,就犯难了:“那么老远,拉酒的费用谁出?”根据这种情况,李福成果断拍板,买车送酒上门,淡季不收运费。当时,燕京啤酒厂就购买了19辆送酒车,缩短了客户与燕京的距离。

三年工夫,送酒车增加到38辆,使“胡同送酒”成了厂子的销售王牌。

1993年,燕京不恋“制高点”,专心打“巷战”,北京燕京啤酒厂在啤酒大战中打出了大街小巷遍地开花的“胡同效益”。

多管齐下,使“燕京”在买方市场到来前,率先满足了啤酒作为一种日常饮料所具有的“随时随地”的购买特征。

如今,这条路终于闯出来了,北京市场每十瓶啤酒就有九瓶为燕京啤酒,销售渠道已由糖业烟酒公司独家专营发展到多系统销售。从此大“火”。

这就是李福成的性格。每当提起这件事时,李福成总会自豪地说:“这都是在基层岗位上锻炼出来的。”也就是在这个工作岗位上,磨练出一股干事就要干成功的“闯”劲。

凭着这股干劲,1989年任厂长后,他就以企业家的气魄,敏锐的超前意识,创造了一个由年产1万吨的小型啤酒厂发展成为年生产销售200多万吨的全国最大啤酒企业,使一个25年前建在一片砖瓦窑废墟之上的啤酒行业晚辈,发展成为以生产啤酒为主,配套生产瓶盖、商标、饲料、酵母粉、调味品等为一体的国家大型一档啤酒企业,品牌价值达137.45亿元的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

凭着这股闯劲,他带领全体职工不断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使燕京啤酒由只有12°普通啤酒一个品种发展到了燕京11°精品、12°特制、精品、冰啤、燕京王、燕京白瓶、菊花啤酒、果味啤酒、无醇啤酒等不同风格的30多个品种,公然展开了与国外知名品牌进行面对面竞争的新格局。

事必躬亲的谦卑领导

李福成可敬。

在燕京啤酒集团,在李福成的办公室,还经常能听到老员工亲切地称李福成为“李厂长”。

这是多年来与员工一起拼打的永不褪色的昵称。

这是不论企业大小,他在员工心中依旧是那个可亲可敬、事必躬亲的“家长”。

在燕京啤酒事业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李福成本人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

但李福成永不满足,他谦虚地说:“工作是大家做的,成绩应该归功于大家。”

李福成干起工作真有一股子拼劲儿,1995年春节放假期间,他一天也没有休息。由于过度疲劳,最后病倒了,医生要求他住院输液检查。李福成躺在病床上,心还牵挂着工作。他和医生商量,能否每天按时来输液,输完液让他回公司。医生没办法,只好同意。就这样,他名义上在医院住院治疗10天,其实每天都没离开过工作岗位。他的同事介绍说,李厂长常表示他只渴望三样东西:一是床,二是一壶凉白开,三是一块蛋糕。他一见床就想睡,渴了喝一通凉白开,饿了吃点蛋糕接着睡。但这个小小的愿望对他来说都很难实现。

广大职工说,燕京的事业是干出来的,从我们李厂长身上最能体会到燕京精神。

燕京精神,增强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凝聚力,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科技惜人才的国企先锋

李福成重才。

他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知识的企业就是愚蠢的企业。”

他认为,一个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者,要想科学地管理企业,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科技知识水平。

中国拥有世界级的科研力量,却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科研和生产的严重脱节,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李福成看到了这个怪现象,也从这个被人多次批评的怪现象中找到了发展的机会。机会是什么?

把企业变成高新技术孵化器,让被锁在专家抽屉里的科研成果,在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这块肥沃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燕京啤酒为什么发展比较迅速,我想最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我们到国外啤酒企业考察以后,看到了外国的大型啤酒企业都有自己的发酵研究所,而我们中国的啤酒企业没有发酵研究所,也就是与科研机构是严重脱节的。后来,我们就把科研机构引进我们的企业。”

李福成三顾茅庐,力邀啤酒专家管敦仪教授进厂当顾问的故事,在燕京广为流传。管教授第一次来厂考察就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次即提出19项工艺改造意见。李福成非常尊重这位酿酒专家的意见,他克服困难,带领技术人员在管教授指导下,大胆运用新技术改造旧工艺。

本着“专家、科研、企业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李福成对专家们说:“燕京是你们的试验基地,你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地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不成功,损失是燕京的;成功了,我们一不要名,二不要利,只要优先使用权……”专家们被这求贤若渴、肯干求实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在燕京一住就是半年,做实验、搞科研。燕京提供食宿,并补贴科研经费。

结果,通过国家级鉴定的“七五”攻关项目“酶法糖化”新工艺和“高发酵度酵母”实验在燕京完成并投入使用,使啤酒酿造工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李福成凭借这一招好棋,使燕京一步成为掌有中国啤酒技术先手之利的企业。

在专家的指导下,燕京啤酒综合技术指标再度攀高。科研成果与生产企业“高点嫁接”的成功,提高了燕京品牌的科技含量。

李福成说:“要使企业有活力、大发展,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燕京得到了彻彻底底的贯彻。

力保民族品牌的傲骨铁人

李福成耿直。

中国啤酒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吸引了国内外资金的大量流入,合资收购兼并风起。

1995年,正当米勒公司紧锣密鼓地进行战前准备时,世界上实力最强的美国百威、德国贝克、日本麒麟、丹麦嘉士伯、荷兰汉尼根、澳大利亚富士达、墨西哥的科罗娜以及蓝带、蓝妹、力波等洋啤酒的生产厂家,都已进驻北京。

逐步升级的啤酒大战,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忧虑:除了实力较强的一些名牌啤酒外,其它品牌还基本处在低层次、小规模的水平上,与国外名啤集约化的经营和跨国垄断式的竞争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当时中国啤酒行业形成规模的只有61家,其中,54家啤酒厂迅速走上了合资的道路。

实际上,外商大肆入主中国的国有大中型啤酒企业,他们看中的还不是中国企业的那点儿资产,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市场份额,由资本的输入而为品牌的输入,由控股而为控市,这便是中国民族啤酒业的近忧和远虑!

面对汹涌而来的合资风潮和纷至沓来的寻求合资的外商,李福成以静制动。他观察着、思考着……

有一次,“燕京”的老朋友、德国某大公司的副总裁金保罗先生来访,李福成带上几位副总,在北京宴请金保罗先生。酒过三巡,李福成问道:“金保罗先生!今天,一是为老朋友接风洗尘,二是想向老朋友请教一个问题——到底什么叫利用外资?如果您现在是‘燕京’的总经理,在合资的问题上,您怎么办?”

金保罗先生答道:“如果三五年内不会被别人吃掉,我就暂时不合资,即使合资,也要牢牢地掌握控股权。否则,就不是你利用外资,而是别人利用了你的资本……”

李福成牢牢地记住了金保罗先生的“金言”!

不合资,不等于不接触、不交流,世界著名的啤酒商,“燕京”都有交流。仅1994年上半年,到“燕京”寻求合资的国外啤酒商和投资商,就有20多拨,令李福成感慨的是,一开口,人家就想吃掉他!于是,只能是握手而不言“合”了……

不合资不能失去发展机遇,更不能失去市场竞争能力。

李福成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盲目地决策都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从而失去企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他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名牌,就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而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国家的经济实力就无从谈起。只有拥有自己名牌的无形资产,才能拥有企业的未来。”

“燕京人”在强手如林、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之所以能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李福成说:“这关键在于较好地解决了管理上的三个转变,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由生产型管理向经营型管理转变。”

民族啤酒笑了,燕京人笑了,李福成也笑了。

笑着的他们,又将开始新的征程,共同期待和迎接下一个突破,在世界舞台上的新突破!

韬光养晦的激情二传手

李福成谦逊。

采访李福成,最大的困难就是没办法让他开口谈自己。的确如此,提到“李福成”三个字,知道的人还不多,而提起燕京啤酒,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与其说他不开口谈自己是淡泊名利,倒不如说他是低调是韬光养晦。

李福成是忙碌的。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有时把会议安排在晚上。

李福成是幸运的。这不仅体现在事业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位善解人意的贤内助,她默默承担了许多许多。

李福成也是有愧的。对父母、对妻儿,还有对他钟爱的摄影……

对李福成来说,时间是以秒计算。因为燕京的事业像巨大的磁场,使他不能偏离一步。

李福成又是无悔的更是自信的。燕京的每一次飞腾都凝结着他的智慧,他饱含真情地向记者介绍着未来——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燕京将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坚持从四个方面做强:

一、把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做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把品牌做强,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三、把市场网络做强,掌握竞争主动权。

四、把经济实力做强,每年资本积累2亿元以上,使企业发展注入强大的资本动力和资本保障。

燕京下一步的目标是:

一、2005年啤酒产销量达到300万千升,2010年达到500万千升,进入世界啤酒前十强,形成世界级的大型啤酒企业集团。

二、积极开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实现燕京品牌的国际化提升。

三、按照“一业为主,相关发展”战略,向矿泉水、饮料、生物食品、生物制药领域进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李福成把自己在“燕京”的角色喻为“接力运动员”。“第一棒是老蒋,我是第二棒。我要做的三件事:第一,要快跑;第二,要看准路线;第三,到一定地点,把接力棒交给别人,自己回到观众席上去。”

(原载《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5月3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