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李培福遗作_李培福的故事

李培福遗作_李培福的故事

时间:2022-08-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李培福遗作_李培福的故事依靠群众战胜干旱——介绍武山县新修水利的几点经验李培福武山县的广大农民,正以愚公移山的劲头新修水利和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这是全面控制水土流失的旗帜。截至今年秋天,光邓家堡就接待了八千多名省内外参观的干部和群众。武山县是个丘陵地区,北部干旱,南部雨水较多,年降雨量平均五百毫米,百分之六十七的雨量集中在秋季。现有的水地,百分九十五以上是小型的,百分之三十在山地。

李培福遗作_李培福的故事

依靠群众战胜干旱——介绍武山县新修水利的几点经验

李培福

武山县的广大农民,正以愚公移山的劲头新修水利和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这个工作在全县已经出现高潮,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都为超额完成十万亩水地、四百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任务而忘我劳动着。目前全县共修渠道一百四十六条,整修渠道八十七条,挖旱井、泉、塘四百二十八个,打坝五百三十个,培地埂、修梯田七万六千三百多亩,治理荒沟七十八条,按照工程措施,共扩大灌溉面积六万二千亩,控制水土流失五十平方公里,加上原有的水地,全县水地已达二十五万亩,平均每个农民人口有水地一亩二分多,抗旱能力一般均可达到四十天至五十天,使全县百分之三十三的耕地基本摆脱普通旱灾;水土保持方面,加上原有的控制面积,全县百分之四十的地区已基本停止水土流失,出现了“地地有埂、埂埂相连、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一百零九个邓家堡。这是全面控制水土流失的旗帜。截至今年秋天,光邓家堡就接待了八千多名省内外参观的干部和群众。武山水利工作的开展是迅速的,建国八年新修的水地等于解放前全县水地面积的四倍,今年秋季以后新修的水地,等于1956年新修水地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历史上任何一年都没有见过这样快的速度,是许多人想象不到的。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不仅使旱地变成水地,保持水土,增加地力,而且也改变了“广种薄收”的现象,开始精耕细作,是农业不断增产的根本措施。今年全县虽然遭旱,粮食总产量仍达一亿四千六百万斤,较丰收的1956年增产百分之八,等于1949年粮食总产量的二倍,全县每人平均的粮食,由三百五十斤增至七百斤,农民永远摆脱了“半年糠半年粮”的贫苦生活,开始走向富裕。武山县的水利工作,始终都贯彻了勤俭原则,一般水地都未使用国家投资,只有个别工程才投资了一部分,全县每亩水地平均国家只投资一角七分钱。今年秋后新修的水地国家没有投资,而且干部和群众为水利集资五万两千余元。这一切都说明该县的水利工作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实事求是,是我们兴修水利的榜样。

武山县水利工作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主要是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地贯彻执行了以发展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如灌溉七万亩的中梁渠)的水利建设方针。武山县是个丘陵地区,北部干旱,南部雨水较多,年降雨量平均五百毫米,百分之六十七的雨量集中在秋季。境内较多的河流有渭河、榜沙河、山丹河、南河、聂河等,流量最大的是五百四十至一千三百七十立方米每秒,最小的二至五立方米每秒,此外还有许多小河和有水的四百一十一条山沟,流量多为零点五至一立方米每秒,发展水利的条件很好。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和不同地区的特点,全面规划,采取各种措施,使水利工程多种多样,以充分发挥水利资源,就能够把二十六万亩可变水地的旱地,在1959年以前全部变为水地,使全县的水地达到五十一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二多)。渭河以南的丘陵沟壑区,着重利用地面流水,引水上山,发展山地水利,结合蓄水灌溉;干旱地区着重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充分利用雨水、地面水、地下水,发展渠道灌溉和蓄水灌溉;阴湿山区着重利用地面流水,发展渠道灌溉,结合排水;河谷地区着重与河水争地。以上这些水利工程,小型的将占百分之六十,并且百分之八十是在山地。现有的水地,百分九十五以上是小型的,百分之三十在山地。大量发展小型水地的好处是:(1)可以把一切能够利用的水资源利用起来,尽快地改变干旱;(2)能够充分地动员广大群众,以社为单位,利用一切农闲时间和现有的铁锨、镢头,自己选,普遍兴修,变农闲为农忙;(3)适合于农民的经验,能够广泛发挥群众的智力和技术,使数量和质量并重;(4)用料简单,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利用,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不需要国家投资,就可以大量举办;(5)能够随兴修、随灌溉,当年收益,从而能够和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激发群众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要大量发展小型水利的主要理由,因此应当十分重视小型水利工作,否则,就会使发展水利的工作遭到损失,从而影响粮食增产。(www.guayunfan.com)

以发展小型为主的水利工作,是农业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由于它的迅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而且也促进了农村的多种经济和副业生产,原来不能种水稻大麻和蔬菜的山区,现在开始种植,原来没有养鸭和种芦草的地方,现在在蓄水池中出现了成群的鸭子,环绕蓄水地周围生长起芦草。在洛门已建成的小型水力发电站,使农村不仅可以照明、灌溉,还可以搞大加工和发展文化事业。所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因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更加信赖党和毛主席。邓家堡的群众说:“我们所以能改变穷山为富山,是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得好,合作化的政策好,改变干旱的措施好。”邓家堡群众道出了广大农民的心里话。

发展水利,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可以办到的。为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武山县曾从思想领导、组织动员、技术传授等各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艰巨工作。

第一,广泛深入的进行宣传教育,认清发展水利是农业赖以增产的根本措施,水就是粮食,没有水就没有粮食,从而使群众自觉地接受,以后才能变为伟大的物质力量。农民是最实际的人,实事求是是他们最大的特点,“百闻不如一见”,所以宣传教育的有效办法,是树立典型,做出样子,组织参观学习,使群众从事实中相信水利的巨大作用。这样才能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最后达到全面发展。典型示范是动员群众兴修水利的有效方法。巩固典型,使其永远走在群众前面,作为群众前进的旗帜,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邓家堡、东梁渠、朱家坪、车家岸、金银乡、牟坪社等,这些水利和水土保持的重点,始终都有干部具体培养,总结经验,及时提出具体要求和行动口号,以鼓舞和督促他们不断做出新的成绩,防止了骄傲和落后。这就是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以群众教育群众、以先进带动中间、影响落后的具体办法。

教育群众的另一个办法,是采用辩论的方式,同意、算账、对比、向旱灾诉苦,以明辨是非,端正思想认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秋后兴修水利所以进展迅速,主要是发动群众辩论了水利工作中的大是大非,群众看到了兴修水利达到增产的事实,批判了富裕中农的消极情绪,斗争了地主、富农的破坏行为,经过辩论,贫下中农劲头十足,波澜壮阔的水利高潮席卷了广大农村,农村中的主要劳动力都投入了水利建设中。

第二,尽管向群众进行了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但群众的保守思想仍然不同程度地反映在水利工作的各方面,这是因为农民在未入社前,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小块土地上,一家一户就是个生产单位,思想守旧,有严重的旧习惯势力,他们入社后,时间不长,一时不能完全克服,因之在对待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问题上,还不能完全摆脱旧影响,这种旧影响反映在农村干部的思想中(不少出身于农民的干部,本身就带有这种思想),成为右倾思想,前怕龙,后怕虎,畏缩不前。所以积极用事实教育干部群众,提高思想认识,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就成为发展水利工作中特别重要的工作。1955年冬天和1956年春天,武山经过群众性的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右倾保守思想重新抬头。当时全县的水利任务仅为一万四千亩,经过思想见面,上下检查,深刻地进行批判,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了,大胆了,积极了,全县共完成八万亩,已经生效益的约有万亩。批判右倾保守思想的方法,是算增产账、水源账,以增产的事实鼓舞人心,以发现的水源说明还能新修的水地,凡这样做的地方,群众行动迅速,成绩显著。由于右倾保守思想带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批判一次两次,决不会完全解决问题,一般的批评方法,也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及时深入细致地进行教育,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简单急躁只能把事情变坏,别无好处。

第三,正确处理兴修水利的劳动报酬和收益,是从经济上巩固和发扬群众积极性的根本办法,经济是基础,离开这个基础,要使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长期巩固下去,是不可能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工程质量,边开凿、边灌溉,当年兴修,当年收益,把收益的主要部分分给群众,对于兴修水利所用的劳动日,必须按照多受益多负担、少受益少负担、不受益不负担的原则,分别情况,适当处理,一般应参加当年分配,分配与产业劳动日同样的一份报酬,支援外社兴修水利,本社没有受益的可以变工还工,或由受益社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或从受益中拿出一定数量的收入分给有劳动未受益的社。计算受益的时候,对于间接受益的(如上游治理、下游免去洪水威胁的,可以算作间接受益),也应计算进去,辅助一定数量的劳动日。数社联合兴修的水利工程,由各社受益多少,付出相应数量的劳动力,国家建勤的劳动日有多余时,可以抽出兴修水利,按劳动力平均分配,但一般不得动用下年度的建勤劳动日,或超过规定的劳动日数。

第四,不断总结群众的先进经验,提高群众的技术水平,培养农民技术员,使水利技术在逐渐普及的基础上,不断得以提高。水利技术应当包括兴修、平整、灌溉、耕作等四方面。普及和提高的办法,是通过实际的水利工作,以工地做学校,以工程做教材,边做边学,边总结边提高,这样学用一致,见效很快,东梁渠的修成,培养出五百多名农民水利技术员。该县水利科副科长李华同志原为农民出身,没有受过水利专业教育,由于他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前进,现在已能勘测设计中型工程,灌溉三万余亩山地的东梁渠,就是他和群众一起设计的,由他设计的小型渠道不下十条。这说明只要大胆地依靠农民和干部,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在工作中培养才干,水利技术队伍就能不断扩大,不断增加新的血液。

短期训练,也是加强水利技术的有效方法。训练的时间,应是春秋雨季,一年两次,这样可以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把他们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加以综合研究,肯定其成功的,指出其失败的,以使他们发扬光大成功的,纠正和防止失败的,长此下去,便可以不断提高群众的技术水平。今年秋天,武山县已经训练了一千名水利技术员,方法就是找出好的典型,就地训练。如在邓家堡传授挖塘、打坝、平整土地的经验;在东梁渠传授引水上山、修蓄水池的经验等。经过这种训练不但学会了各种技术,重要的是用事实消除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增强了大搞水利的信心。

第五,加强领导。武山县的水利工程始终都是在规划的指导下开展的,群众劲头足,秩序好,既发展了水利事业,又发展了其他事业。在兴修水利工作中,及时提出恰当的动员口号,给群众指出了行动的方向。武山县在川地基本水利化、山地水地不多的情况下,现在提出的兴修水地口号是:“消灭旱川,水地上山。”这就鼓舞群众一往直前。其次,县的负责同志都能深入工地,亲自指导,和群众同甘共苦,对群众的鼓舞也很大。现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组成的巡回办公室,已去东梁、中梁、北粱诸山,亲自领导群众在山地兴修水地。

(原载1957年11月27日《甘肃日报》)

认真总结经验,为水利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谈景泰川电灌一期工程

李培福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河西和中部干旱地区的农业建设十分重视,这是党和国家对我省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极大支持。三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干旱是我省农业发展的主要威胁,要想把农业搞好,除了靠政策靠科学,还必须努力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特别是要把发展水利事业当作一项根本措施,切实抓好。景泰川电力提灌一期工程的建设和上水十年的实践,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景泰县原是一个十分干旱的县,年平均降雨量仅一百六十多毫米,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如今这里变化很大,大片荒漠变成了高产田,林带茂密,粮食自给有余,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农民生活大有改善。所以有这样巨大的变化,关键是因为有了水。景电一期工程的建成,给这里带来了新生

精心设计是工程顺利建成的基本保证

景电一期工程是我省灌溉面积最大的一项高扬程提灌工程,两年上水,五年建成。在建设过程中,认真贯彻党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的路线,排除了“左”的干扰,保证了勘测设计和施工的正常进行。

景泰川的开发,早在1958年,就做了一些工作,1969年我们又组织了一支由十五个单位、八百多人组成的勘测设计队伍,在原初步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地进行了地质勘探土壤调查,灌区规划以及方案比较等工作,提出了初步设计报告。经审查批准,第一期工程提水10立方米/秒,灌地30万亩。据此,又进一步做了技术设计,不仅对工程设计、设备选型、输变电工程,通讯线路、灌区防洪等进行了认真的设计,并对条田,防风林带,斗、农渠及田间渠道、道路等设备工程,也都做了精心的规划,为工程施工和灌区建设打下了基础。

根据我省情况,支渠以上工程由国家投资,斗、农渠植树造林及土地平整等,均由各受益单位按统一规划和要求,各自负责施工。由于有了一个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设计,在技术上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建设。

科研、设计、生产紧密结合,尽量采用先进技术

对景电工程这样的高扬程、大流量提灌工程,在设计中遇到了不少来自实践的新课题,经过科研、设计、生产部门相互协作,共同探索,不仅一一解决,而且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经济效益。其中值得提出的有:

一、取消逆止阀。一、二、三级泵站均采用扬程80米的32英寸水泵,配套电机2000千瓦。为了降低电能消耗,由甘肃工业大学、综合电机厂、兰州水泵厂等相互配合,认真研究,加强了结构强度,经过试验,取得了一系列有关数据,为逆止阀的取消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解决了断电渠水倒流等问题,使革新成功,减少压力升高20%,而且节约了大量管材,降低了工程造价,每年减少耗电量140万度。

二、研制了弹簧式真空破坏阀。一泵站压力管道直径1.4米,每条长800米,为防止运行中突然断电,管水倒流,对管道的真空破坏,经研究试验,采用了自己设计的弹簧式真空破坏阀,安装后对保护管道起了保证作用,并节约土石方开挖4万立方米。

三、采用可控硅励磁装置,取消了2000千瓦同步电机上的励磁机。景电工程位于兰州电网系统北部末端,上水负荷容量较大,为提高供电质量,运行方便,节约投资,在2000千瓦同步电机上第一次采用了可控硅励磁装置,取消了励磁机。

四、试验成功了泵站遥控、遥讯装置。为了提高电灌管理水平,解决灌区多级泵站分散、机组台数多、运行人员多、调度复杂的问题,1971年开始与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共同开展了遥控装置的设计研制,1974年开始试用,性能良好。目前,总干四至六泵站设置了调度室,集中遥控、遥讯、遥测、遥调各泵站的机组及监测,减少值班人员50%,改善了工作条件,提高了运行水平。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

景电一期工程,能用6200多万元的国家投资,以5年时间全部建成,不留尾巴,除了现场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实行现场统一指挥,有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设计,一支专业施工队伍,推行基建投资大包干的办法外,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在施工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狠抓工程质量,起了决定作用。

一、现场自制直径1.4米预应力钢筋砼管成功。一期工程,共需压力管道17公里,如全用钢管,需3000多顿钢铁,在当时是难以解决的。为此,在现场办起了预制管厂,在吸取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试制出直径一米四的预应力钢筋砼管,并安装铺设了8公里多,节约投资200多万、钢材2000多吨,保证了工程按时上水,受到了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

二、自制了50吨灵机扒杆,完成了渡槽吊装任务。一期工程有15座渡槽,槽身每节长15米,重50吨,高度大于10米的有27节,其中最高的渡槽排架达32米,在现场复杂的地形条件下,采用了自制50吨灵机扒杆,克服困难,使吊装获得成功。

三、施工中对不符合实际的设计,及时进行了必要的修改,为工程节约了投资。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修改设计,减少土石方开挖16万方,节约投资27万多元。

四、在工程施工中,狠抓灌区建设,水到渠成。为了尽快发挥灌溉效益,1971年上水前,指挥部就着手灌区建设。在工程施工的5年中,共修斗、农渠2000多公里,使田间工程配套;平田整地28万亩,植树造林四百多万株,营造了护田林带,不但促进了工程效益的发挥,而且为我省培养出一支专业配套的水利水电施工队伍。

增产增效,经济效益显著

上水十年来的实践表明,景电一期工程经济上是合理的,效益是显著的。

一、为发展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创造了基本条件。景泰川的实践表明,我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就是要改变生产条件。景泰川上水以来,为国家生产粮食7.7亿多万斤,油料、甜菜、瓜果、蔬菜等,也都相应发展。多年来,灌区平均亩产一直稳定在800多斤。严重干旱的1982年粮食平均亩产仍达480多斤。

植树造林逐年发展,全灌区现已植树1200万株,营造护田林带1400公里,林木面积占灌溉总面积的9%以上,配置适宜,防风效果良好。

全灌区比上水前,粮食增长9.2倍,农业产值增长12.5倍。

二、增加了群众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过去这里每年平均回销粮食200多万斤,救济款11万元。上水后,粮食自给有余,为国家贡献商品粮1亿多斤。景泰全县由于粮食增产,多种经营发展,1980年人均收入比上水前提高3三倍,达到了我省上等收入水平。

三、工程管理费用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由于灌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每亩平均耗电量小于设计水平,能源单耗低于水电部规定,从而降低了开支,基本上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四、改善了生态环境。景泰川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端,干旱少雨,风沙甚多。随着灌区的建设,灌区内生态环境已有明显改善。据气象部门的实测资料,上水前后对比:年平均风速降低了12%,蒸发量减少了26%,相对湿度增加了7%以上。

总之,景电一期工程的建设,为我省水利建设取得了有效的经验。当然,也有些问题,如泥沙对水泵磨损的防护,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预防等,还需进一步研究,逐步求得比较彻底的解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水利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也有不少经验和教训。认真地加以总结,对今后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我省“两西”地区农业建设的步伐,将是有益的。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靠党的政策,靠科学技术,把水利事业搞好,为开创我省农业新局面做出贡献!

(原载1983年1月24日《甘肃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