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念私塾_李培福的故事

念私塾_李培福的故事

时间:2022-08-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念私塾_李培福的故事李培福的父亲不识字,常外出给人改板、织箩,做活时受尽了人们的奚落和白眼,所以当李培福长到上学的年龄时,父母和三叔李湖商议,让他去学校读书。这些行为引起了李培福对旧势力的憎恨,他感到旧社会一片黑暗,为他日后的反抗埋下了种子。李培福难忘狼给他的惊惧,面面土给他的安慰,系草绳给他的温暖。这一点,李培福很快就得到了乡亲们的赞赏。

念私塾_李培福的故事

李培福的父亲不识字,常外出给人改板、织箩,做活时受尽了人们的奚落和白眼,所以当李培福长到上学的年龄时,父母和三叔李湖商议,让他去学校读书。9岁时,他便被送进村里设在庙院的私塾去读书。

于是,李培福就成了李家三代中第一个读书人。庄户人家让子女念书的目的很单纯,能识得官府布告,能记个账,能算个子丑寅卯,不要在钱粮上受人捉弄就行。

老人也为读书的儿子设计了未来:当个农民实在太穷苦了,识几个字,将来学个手艺,农忙了务庄稼,农闲时去做生意,总比下苦力好些。

上堡子后面半山洼有一座古庙,不知啥时来了一个庙官,姓袁,庄里人都叫他袁庙官或袁先生,是个老拔贡,头上还拖着一条辫子。他识字,还能写毛笔字,当时算有学问的人了。袁庙官平时除管理庙上的事务外,利用庙上的几间厦房办起了私塾。(www.guayunfan.com)

李培福每天早早来到庙堂,抹桌扫地,然后就摊开书本温习,静静等着上课。

袁先生进到教室坐下,把桌上的四宝摆整齐,抹干净桌子,再掀开书本,或者在砚台里磨墨,或者低头看书,或者练习写字。学生一般是上午读书,下午写字。

袁先生开设的教程,从一二三四五开始识字,然后学启蒙读物《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中年级学《七言杂志》,大约三年时间。附加的课程是珠算和简单的算术,先学加减,后学《九归》。三年时间里,庄稼汉的后代,学会了日常生活惯用的杂字,会打一手算盘,就走出学堂,跟父兄种庄稼去了,或者到庆阳、西峰的某个店铺、作坊当学徒去了。留下一些为数不多富裕户的子弟,接着学《论语》,步步深造。这一套教程,颇受庄稼人欢迎,可以说穷富皆宜,有普及也有提高,照顾了“面”又保证了“点”。

书多是文言文,念书纯属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念时眯缝着眼睛,唱唱咧咧,摇头晃脑。先生这样,学生也这样。不管理解不理解,倒背如流就是好学生。再就是写仿,练毛笔字,一笔一画,正正规规地写。背书写字,不合老师的要求,要挨板子。袁先生高兴了有时还给学生说“精忠报国”,讲东周列国的故事,讲“映雪”“悬梁”“刺股”“囊萤”“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这样既提起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懂得了发奋读书、处世做人的道理。

旧时,先生“开讲”是件神圣的事,起码得“秀才”“举人”之类的学究才能担任老师,袁先生能释讲这些古籍典章,已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袁先生很器重李培福,在学业和品德上都严格要求,常常用高年级的作业让他试做,给他辅导,课余讲些杨家将、岳飞、戚继光、谭嗣同等爱国英雄的故事。这使得童年时代的李培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也受到了精忠报国精神的熏陶。

李培福慢慢地开始思考,有些人起早贪黑地干活,到头来没吃没穿没人疼爱,到处流落,将来不是冻死,就是饿死。为什么这些好人要受罪?同样都是人,为啥高低贵贱不均衡?有的人不种地,为啥还吃“驴打滚”的利?庄稼汉,没饭吃,还要挣钱养官吏。千百年过去了就没有人变变这个老规矩。这样想着,心事重重,去问同学,同学说来说去,不就是因为命吗?一出老戏中不是有句戏词儿:“穷人不必生怨怒,谁叫你天生一副穷骨头。”既然世上穷人占多数,为啥不联合起来对着干?难道没有什么可理论的吗,这就是命吗?就这样一直在矛盾与疑问中徘徊。又问老师,老师说:“不要胡思乱想,念书是正经!”无法,他只有好好地读书。但是无论老师讲的,还是课本上念的,都不能解答他的问题。

李培福学习认真,专心致志,读起课文来朗朗上口,简单的对子也作得快捷工整。有时受到袁先生的表扬,说他书念得好,字也写得整齐,将来肯定有出息。

四年后,因家里的经济情况越来越坏,李培福不得不放弃学业,不过总算能粗识文字。失学后,他就在家里帮大人做些家务活,割草、抬粪、背柴、放牲口,都是他的事,还跟父亲学做农活。这时,他结识了姚怀恩、李树林、田生弟、李占义等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看到他们生活穷苦,他感到人间不平等。他经常看到衙门里和地方民团差人来乡下派捐、派款、要粮,打骂老百姓。这些行为引起了李培福对旧势力的憎恨,他感到旧社会一片黑暗,为他日后的反抗埋下了种子。

李培福在孩提时受的安全教育是,太阳溜滑滑(太阳落山时感觉特别的快),狼撵着吃娃娃。受的卫生教育是,面面土(细如面粉的黄土,也叫淌土,拿在手里捏不住往下淌)当药膏,贴不好了把大夫(医生)的头割了。冬天太冷,就在腰里缠根绳子。李培福难忘狼给他的惊惧,面面土给他的安慰,系草绳给他的温暖。

旧中国农村,吃穿用主要靠自家生产,一个家庭可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家家户户、年年岁岁,都要想方设法种地、纺线、攥毛线,编制各种笼筐等农具。李培福学会了编筐子、笊篱,打囤子,捻毛线,织袜子,打毛衣,织毛口袋,合绳等农家生活中不可少的手艺。

庄稼人衡量一个孩子优劣的标准,多数要看这个孩子是否爱劳动,劳动得怎么样?这一点,李培福很快就得到了乡亲们的赞赏。

14岁那年,地主见他家债台高筑,交不起租,抽回他家的地。庄稼人都想有自己的土地,父亲听说相邻的山里荒无人烟,有废弃的山林坡地,无人耕种,只好扶老携幼,到深山老林里去开荒。当时除了一条忠实的狗之外,啥都没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