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藏铁路精神

青藏铁路精神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青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是党和政府作出的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1700多名科技人员汇聚青海,展开进藏铁路“科技大会战”。12月14日,国家计委召开青藏铁路立项报告汇报会,会后正式向国务院上报青藏铁路项目建议书。青藏铁路开工典礼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和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同时举行。2006年7月1日,自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

1.产生背景

青藏铁路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藏族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的连心路,是雪域高原迈向现代化的腾飞路,也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开创非凡伟业的奋斗路。从经济文化上看,青藏铁路克服了我国西部交通的“瓶颈”,沟通了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彻底解决了“进藏难”“出藏难”的问题,是改变青藏高原贫困落后面貌,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的现实要求;从政治、军事上看,青藏高原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多国领土接壤,战略位置突出,青藏铁路的建成运行,不仅可极大提高军事机动及后勤供给能力、运送更多物资、更多兵力,也可使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等国将进一步向中国靠拢,甚至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战略形势都将受到深刻影响。

建设青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是党和政府作出的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就对建设青藏铁路进行论证、勘测、设计和建设。1956年,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即对从兰州到拉萨的2000余千米线路进行了全面的勘测设计工作。至此,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出现在国家铁路建设的议程之内。1958年,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分别在西宁和关角隧道开工建设,格(尔木)拉(萨)段的勘测工作也在推进中。1961年3月,因三年自然灾害,西格段和格拉段建设双双“下马”。1974年3月,6.2万铁道兵指战员再上高原,展开西格段建设大会战。1700多名科技人员汇聚青海,展开进藏铁路“科技大会战”。1978年8月,青藏铁路格拉段第二次“下马”。1979年9月,青藏铁路西格段铁轨铺通。1984年5月1日,全长814公里的青藏铁路西格段正式投入运营。1994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再次提出“抓紧做好进藏铁路建设前期准备工作”。铁道部组织设计人员从青、甘、川、滇4个方向历时6年进行大规模踏勘,并将首先修建青藏铁路格拉段的建议报告送达中央。12月1日,铁道部向国家计委报送青藏铁路项目建议书。12月14日,国家计委召开青藏铁路立项报告汇报会,会后正式向国务院上报青藏铁路项目建议书。1995年,铁道部开始组织进藏铁路的论证工作。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下个世纪前10年进行进藏铁路的论证工作。2000年3月7日,国家计委有关人士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提出:要加快“进藏铁路”“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前期工作。12月,国家计委在京召开青藏铁路汇报论证会,正式向国务院上报青藏铁路项目建议书。2001年2月7日,国务院第105次总理办公会审议青藏铁路建设方案。国务院指出,修建青藏铁路,时机已经成熟,条件也已基本具备,可以批准青藏铁路建设立项。6月29日,中央政府决定投资2621亿元,修建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的铁路。青藏铁路开工典礼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和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同时举行。2002年5月,青藏铁路冻土试验全面铺开。2005年10月12日,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拉段铁轨铺通。2006年7月1日,自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

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千米,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全线总里程达1142千米;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穿越冻土里程达550公里;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是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时速达100千米等等。

青藏铁路从开工建设到开通运营历时5年,西方媒体曾称“青藏铁路是21世纪工程建设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6],是“中国公共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7],是“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8]。青藏铁路是10多万建设大军,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挑战极限,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雪域高原上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新的丰碑,在世界铁路工程建设史上开创了多项纪录,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决心,也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2.基本内涵

毛泽东在1954年2月28日接见新任铁道兵司令员王震时,与其畅谈新中国铁路建设的远景规划,并立下了“我们一定要把铁路修到巴山、天山、昆仑山,一直修到喜马拉雅山去”[9]的壮志。又在1973年12月29日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表示,“中国将修建青藏铁路,不仅要修到拉萨,而且还要与尼泊尔接轨,通到加德满都去。青藏铁路修不通,我睡不着觉”[10]

邓小平曾指出,“中央决定,其他省市要分工负责帮助西藏搞一些建设项目,而且要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11]。1983年他在接见当时的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时,首先关心的是修筑青藏铁路、解决西藏交通困难的问题,仔细询问“铁路走哪条线好?通过盐湖的技术问题解决了没有?永冻土的问题怎么办?青藏铁路全长预计多少公里?需要多少资金?”最后他讲到:“看来还得修青藏铁路”[12]

江泽民在1994年7月19日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郑重提出“做好进藏铁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13]。2000年11月10日深夜又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修建进藏铁路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促进西藏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也是非常有利的。从长远观点看,拿出钱来修这条铁路是完全值得的。无论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还是从促进民族团结考虑,我们都应该下决心尽快开工修建进藏铁路”[14]

胡锦涛曾指出“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工程十分艰巨。修建这样一条铁路,不仅是对我国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检验,也是对人类自身极限的挑战”[15]。在出席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后,对青藏铁路沿线进行考察时强调,“青藏铁路沿线地区要紧紧抓住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努力推动西部大开发不断取得新进展,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16]

习近平在2013年3月9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参加分组审议时强调:“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17]

青藏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修建这样的铁路,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作基础,同时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作支撑,这就是“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挑战极限’概括了广大青藏铁路建设者在生命禁区,以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挑战生理心理极限,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的卓绝表现;‘勇创一流’概括了广大建设者以敢于超越前人的大智大勇,建设世界一流高原冻土铁路,拼搏奋斗,开拓创新,攀登不止的崇高精神”[18]

3.时代价值

青藏铁路建设的伟大实践,是青藏铁路精神孕育形成的源头和基础。“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延伸和拓展,是激励我们56个民族、13亿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将更加复杂,我们会遇到更多新的两难课题。这一新的发展阶段,既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勇于和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勇于和善于破解难题,克服前进征程中的艰难险阻,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第一,弘扬青藏铁路精神是热爱祖国、甘于奉献,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上了青藏线,就是做奉献”“丹心一片报祖国,微命三尺献高原”“最危险的活党员干,最艰巨的任务党员担”“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等[19],这一句句宣言、一声声呐喊,正是广大青藏铁路建设者从走入高原的第一天起,面对一年四季高寒缺氧,紫外线强,自然疫源多,气候复杂多变,风沙大积雪厚的“生命禁区”内心的真实写照。他们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抗缺氧、斗严寒,不畏艰险、敢打硬仗,长期奋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洞穿世界最长冻土隧道、海拔最高冻土隧道和海拔最高隧道群,在可可西里、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无人区”抛洒热血筑天路,以建设青藏铁路,造福各族人民为己任,用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展现了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爱国主义信念和豪情,创造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非凡业绩。一句“白天劳累扯块白云擦把汗,爽;夜晚孤寂摘颗星星点盏灯,酷”的宣言,一句“同志们,今天咱们酒杯里不能装酒,等工程完工后,我请大家下山痛饮一回”的安慰[20],道出了任劳任怨、以苦为乐的情怀,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青藏铁路大军不畏艰险永远向前,决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让步,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这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奉献精神,将时刻鼓舞着我们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战胜重重困难,越过艰难险阻,并最终取得辉煌的胜利。

第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是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个伟大成就,其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在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建设青藏铁路的广大科技人员不怕困难挫折,勇于尝试探索,扎实地开展了大量科学试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青藏铁路最终建成通车,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先决条件。中国铁路建设者向世界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成功修建了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意味着西藏——这个此前全国最后一个不通铁路的省区终于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是我国继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后向世界创造的又一个奇迹,这一壮举彻底打破了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铁路交通为零的历史,拉近了青藏高原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这一事实再一次充分说明,只有敢于走过去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干历史上没有干过的事,既树立敢为人先的胆识,又积极探索破解难题的办法,才能敏锐地发现机遇,牢牢地把握住机遇,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更好地巩固发展已有的优势和良好的态势,并确保如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第三,弘扬青藏铁路精神是崇尚科学、自主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青藏铁路铺架过程是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的过程,高海拔带来的低氧低温低气压和强烈的太阳辐射,对设备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国内外没有成熟经验可直接应用的情况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通过技术攻关,研发了一系列可以适应高原高寒地区的关键技术,改造了许多机械设备,并借鉴了国内外的冻土研究成果和施工经验,采取以桥代路、片石通风路基、通风管路基、碎石和片石护坡、热棒、保温板、综合防排水体系等措施,在冻土攻关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事实证明,经济社会的发展依靠国家科技实力的支撑,而发展科技实力的关键则在于开拓创新。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重要的转型机遇,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力促我国全面发展的关键指引,而科技力量的建设和投入,也成为我国跻身世界前列的重要支撑。可以说,我们只要大力倡导崇尚科学,弘扬自主创新,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紧紧抓住牵动全局的关键问题,坚持不懈地开拓创新,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的伟业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四,弘扬青藏铁路精神是万众一心、团结协作,共建幸福美好家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现实需要。青藏两地干部群众、设计施工各部门、各单位严格按照上级安排部署,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争挑重担,共担责任,形成了一切为铁路、全力保成功的生动局面。为了战胜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保障铁路建设者的生命健康。铁道部、卫生部在中国工程建设史上第一次联合下文,对医疗卫生保障作出详细规定,并投资“设立一级医疗机构115个、二级医疗机构23个、三级医疗机构6个,上场医务人员600多名,职工生病在半小时内即可得到有效治疗”[21]。开工以来,全线接诊病人41万余人次,全部得到有效救治,创造了“高原病零死亡”纪录。对职工进行严格的工前、工中、工后体检制度,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安排职工到低海拔地区轮休。只要有人施工,就有医护人员守候在现场,并聘请专业营养师制订员工的三餐标准。这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团结协作,服从大局,是我们成就伟大事业的力量所在。当前,我国正在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扎实有效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这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多方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我们必须要弘扬青藏铁路精神,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克服本位主义,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共建幸福美好家园,真正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伟大成果。

(汪永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