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文化与金融融合方面,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和河北融投集团公司合作正在设立河北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功举办两届河北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刚刚成功举办了首届河北省茶文化博览交易会,宣传推介了特色文化产品和企业,丰富了消费市场,繁荣了会展经济。目前,除文化旅游业、印装业与京津对接较好外,其他业态基本上还处于体内循环

杜金卿 王英志 张士明

根据省委提出的调研任务和省人大统一部署的调研课题——“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我们深入到市县、园区、企业认真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广泛协商和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文化产业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我省文化产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活力、融合发展、招商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文化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近三年,全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均在30%以上,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0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在所有产业中处于“领跑”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对我省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来看,一批龙头企业在改革中发展壮大,实现了我省零的突破;全省投资超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有258个,其中在建的项目150多个;一批颇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产销两旺,例如,我省西管乐器生产规模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民族乐器扬琴和琵琶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50%以上;宫灯和剪纸产品,占据了全国90%以上的市场,出口世界各地。

(二)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如蔚县、藁城、宁晋、饶阳、平乡等县,按照“小单元、大群体、大产业、大就业”的工作思路,使剪纸、宫灯、工笔画、乐器、童车等产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富民产业。曲阳、武强、新乐、吴桥、平泉等县依托重点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增强了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三河、霸州、丰南区、北戴河区、黄骅市等县,利用地缘优势,注重与京津高校和高端文化企业对接,在发展创意产业和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型产业上下功夫,加快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丰宁张北、迁西、永年等县突出文化、旅游、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挥文化的渗透和引领作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促、共赢发展。

(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日益深化

各地注重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体育、金融、城建融合,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谋划实施了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培育了一批优势文化企业,有效提升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比如,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研发的教材点读笔、手机读物、《资治通鉴》多媒体有声读物等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充分体现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文化与金融融合方面,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和河北融投集团公司合作正在设立河北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北洋出版传媒也与香港君联资本合作,拟共同出资5亿元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与工业、农业融合提速。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廊坊九天农业休闲谷、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等一大批项目和园区,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文化产业招商合作日益深入

一是用好了外部平台。利用香港投洽会、深圳文博会、与首都院所校和央企对接合作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我省优质文化产业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届深圳文博会上,我们集中签约44个文化产业项目,总签约额672亿元,位列全国第二。二是搭建了自有平台。成功举办两届河北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刚刚成功举办了首届河北省茶文化博览交易会,宣传推介了特色文化产品和企业,丰富了消费市场,繁荣了会展经济。三是形成了合作机制。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所、华录集团、华强集团等单位或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文化产业融资、信息交流、发展规划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差距与问题

尽管我省文化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纵向看,最新统计数据,全省文化产业单位4万余个,从业人员近120万人,仅占就业人数的8%;文化产业的增加值940多亿元,占GDP的比重仅达3.25%,还未达到支柱性产业的标准。这样的发展水平仍然与“文化大省”、“内环京津、外环渤海”的优势区位不相称,与文化产业在“调方式、转结构”、“绿色崛起”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不匹配。

二是从横向看,我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与北京、广东、浙江等先进省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还处于全国中游水平。2012年,我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只相当于全国文化产业规模总量的4%,相当于北京市文化产业总量的49.4%、山东省的26.8%、浙江省的46%和广东省的27%;截止到2012年6月,我省文化产业中外资企业239家,在国内沿海省区的增长排名中居第十三位,其注册资本(金)为5.9亿元,在国内沿海省区的增长排名中居第十五位;我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三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7项,居全国第二位,而2012年我省的旅游收入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居第21位;在2013年对外贸易中,我省文化对外贸易1.3亿元,与先进省份广东、辽宁、福建(它们分别为86亿元、20亿元、和15亿元)差距明显。我们不仅要看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还要深刻认识到差距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在文化产业结构上,一方面,从构成业态来看,我省文化产业还是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等传统业态为主,而与知识密集型、技术创新型、具有高附加值的行业,如∶文化艺术、创意设计广告会展、软件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服务等新业态还很不成熟,所占比重较小,发展缓慢。

另一方面,从产业链来看,除了出版印刷发行具有相对完整的体系外,其他产业链条均不长,具体表现为产品和服务品种相对单一,结构“同质”,衍生产品少;品牌不多,品牌价值低,品牌改造和整合其他产业价值链能力弱。以动漫为例,在不长的产业链条中,我省内容原创等高端产业链条比较薄弱。例如,投资600万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获得过亿的票房收入,而我省投资3500万元的动画电影《麋鹿王》票房收入仅1000多万,原因就在于内容创新不够,缺乏吸引力。

调研发现,产业布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文化产业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石家庄、廊坊、保定和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较快;邢台、邯郸、秦皇岛、承德张家口衡水、沧州则处于第二层次。第二,河北区域文化产业合作潜力释放不足。目前,除文化旅游业、印装业与京津对接较好外,其他业态基本上还处于体内循环的封闭发展模式,甚至同一个次区域内相近文化产业之间的协调也存在问题。第三,各区域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虚接、上下游链条互动和反应迟钝,未形成良性的价值增长链条。第四,各地文化产业发展都试图以本地文化资源为依据,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绩意识和投资冲动,文化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思路单一、结构雷同、区域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文化产业发展的同质化现象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尽管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却处于世界文化产业领先水平,占有大量的市场份额,其关键在于拥有雄厚的资本、发达的科技、优秀的人才等高质量市场要素。整体来看,我省文化产业市场要素质量不高,活跃度不够,导致创新乏力,原创品牌较少,核心竞争力不强。

首先,科技含量较低。人的创意与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竞争力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企业或传媒集团都在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来提高其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科技含量,进而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不断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比如日本的动漫游戏产业、美国高科技的3D电影大片等取得的成功无不是创意与科技融合的结果。我省文化产业产值的增加大多走的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销售网点等老路子,而没有进行技术创新、文化创意的研发和储备,与外省市先进文化企业“创意一代、开发创新一代、储备一代、生产销售一代”的发展战略相比,凸显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

其次,高端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因此人才是创意的核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我省所拥有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文艺、艺术等领域,高级人才稀缺,经营专业人才少之又少,高级文化创意人才、市场策划人才、技术人才均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由于我省无法为高端人才提供满意的生活、成长环境以及京津的“虹吸”效应,高端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一直存在。

第三,资本不足。由于文化产业轻资产的特点,文化产业和金融结合一直受到制约,金融机构在信贷支持和风险控制上难以平衡。迫切需要政府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创新的融资平台和机制,以保障文化产业创新在资金上的充足。

第四,原创品牌有限。目前我省已有一些全国知名文化品牌,如吴桥的杂技、衡水内画、藁城宫灯、蔚县剪纸及旅游胜地等,但主要还集中在传统文化资源方面,新兴文化产业的原创品牌还不多。新兴产业现在已是文化产业的强力增长点,例如一些国际文化公司都拥有享誉世界的一个或多个品牌。打造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河北原创品牌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三)文化产业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政策是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和周边省市相比,我省主要囿于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政策,而且支持、优惠的力度不够。例如,北京市文化产业专项引导资金达100亿元,而我省的省级专项引导资金才3亿元。目前,我省更多的是依靠财政手段(补贴和奖励)和授予荣誉(强县命名和基地评选)来引导、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而在工商注册、市场准入、税收、信贷融资、土地、人力资源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政策制定和出台仍然不足。例如,我省还没有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文化产业担保机构还是空白。而先进省市根据自身情况,大多出台了专项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比如有关动漫主题公园、数字出版园区、文化创意投融资平台建设扶持政策。即便已经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还存在着客套空泛、着力点虚无,以及因宣传不到位、部门之间扯皮而落实不下去等问题。此外在一些具体政策上迫切需要作出调整,例如,大家普遍反映的问题是∶文化产业“准入门槛”过高、过严,投资范围的限制过多、过细,束缚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

(四)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存在一定差距

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以文化产业项目审批为例,京津由于是直辖市,最多需要两个层级的审批,山东、河南、辽宁都下放了审批权限,针对一些大型文化产业园区的审批,实行了联席会议审批、一站式审批。而我省对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的审批和管理,仍然存在着县、设区市、省三个管理层级,在文化产业项目审批管理效率方面与周边省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文化产业在产业划分中并没有明确的类别,当一些优惠政策出台时,就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运作,但由于放权改革后一些垂直管理部门的权限没有落到实处,导致优惠政策成为一纸空文,很难落到实处。再以园区为例,与科技结合比较紧密的文化创意企业对于园区特有的融资辅助功能、公用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撑功能、人才服务功能等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园区不能提供具备这些功能的平台,文化创新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与其他地区文化创意企业相比,其竞争力会大打折扣。目前,河北省所建成的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已经形成了“产业信息平台、宣传推广平台”等部分服务平台,但是,服务文化产业园区的“政府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产权交易平台、技术支撑平台、人才服务平台、区域协作平台、国际交流平台”等七大服务平台几乎没有建成,“一体化”公共配套服务平台体系的理念还未真正形成。此外,我省公共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水平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有很大距离,这是不能留住优秀人才、大型项目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硬件上,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与配套建设与周边省市,特别是与京津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这是很多人不愿意来河北投资、就业的主要原因,也是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三、对策建议

(一)抓远期、中期、近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工作,以我省“十三五”规划启动为契机,全方位谋划好未来文化产业的远、中、近期规划。着眼于“绿色崛起”、“调方式、转结构”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切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更宽阔的视野、更超前的理念、更先进的方法谋划文化产业发展,体现大思路、大手笔;在内容设计上,要真正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短期内优先发展哪些业态,长期看培育和扶持哪些业态,对发展定位、目标、结构、布局、战略等宏观问题进行系统性谋划,同时对组织协调、路径方法、配套措施等微观问题进一步的明晰;积极借鉴北京、浙江等发达省市的先进经验,采用招投标或课题申报的方式,向社会借智,并与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尽快谋划设立专门的文化产业智库,加强对产业发展形势和特点的跟踪和研究,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分析工作,完善部门数据共享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加强对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重点行业的统计评价监测工作,提高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二)抓数字出版、广告会展、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据《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在2012年的产值达到1935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40%。但与传统出版业密切相关的领域不足3%。可见,“数字化的出版”只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网络游戏、手机出版和网络广告才是数字出版的三巨头。政府要积极扶持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坚持“内容为王”,面向行业、面向市场,提供包括纸版、互联网服务、数据库和视频在内的全媒体服务。

精品内容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必须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数字传媒和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要进一步制定和落实推动文化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应用新设备,发展新业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鼓励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创新步伐,促进我省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门槛。特别是支持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90%以上创意企业是10人以下的私人小微企业。

(三)抓环京津、环渤海、冀中南文化产业隆起带建设,完善产业布局

为避免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应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准确定位,突出重点,主要抓好环京津、环渤海和冀中南三个文化产业隆起带建设,完善产业总体布局。

环京津文化产业隆起带。主动在产业规划、政策环境方面与京津对接,主动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接,充分利用北京、天津等地的人才、资本、技术等优质市场要素,规划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吸引京津文化企业,聚集区域文化资源,大力拓展出版传媒、文化会展、版权贸易、发行物流等相关产业,逐步形成与珠三角、长三角并驾齐驱的环京津文化产业隆起带。

环渤海文化产业隆起带。以秦、唐、沧三个城市为重要节点,以曹妃甸和渤海新区为重要依托,发挥该区域临海优势和工业生产优势,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文化用品生产、节庆会展等产业,做大做强红酒、陶瓷、杂技等优势项目,形成沿海文化产业带和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

冀中南文化产业隆起带。以石家庄为核心,带动区域发展。发挥历史文化丰厚、产业门类齐全和省会诸多优势,重点发展现代传媒、印刷出版、文化旅游、文化商贸物流、艺术品制售、广告会展等,把石家庄建成华北地区文化产品交易集散中心;以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等大型企业为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正在规划兴建的正定新区、冀南新区为依托,引进和发展一批块头大、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形成冀中南文化产业聚集区和省际资源资本整合的主导区。

(四)抓人才、资本、技术等市场要素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

要面向国内外,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具有创意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他们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新思维、新理念,影响、带动和提升现有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切实加强企业与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成长和激励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发展环境和创业环境,切实做到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把构建文化产业拔尖人才高地作为提升河北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基础工程。

建立全面的资本融资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的所有制结构,促使文化产业多样化、集聚化发展。大力支持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积极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等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活跃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我省应对文化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进行不同的资本支持,对于基础性环节,可以成立专门的基金进行扶助;对于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项目,银行应该积极介入,外资可以作为合作方加入河北文化产业的开发经营;而竞争性环节则可以鼓励民间资本的大量进入。民间资本天然与市场相容,具有竞争与冒险精神,是探索产业发展路径十分宝贵的资本,因此,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是促进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目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已经渗透到文化行业的各个环节,科学技术在影视、演艺、传媒、动漫、游戏等文化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已经无所不在。我省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改造,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传播力,积极拓展新市场、催生新业态。

要鼓励发展与文化产业配套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专利代理机构、文化艺术品鉴定机构、信息与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鼓励文化中介机构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战略策划、评估咨询、成果转化、知识传播、风险投资、文艺服务、技术转移、教育培训、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活动,发挥中介机构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产业研究、要素引进、技术支撑和企业服务的作用。探索通过政府采购大力培育中介服务市场的方式方法,支持中介机构做专做强。通过市场主体培育和政府引导的互动互补作用,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企业,创造品牌,引导社会资本、技术、管理方式有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使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文化企业和人才的集聚地,促进文化产业前期创意、中期制作、后期市场开放的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一组互需互补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信息链,从而增强河北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五)抓项目、企业、园区、平台建设,打造河北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要立足于完善市场运行的体制和机制,健全市场规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不容否认的是,一方面,市场机制、体系的健全、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另一方面,一些先进省份一直以来对重大关键项目实施“政治招商”。在这种情况下,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举办或参加文博会和招商会、举办签约仪式、无目的地撒网等传统招商套路已经取得不了好的效果。对于在中国甚至世界著名的大型、稀缺项目,不能坐等上门,应该由书记、市长亲自挂帅,主动出击,定向、定点招商,集中合力促成几个叫得响的名牌项目落户河北;要整合优势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富有超强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形成支柱性文化产业群,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的上市提上省委、省政府的议事日程,力争早日实现我省文化企业上市零的突破,扩大我省文化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加强推介和宣传力度,提高层次和水平,将河北省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河北省茶文化博览交易会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产品展示、产业融资、信息交流平台。

(六)抓文化与金融、科技、传统产业交叉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贸易、城建及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捷径。一要深化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用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附加值;用科技成果加快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品位,以旅游彰显文化底蕴,促进旅游由观光游览型向娱乐体验型转变。推进文化与工业的融合,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创意提升工业产品的个性化、时尚化和舒适度,提高其品牌价值和附加值。推进文化与农业的融合,打造一批农业休闲观光园,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与贸易的融合,搭建文化交易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商贸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各类文化产品及服务出口。推进文化与城建的融合,城市建设要体现特色、保护文脉,提高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水平,优化服务功能、提升文化品位。特别要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历史文化产业区,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做好“改造提升”和“创新帷幄”两篇大文章。文化资源丰厚、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要用新创意、新理念把现有资源和产业做大做足做亮做好,用新技术、新手段对现有文化企业和项目进行技改提升,积极研发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文化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特别是区位优势明显、科技人才较多、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要大力发展那些运用创造性智慧进行研究、开发、生产、交易的创意产业,重点培育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移动多媒体、软件服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工作统筹

进一步完善现有领导决策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调整充实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强化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对全省文化产业重大问题的领导决策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机制,加强规范管理;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要求的管理和促进机制。强化体制内外各项工作和各种资源的统筹,形成工作推进合力。建立规划任务分解和落实情况评估机制,督促相关部门编制专项行动方案,细化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建立定期追踪、动态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情况,推进规划任务落实。

(二)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支持力度

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在政策上不仅要大力扶植骨干文化企业,还要建立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为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发挥政府的平台作用,建立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的平台和对接机制,鼓励企业在项目实施中积极利用金融机构融资,扩大资金渠道,解决文化产业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不但制定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而且要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对重点项目加强跟踪调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规划、建设用地等重点难点问题,使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见效。

(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和产业生态环境。完善行政审批服务平台,提高一站式服务水平,实行重大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度。建立由政府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创意公共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我省文化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国家级专业中介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健全孵化园区建设与集聚区、功能区建设有机结合的孵化创新服务平台。搭建整体推介、营销平台,健全营销网络,精心策划系列品牌活动,扩大区域品牌影响力。创新金融服务,研究出台相关鼓励措施,促进金融与文化创意产业相互支撑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担保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四)严格考核奖惩机制,确保任务落实

必须明确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分内之责。建议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其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并增加权重,促使各级各部门将文化产业发展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而且应当像抓工业、抓城建那样抓文化产业的发展,抓文化项目的实施。安徽省在“十二五”之初,把文化产业在内的文化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班子考核体系,细化项目,分值达到10分,催生了文化体制改革“安徽现象”,其做法值得参考。

(作者单位:河北省出版传媒集团、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