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历程

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历程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的工业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开展。为此,浙江省进行了重大的经济调整,降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并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及对厂矿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尽管方向的偏差让浙江省的工业化遭遇挫折,但仍取得了某些进展。1965年浙江省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比重达54%,突破了长期以来农业为经济主体的发展格局。综观改革开放前的浙江工业发展历程,道路虽然曲折,但成绩也不容忽视。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的工业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开展。1949年至1957年是浙江省经济恢复和工业化的草创时期。在贯彻“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总路线的政策下,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及创办国营企业;对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实现公私合营等措施,拉开了浙江省工业化的序幕。1957年时,浙江省工业增加值为6.5亿元,较1952年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为17.1%。工业的GDP比重也由1952年的9.3%提高到17.4%。轻重工业之比为81.9∶18.1,重工业所占比重也较1952年提高7.4个百分点,但仍然基础薄弱。

1958年至1965年期间,为浙江省进入工业“大跃进”和“大调整”阶段。“二五”时期,开始三年“大跃进”运动,提出了五年内建成浙江省工业化基础的目标,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发展战略。这个政策并没有发挥预期效益,不仅没有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反而导致经济建设的重大逆退。为此,浙江省进行了重大的经济调整,降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并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及对厂矿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尽管方向的偏差让浙江省的工业化遭遇挫折,但仍取得了某些进展。例如:重工业骨干企业的建成投产虽然未如预期发挥效益,但却为日后重工业的发展打下基础。传统的轻工、纺织和食品工业也开始扩大生产领域,日用机械化学纤维和塑料制品等新兴产业也开始起步,电子工业则草创萌生。1965年浙江省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比重达54%,突破了长期以来农业为经济主体的发展格局。

1966—1978年间,为浙江省工业化重挫和徘徊时期。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往后十年国民经济招致严重打击,工业经济秩序失去主轴,工业化进程大幅度推迟。工业年均增长率仅为1.8%。1976年,工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仅较1965年上升2.7个百分点。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整顿工业生产秩序,工业建设方才恢复较快的增长态势。1976至1978年,工业年均增长率达20.2%。1978年,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38%,与农业基本持平。但就工业产值的比重来看,工业产值依然呈现逆退现象。

综观改革开放前的浙江工业发展历程,道路虽然曲折,但成绩也不容忽视。虽然几经波折,浙江省终究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上,建起了许多骨干企业;并在发展传统轻纺工业的同时,展开了现代机电、石化、冶金和能源等工业的奠基工作,为日后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总体而言,1949年至1978年间,浙江省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5.2倍,年均增长率达11.9%;全省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也从1952年的9.3%上升到1978年的38%,可说工业化已经逐步收效,并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力,正式改变了历来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状况。

与此同时,浙江工业的“轻、小、集、加”特色也初步显现。首先是轻纺工业和加工工业在整体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较高。1978年,轻工业在总体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为60.2%,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1个百分点。原材料工业和采掘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合计占比仅为10%,显示通过加工方式增加附加值的经济型态已经成形。重工业则大多是为农业和轻工业提供配套服务和设备维修的企业,在经济发展型态中仍未成为主力。其次是地方企业和小企业居多。工业总产值中,中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6%和16.0%,较全国分别低4.2和27.4个百分点,浙江省企业的小微特性日趋突显。其三是非国有经济比重开始攀高。1978年,浙江省非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38.7%,较全国平均高出16.3个百分点,居全国之首,民间企业主导工业化发展的特性明显。

品牌在这个时期并不受重视,工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市场需求,而非质量与价值的追求,因此品牌的意义也只是产品的标志而已。在政府、厂商与民间社会均不重视的条件下,品牌价值基本上并不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