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统战工作方法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统战工作方法研究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新媒体融入统战工作是未来统战工作的必然趋势,而高校是知识分子汇聚地,也是集散地,历来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领域,互联网络的普及率高,使用人数占较大比重。第三类是企业,目前还没有出现企业统战类微信平台。

刘 杰[1]

摘 要:新媒体融入统战工作是未来统战工作的必然趋势,而高校是知识分子汇聚地,也是集散地,历来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领域,互联网络的普及率高,使用人数占较大比重。在统战新媒体应用的调研基础上,分析高校统战工作与新媒体应用的契合点:普遍和融合,特殊与分众,亲和与互动,提出建立专业化工作队伍、推动全媒体建设、建立内外联动机制推动新媒体助力高校统战的对策,为新媒体在高校统战工作中的运用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统一战线

高等学校是党的统战工作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对象和统战的方式均出现新的变化。教师方面,学成归国进入高校工作的知识分子增多。学生方面,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定位逐渐体现在学生结构的国际化,而学生结构的国际化正在影响着整个高校的内部结构。民主党派方面,高校国际化的推动自然会提升具有国际知识分子背景的党外人士,而党外代表人士正是统战工作的重点。随着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统战信息的传导更加便捷,加之统战对象越来越多元化,这必然对凝聚共同意识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地,是党外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也是各个领域代表性人物的“源头”。这些要素决定了高校必然成为统一战线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一、统一战线工作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新成果较少,工作方法更新缓慢

通过对新媒体与高校相结合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可发现,统战的研究领域主要落脚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外知识分子上。其研究的时间跨度较大,而对微信等自媒体进入人们视野以后的研究较少。如有学者对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总结出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包括生活、学习、思想等因素,并提出德育引导的对策。但是,目前的研究在新媒体的界定上还不够精确和全面,研究多放在新媒体视域内讨论,忽略了对自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的实证分析。统战工作的聚焦点因地域的不同而应更加细化,新媒体对学生思想、对教师教学研究、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同心力方面的影响研究暂付阙如。在新媒体与高校统战工作相结合的情况提出新媒体下高校统战的范式,还有待于更加深入的探索。聚焦在新媒体的视野下探索高校统战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寻找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的路径是重中之重。

(二)新媒体的使用率较低,创新力度不强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我们以“统战”“统一战线”“同心”为关键词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检索发现,各地各级统战部门的官方微信平台共有12个,高校的1个,个人的1个。按微信的账号主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各地各级统战部门,如中共中央统战部办公室的“统战新语”、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的“粤海同心”、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的“山东统一战线”、中共深圳市委统战部的“同心鹏城”、中共洛阳市委统战部的“同心洛阳梦”、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统战部的“春申同心”、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统战部的“奉贤统战—同心家园”、中共台州市委统战部的“同心细胞微平台”以及聊城东昌府区委统战部的“同心东昌”、永州市委统战部的“同心潇湘”,还有尚未通过主体认证但一直在不间断发布信息的昆明呈贡区委统战部的“呈贡统一战线”。发布内容主要集中在统战类会议、统战历史、政党知识、模范人物宣传、建言献策、政策法规等方面。第二类是高校统战部门,如上海戏剧学院的“上戏同心园”,自2014年12月6日发布第一条信息,至检索前的2015年8月10日显示的最后一条信息,共发布28次,平均约10天发布一次。内容主要是教师、学生、民主党派的一些活动及相关政策信息。第三类是企业,目前还没有出现企业统战类微信平台。第四类是个人微信公众账号如“统战心语”,但并无信息发布记录。从以上四类微信公众号不难看出,我国统战工作新媒体使用量、关注度均非常低,高校的新媒体统战工作平台尚未起步,个体自身的“同心实践”更需要进行极大的挖掘和推动。

(三)缺少专业人员,新媒体服务意识淡薄

目前,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要求,而发挥新媒体在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清醒认识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和冲击,对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抓取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当前,统战工作人员对新媒体交互、即时、延展、融合等新特征还认识不清,对传播容量的增大、传播速度的加快、传播方式的丰富在统战工作方面的新要求还把握不够深刻。其次,能否利用新媒体凸显统战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是实现统一战线工作依托新媒体发挥长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互联网“微空间”是当代社会的新兴话语场域,话语生产的平民化、话语内容的碎片化、话语传播的群聚化、话语受众的模糊化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权力结构,使得意识形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被遮蔽、被割裂了。如要使新媒体吸引眼球,良好的运作团队不可或缺,专题策划、版式设计等方面都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才可以实现。要迎合各个群体及阶层的关注趋向,创新语言风格、表现手法、表现方式,服务于统战对象。

二、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统战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一)中国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是高校统战与时俱进的外在条件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 894万人。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网民当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从我国网民年龄段和学历层次可以看出,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在网民中占有最大比重,统一战线依托互联网开展工作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大学生处于思想意识形成期以及转型期,言论表达的积极性较高,网络空间拓宽了大学生群体的自由表达空间,有利于独立个性的培养。但网络空间的虚拟与现实混淆、言论的群体极化效应等也会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上也常出现一些教师散播不当言论误导青年学生的现象。为此,统一战线的作用尤为重要,积极组织、科学引导的任务艰巨。

(二)社会关系合理重构是高校统战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内在要求

从关系双方来讲,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群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因新兴媒体的发展得到重新建构。网上黑客、网上盗窃、网上谩骂攻击等网络道德问题经常出现,导致人们对社会、对他人的信任度降低,个人社会责任感渐衰,个人精神空虚度明显增加。日本社会心理学家池田谦一在《电子网络的社会心理》一书中曾经分析说:以往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在一个人的生活史中逐步形成的,在本质上它受到本人的职业、学校、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的物理状况所制约,但是电子共同体却可以在与个人毫无关系的地方形成,他们很可能是由共同关心某一领域的人所形成的,构成这个共同体的成员也不受年龄、性别、职业等的限制,而是由他们所关心、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所决定。新媒体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宣泄不良情绪提供了场所,摆脱了现实社会上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但同时也极易使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为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正因为如此,感性和理性相互交织,理性失衡,为高校统战工作增加了难度,也对研究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提出了高要求。

(三)价值理念的科学导引是高校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

1950年6月,邓小平在《克服目前西南党内的不良倾向》一文中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是马列主义战略策略原则的具体运用,它的本质就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敌人。”行为由价值理念主导。在新媒体背景下,在思想观念上团结的是主流思想,孤立的是极端主义等错误思潮。价值不是随着时间一张一弛不断反复波动的意欲对象,而是恒常性的“理想状态”。有机体产生的“需求”并不能直接变成价值,因为抑制有机体欲望直接满足的社会体系参加了价值的生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际交往如同消费需求一样有不同的偏好,从而供需平衡的调节也会呈现多种方式。因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建立的交往规则呈现多元性,其行为是自愿和自主的。网络时代是一个挑战权威、蔑视权威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已经很难再以建立在某种单一话语的中心权威基础之上的伦理规范去约束和束缚网民,去改变他们的存在方式。因此,这对更好地通过收集网情民意、观察调研等方式调解社会关系,寻求最大公约数,广泛凝聚共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高校统战工作方法与新媒体的契合路径

(一)高校统战工作的普遍性和新媒体的融合性

“统一战线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统一战线就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的普遍性也是民主政治建设应有之义。统战工作在高校这个具有社会代表性的人才汇聚最为重要的场所,在统一战线的场域中要处理的关系亦非常广泛多样。新媒体在其功能外层常被视为发布信息的媒介,所含内容纷繁复杂,表现形式多样。而将社会上涌现的模范人物、人才政策等有利于统战工作的宣传信息搭载于新媒体平台之上,正是统战工作的要求。两者恰好形成了互补之势,可以发挥传播载体融合统战目的的效能。

(二)高校统战工作的特殊性和新媒体的分众性

特殊性相对于普遍性而言,也是当前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利益关系多元的一种折射。“我国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适应、不协调引起的,是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把握好统战工作的特殊性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础。在统战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中按照性别、民族、职业、学历、地域等又有不同的政策,在方式方法上又有所差异。高校内分布着少数民族学生、教师还有留学生、外国教师等,如何通过新媒体助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对高校统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媒体管理的逐渐完善以及新媒体经营的不断规范化,可以看出新媒体涉及各个门类,微信公众平台的分众功能已非常凸显。这一点与高校统战的针对性和差异性是相契合的。

(三)高校统战工作的亲和性和新媒体的互动性

邓小平在听取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情况汇报时指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由此可以看出,统一战线充满着亲和性,是一种柔性的共生机制,在开展统战工作的时候并非是强制性地使对方接受某种观念或思想,也并非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而是形成在参与社会建设,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贡献自身力量,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统战过程本身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过程。新媒体区别于处于静止态势的传统媒体,它将作者和读者、广播者和倾听者、表演者和欣赏者变成了互动的统一体,其自身则成为可以给予在线呼应、在线互馈的通信平台,因此,新媒体的使用者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具有明显的互动性,可以实现在线的交流反馈,而在线互动的过程也是统战工作发挥导向功能的最佳时机。

四、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统战工作的对策

(一)构建高校统战专业化工作队伍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为统一战线工作第一责任人。”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高校统战部、宣传部牵头,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优秀学生代表为一体的工作团队,为高校统一战线凝聚更多共识,鞭打落后腐朽的思想,强化对主流思想的宣传,抵制反面的经验和消极的体验,为疏导正向行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奠定基础。“传播者通过处理事实与新闻选择标准、事实与媒介、事实与收受者、媒介与收受者(以及自身与传播环境)等诸多具体矛盾,追求新闻传播目标,实现新闻传播意图,争取预期效果。”高校统战工作队伍要遵循传播规律,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把统一战线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内容,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队伍的建设体现出统一战线普遍性、特殊性的要求,是巩固统一战线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重要的组织保障,对高校统战工作的长效性、稳定性、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倡导高校师生开展学习时代楷模、先进人物等活动,树立典型,抢占舆论主战场,“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发挥团队优势,对一些破坏团结氛围,散播违反宪法、法律法规的言论要及时制止,要禁止西方国家的一些负面言论出现在大学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对思想极端的学生要制订详细的方案,及时处理并逐层申报,依法处理。网络就是信息资源的网络,在这个社会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一种信息交流与交往的关系。新媒体作为信息资源的仓库,在搜集、分析、加工、发布等多个方面都至关重要。

(二)推动高校全媒体建设,为高校统战开辟宣传路径

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最有效地将党的最新利好消息传递给知识分子群体,是高校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高校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要加大融合力度,提高学生对学校及社会时事的关注度,实现全媒体的有机融合和有效互补。在各级学生组织、社团中鼓励并扶持一批有影响力、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刊物和微信平台,进一步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群体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内容丰富、技术先进,具有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高校新媒体平台,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宣传体系。

(三)建立校内外统战联动机制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同时也会成为黑客和恐怖分子威力巨大的武器。”培养高校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学习中国的革命史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了解形势政策,增进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学生懂得理性看待社会问题。将校内外统战工作结合起来,以参观考察、社会调研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内化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各地各级统战部门要积极挖掘统战热点难点课题研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加深大学生对统战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改变大学生对统战概念模糊甚至一无所知的现状。“组织开展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的研究、宣传和教育,把统一战线工作纳入宣传工作计划。”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积极建立宣传联动网络。

结 语

“新媒体”是指“今日之新”,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时代性,一直会随着传媒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不断向前发展。“新”是一种外在和内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适应时代进步所需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统战工作也要根据内化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不断变化协同创新,在不同的载体上,制定新的工作尺度和目标。“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这就对统战工作方式方法的适应性研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2]王璐.“新媒体”与“高校统战”的学理融合与实现[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赵欢春.牢牢掌握互联网“微空间”的话语权[N].光明日报,2015-09-09(13).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日]作田启一.价值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黄少华.网络社会学的基本议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8]林尚立,肖存良.统一战线与中国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9]王珊.统一战线与和谐社会建设[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5-09-23(5).

[11]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4]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15][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注释】

[1]刘杰:中共玉溪市委党校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