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媒体下的草根新闻研究

新媒体下的草根新闻研究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媒体下的草根新闻研究潘婕,女,1985年6月7日出生于北京。南亚海啸报道成为近几年来初露端倪的草根新闻快速崛起的显著标志。更重要的是,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

新媒体下的草根新闻研究

img119

潘婕,女,1985年6月7日出生于北京。2007年6月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编辑出版专业。2007年4月~2008年4月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任统筹、编导。2008年5月至今在华文出版社任编辑。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主体的悄然变化改变着传统新闻学的面貌,“草根新闻”这个概念开始浮出水面。如今的草根新闻已初具规模,并有颠覆或重塑传统新闻学、逐步做大的态势,在社会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来,草根新闻呈燎原之势,使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草根新闻”,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的新闻,由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民治和民享是草根新闻的根本特点。

本文从草根新闻的定义、草根新闻出现的原因与背景、草根新闻的传播、草根新闻的特点、草根新闻对传统新闻的影响和建立健全应对草根新闻学兴起的机制等几大方面,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在新媒体下发展的草根新闻。

关键词:草根新闻 公共新闻 新媒体 博客 草根新闻的特点

一、草根新闻的概念

草根一说,始于19世纪的美国,彼时美国正浸于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在当代社会,在“草根新闻”“草根明星”等这样的系列短语中,草根更多的是市民和百姓的意思。

南亚海啸报道成为近几年来初露端倪的草根新闻快速崛起的显著标志。所谓“草根新闻”,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的新闻,由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在丹·吉尔默(Dan Gillmor)的著作《Wethe Media》一书中,他把草根新闻定义为:“一个或一群公民,搜集、报道、分析、散播新闻和信息的积极行动,目的在提供民主所需的独立的、可信的、准确的、广泛的、切合需求的信息。”在书中,他把民治和民享看做是这种草根新闻的根本特点。市民提供独立的、准确的、广泛的相关信息对于大众传播及社会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草根新闻出现的原因与背景

(一)传播主体的革命

1.市民由报料到直接提供新闻。

2.普通民众逐渐掌握话语权

3.受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和欲望空前高涨。

(二)传播技术的革命

随着可录手机、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网络博客、移动博客等传播科技进入寻常百姓家,为市民提供和发布新闻给予了技术上的支持,使任何一个人可以随时将自己在突发事件现场所获取的新闻传播出去,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一个词汇“新媒体”。

1.新媒体的定义。什么是新媒体,我们且看各方定义。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可见,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从以上言论我们不妨看出:首先,新媒体并未脱离媒体的范畴,它具有媒体的基本属性。新媒体依然必须处在其他社会单元的中间位置,必须有信息流的发生。也就是说,至少要包含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两个环节。近几年比较火暴的博客,同样不一定是新媒体。有的博客主要是自娱自乐,点击率低,很少人去看,也就是说,只有信息的发布而没有信息的传播,自然不能算新媒体。而这就像日记一样,根本不是什么媒体;可一旦结集公开出版,就成为一种媒体。所以,判断博客是不是新媒体的标准,应当是信息有没有传播出去,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有多大。其次,传播介质和路径的创新是新媒体的主要产生方式,比如网络、短信、移动电视等,都是传播介质创新而产生的新媒体。再次,传统媒体与新技术的结合,或者是传播路径的创新,也都可以归为新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技术的结合,产生如下的新媒体:手机报、手机杂志、博客、在线视频等。

2.新媒体的特点。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最为突出的当属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其次,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除此以外,从传播状态来看,新媒体实现了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的可能。更重要的是,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

3.新媒体——从“公共新闻”到“草根新闻”转型。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在网上发布作品变得易如反掌,这形成了非新闻人员参与新闻传播的现象。市民纷纷用手机和数码相机参与报道,成了报道新闻第一现场的“记者”,尽管这不算具有开创的意义,但是,鉴于互联网上发布图片的数量和速度之空前,这些民间化的新闻信息传递,对于新闻传播形态的意义变得非同寻常。《华盛顿邮报》指出,“这种原本作为娱乐功能推广的新技术,已经对现在的新闻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传播学理论视野看来,这一现象,即是所谓的“参与式新闻”的印证,可以视为是实现了从“公共新闻”到“草根新闻”转型。

这一转型,是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如在个人网站和在公共网站上参与新闻发布,为“公共新闻”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虽然主流媒体不会因为这些个人网站的出现被挤垮,但是它们的权威性已经受到挑战。“网络上的新闻交易,意味着一种新的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每个读者都能成为作者,而且人们对新闻的这种‘消费’是在他们更主动地寻找正在发生的新闻、有时候还相互合作的情况下完成的。”这种变化,还让美国“公共新闻”的倡导者们意识到,“公共新闻”可以从上个世纪由媒体发动公众讨论,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模式,进入到社会公众可以不依赖传统媒体,自主发表观点、形成舆论甚至组织舆论、进而影响媒体、影响公共事务决策的新的阶段。因此,“公共新闻”一词让他们感到已经不能完整地概括今天的新闻实践,有人提出“公共新闻”的下一步发展将和“参与式新闻”融为一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上述概念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由公共新闻到草根新闻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新闻采写主体的视野发生了变化。前者是由公众媒体的视野出发来关怀社会民生;后者则是由非媒体的民众参与新闻报道以从民生角度来关注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称为“参与式新闻”或是“草根报道”,都是表达了一样的文化情绪。

(三)传播载体的革命

1.新闻报料人和网络博客的崛起。新闻报料人和网络博客使新闻记者的传播者主体地位受到了挑战。如今在许多新闻媒体上常看到这样提示“如果您有重要的新闻线索,请拨打新闻热线,一经采用,您即可获得一定报酬。”目前国内的“报料”价格少则几十元,多则近万元。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了一些专门靠提供新闻线索养家糊口的人。当然,也有一些市民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不是为了获得报酬和奖励,而是为了伸张正义、揭示真相,是出于某种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博客是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博客通常不计报酬,只是出于对新闻事件的兴趣和热忱才主动提供新闻资料的。几乎很少有博客热衷于成为新闻记者,但很多人承认他们的博客承担了一些新闻的外部标志。他们承担了选择有价值的新闻和有趣的标题的编辑功能,加上了分析、展望和评论,有时候他们会提供关于一个事件、一种趋势或一个主题的一个第一人称报道。我们不会忘记,2001年“9·11”事件最生动、最真实的描述不是出自《纽约日报》,而是在幸存者的博客日记里。博客给公众讲坛带来了新鲜的声音和可供选择的观点,通过更加开放、透明和民主的新闻制作过程,博客也对新闻行业有积极的影响。

2.自媒时代:业余记者开始自己发布新闻。德国《图片报》为每张被采用的手机照片,开出500欧元~1000欧元的高额报酬,《图片报》每天都能收到1000张左右这样的照片。欧洲不少出版物目前都从拍照手机技术中获益,《图片报》也开始加入到这个日益壮大的行列中来,扩大“读者记者”特写专栏的规模,增强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有人称之为——“个体户(记者)入侵”。

Now Public网站则自称是“供大家分享的新闻网络”,上面都是“草根记者”上传的新闻和图片。该网站号称有3.1万名记者,活跃在全球130个国家,用相机和键盘创造着“集体智慧”。路透社和Yahoo最近也凑起了热闹,开设了“你来见证新闻”(You Witness News)投稿系统,在Yahoo网站上发表“草根记者”们的作品。

应该说,媒体正逐渐发展成为“自媒体”“互媒体”。这两个特征实际是一致的,正因为每个人都是媒体,于是才能够相互之间进行互动,才有了互媒体。所以当个体成为媒体的时候,就开始对传统媒体形成了一种冲击。

三、草根新闻的传播

(一)草根新闻的传播模式

草根新闻的传播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一是受众主动参与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这类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主流媒体或其记者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博客网页,而受众则通过电子邮件或直接发帖对某些新闻事实作评论或补充;另一方面表现为受众直接参与到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去,如有些报纸为某一新闻活动策划征集“市民记者”参与报道。

二是在各大新闻信息网站或综合网站的博客板块或社区新闻、BBS、论坛上,网民上传自己的文字或视频、音频的原始资料,发表自己的评论,发布自己耳闻目睹的新闻事实。

三是独立的参与式新闻网站。如韩国的Ohmy News网站,一个主要由业余记者提供新闻的网络媒体,它高举“每一个市民都是记者”的旗帜,在韩国掀起了市民个体参与新闻报道的浪潮。“拿出口袋中的拍照手机,取出抽屉里的数码相机,一起抓拍生活中有意义的新闻。”2006年9月10日,中国首届草根新闻大奖赛正式启动,而一个全新概念的新传媒——直播中国(www.molive.cn)也正式出现在中国的互联网上。直播中国的出现,恰巧迎合了“平民采集新闻”的强大社会需求。

(二)草根新闻的报道方式

对草根新闻的传播主体来说,他们对新闻信息的报道可以采取他们愿意采取的任意方式、任何体裁、任一角度和立场,他们没有传统媒体对新闻报道方式的束缚,文言或白话、方言或普通话、书信体或对话体、倒金字塔还是章回体,完全随心所欲、一吐为快,可以尽显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三)草根媒体

随着个人传播工具的普及以及网络免费软件的唾手可得,加之受众渴望“分享经历”“揭示真相”的心理,以及传统媒体扩大信息源的需要,草根媒体应运而生。以博客为代表的“草根媒体”的出现,标志着新闻传播互动性的巨大改观,它极大地动摇了主流媒体在信息发布方面的垄断地位,把“宣讲”变成了“对话”。“草根媒体”正在迅速崛起并成为一种强有力的传播新锐,它在新闻传播方面所展现出的强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传播学界的关注。

草根媒体的疯狂生长,也让人们普遍关注到它与传统主流媒体的关系。首先,毋庸质疑,崛起中的“草根媒体”正在赢得更多的眼球而成为主流媒体日益强大的竞争者。其次,一些被传统媒体抛弃的文章,可以在博客中变得炙手可热,可见,“草根媒体”是对传统新闻的补充。既然是传统新闻的补充,草根媒体就不可能完全排挤掉传统媒体,也不会最终会把新闻机构驱逐出历史舞台。

四、草根新闻的特点

(一)民治民享

作为一种新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草根新闻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的热点。从概念上看,草根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主价值和人文关怀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概念新闻。从特性上看,作为一种新闻传播模式,草根新闻是多种独特内涵有机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新闻实践模式,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意识、民众话语等要素的有机统一。可以说,这正是草根新闻的核心魅力所在。互动参与、高自由度、小众个性化等特性,使其与民众的距离更近,更具亲切感。

(二)广泛性

市民遍布于国家和城市的各个角落,新闻也遍布在各个国家各个城市,从北京到上海,从中国到美国……地球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拥有拍摄、传播新闻工具的市民。2006年9月21日,在泰国首都曼谷街头,政变的紧张气氛依然在持续,一名泰国小女孩,正在用手机记录下政变风暴中心的动态。她也许会把所见所闻发送给国内的亲戚或国外的朋友,这种来自新闻事件现场的普通民众报道,有时比专业新闻媒体的报道更及时、更可信。

(三)突发性

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站发生了爆炸案。在早上8点50分的爆炸发生后不久,互联网上的照片共享站点和博客网站已经开始跟踪报道整个恐怖袭击。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转贴了目击者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卫报》也登出了目击者提交到博客上的现场回忆。这些文字图片甚至在专业新闻人员赶到现场之前就已经刊发了。并且在其后的几天,有关的照片还在不断涌现。网站创建者Caterina Fake表示:“这些拍摄者当时都是从地铁站拥挤出来的,他们的经历令人震撼,拍摄的照片很有动感。”

由此可见,尽管这些传播新闻的市民没有受过专业的新闻训练,在新闻报道的质量上也与传统主流媒体专业记者仍存在差距,但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上显然存在明显的优势。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具有突发性,从记者接到报料、组织采访队伍、赶往现场,到报道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着时间差,而市民记者人数众多,只要手中有一定的工具,随时都可以成为一个现场的新闻记者,避免新闻事件的遗漏。

(四)遭遇性

草根新闻多是突发性事件,转瞬即逝,永不重来,遭遇到、捕捉到,就是最大的赢家。闲暇时间和户外活动的增加,有利于市民接触和遭遇新闻事件。比如北京电视台的《七日七频道》节目,从偶然为节目提供素材和新闻,到被聘为“特约观察员”;从一次偶然地“遭遇”新闻,到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大街小巷“寻找”新闻,从而捕捉更多的民生现象,充分地体现了草根新闻“遭遇性”这一特点。

(五)开放性

对草根新闻的另一种表述就是开放性新闻。由于其信源的开放性,不受固定传播者的限制,任何占有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这点也是草根新闻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六)平等性

官员名士、僧道士庶、偷儿浪子、行商坐贾……一样地可以发表言论,一样地可以传播所见所闻。没有现实社会的忌讳与尴尬,也不用考虑面子、人情,随心所欲,网络的大舞台吹拉弹唱,随心所欲。

(七)公开性

传统新闻虽然也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公开性”的特点,但新闻毕竟是经过筛选和编纂的,即便“公开”,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很多新闻都掺杂了人工控制和雕琢的痕迹。而草根新闻明显不同,一般来说,除去一些居心叵测或者目的复杂的人,草根新闻单纯的是一种“民生新闻”,市民用并不专业的眼光和手段发布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新闻,所以在公开性上具有明显优势。

(八)互动性

草根新闻的互动性很强,受众可以及时、随时回应新闻的发布者,而且可以更为广泛地传播新闻。比如博客,对内容感兴趣的人可以在下面进行评论,既可以是持相同意见,也可以是持相反意见,新闻的发布者也可以进行选择再次回应。

(九)主动性

相对于传统新闻,草根新闻更具主动性。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做自己的“报纸”“广播”和“电视”,而且这些内容可以在任何时候读、听、看,主动性很强。

(十)业余性

相对于受过正规新闻训练的传统主流媒体专业新闻人员来说,草根新闻的报道主体市民扮演的是一个业余的新闻记者的角色。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其传播主体、报道手法等都具有非正规化的特点,是传统新闻报道的一种补充和延伸。

五、草根新闻对传统新闻的冲击和影响

1.对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有新鲜、快捷的补充作用;

2.对传统新闻媒体的议题有解构、构建作用;

3.对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格局有突破作用;

4.对传统新闻媒体话语权宰制有消解作用;

5.草根新闻不会成为主流新闻。

【参考文献】

[1]陈祖声,张宗厚.简明新闻学[M].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271

[2]喻国明.关注Web2.0:新传播时代的实践图景[J].新闻与传播,2006(12)

[3]方兴东.德拉吉宣言:颠覆新闻业的传统

[4]李海峰.网络传播技术及应用的新态势[J].新闻记者,2006(8)

[5]江坪.网络新闻喜获最高奖[J].新闻实践,2006(10)

[6]孙光海,谷泉.网络新闻边缘到主流:新闻奖的寓意[J].网络传播,2006(08)

[7]闵大洪.2006中国互联网前行于理性和秩序的轨道[J].传媒,2006(12)

[8]肖珺.建构我国网络新闻评价体系[J].网络传播,2006(08)

[9]韩鸿.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3)

[10]范东升.公民新闻的兴起和启示[J].国际新闻界,2006(01)

[11]王超.微内容与新媒体业态[J].IT经理世界,2006(19)

[12]饶丽娜.网络三剑客谁主沉浮[J].新闻知识,2006(01)

[13]陈燕.新闻博客对传统媒体的正向作用[J].当代传播,2006(04)

[14]孔祥武.名人博客的传播学关照[N]中华新闻报,2006-1-4

[15]周海英.我国博客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J].当代传播,2006(4)

[16]段莉,卢家银.播客:下一个互联网富矿[J].传媒,2006(3)

[17]刘瑞生.播客:Web2.0时代的典型传媒形态[N].中华新闻报,2006-7-12

[18]王鹤.播客:网络世界又一次革命性跨越[J].经济参考报,2006(02)

[19]贾瑞军.网络时代新闻定义的新突破[J].青年记者2006(22)

[20]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8(1)

[21]Dan Gillmor.We the Media「M」.O'Reilly Media,2005.

[22]Folkerts,J.,&Lacy,S.(2004).The media in your life.3rd ed.Boston,MA:Allyn&Bacon.

[23]Gillmor,D.(2004).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O'Reilly

[24]Lambeth,E;Meyer,Ph;Thorson,E.(eds.)(1998)Assessing Public Journalism.Columbia,Mi.: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5]《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uts the Reader in the Driver's Seat》,J.D.Lasica,http//www.ojr.org

[26]《Expectations and Citizen Journalism》,TimPorter,http//www.timporter.com

[27]《An Interview on Citizen Journalism》,J.D.Lasica,http//www.jdlasica.com/blo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